- 小学生古诗文130篇
- 童承基 费蔚编著
- 1390字
- 2021-02-23 15:54:08
11.人之初①(节选)
《三字经》
人之初,性②本善③,
性相近,习④相远⑤。
苟⑥不教⑦,性⑧乃⑨迁⑩,
教之道⑪,贵⑫以专⑬。
子不学,非⑭所宜⑮,
幼不学,老何为⑯?
玉不琢⑰,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⑱。
【查阅词典】
①初:起头,开始。 ②性:这里指人出生时的天性、本质。③善:善良,美好。 ④习:这里指习惯、品格。 ⑤远:距离大。这里指差别很大。 ⑥苟:如果,假如。 ⑦教:教育,教导。⑧性:这里指人在成长过程中后天形成的性格、性情。 ⑨乃:就。⑩迁:变化,改变。⑪道:方法。⑫贵:重视。⑬专:专心,专一。⑭非:不。⑮宜:适当,合适。⑯为:作为,做事的能力。⑰琢:雕刻玉石。⑱义:道理。
【领悟文意】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很善良的、差不多的,只是长大以后的行为习惯、品格品行会区别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接受好的教育,人的性格品德就会发生变化。教育人的方法只有一个:一定要十分重视,而且一定要十分专心。
孩子不好好读书是不行的,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了,老了,还会有什么作为呢?这就好比是再好的玉石,不经过打磨加工,是成不了装饰品、艺术品的;人不学习,当然也就不会懂得道理了。
【交流感悟】
《三字经》居我国传统蒙学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首。撰写者十分明确它的读者对象是幼童,所以处处从启蒙的角度写作,让懵懂孩儿易读、易懂、易记、易行。
先说“理”。第一段紧扣个“教”字。为什么要重“教”?前句有答案:不教,就会离“善”越来越“远”。怎么“教”?末句也回答:得时时把“专”字放在心上。第二段呢,抓住个“学”字不放,先让你自小就得想到老,敲响“不学”将“何为”的警钟,然后打个比喻,从琢玉才能成器的常理悟出“学”与“义”的关联。话不多,理不深,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再说“言”。全文结构严谨:三个字一句,四句话一组,表达了一个完整意思,再自然转入下一组进一步阐述。简洁的形式,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全文韵律优美:三字的节拍,两两押韵,似童谣,有童趣,读者朗朗上口,闻者悦耳动听,通俗的语言,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拓展视野】
1.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南宋王应麟所作。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他为了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融汇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但也有学者提出系宋人区适子、明人黎贞等所作。不同历史时期对《三字经》都有所修订或增加,如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70字本等。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编撰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2.《三字经》全文共分六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围绕一个中心。下面是它的结尾部分,勉励人们学习要勤奋刻苦,长大有所作为,值得熟读、领悟、践行。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3.早在1581年,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就开始把《三字经》翻译成拉丁文传到意大利。1727年,俄国政府派人来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并翻译的就是《三字经》。日本在19世纪就用《三字经》作为私塾教材。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球共享的儿童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