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
- (日)斋藤孝
- 2805字
- 2021-01-14 16:25:35
序章 为什么要读书
写给那些认为“网上浏览就行”的人
现代的社会被称为信息化时代,这种说法就好像我们每天都能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一样。的确,网上的信息量大得惊人,你想要的信息上网都可以搜得到。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大家并没有真正获取到多少信息。
我们经常不停地摆弄着智能手机,却经常发生一问三不知的情况。比如被问到“最近这个热搜新闻你听说了吧?”的时候,只能反问对方“这个话题挺耳熟的,具体是什么内容啊”?我们貌似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触碰了一下信息的表面部分,读取了信息的关键词,而没有读取信息的细节部分。
还有一部分人表示只浏览“UGC”(用户原创型网站)。他们认为这个网站发布的信息都是经简化并整合后的产物,所以自以为已经了如指掌。但是,当被问到相关信息时却回答不上来。而且还经常发生理解错误或者转头就忘记的情况。
我们经常把网络比作海洋,可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仅仅是浅滩拾贝而已。真正潜入大海深处的人寥寥无几。如果潜入深海,可能会发现从未见过的深海鱼,也会发现未知的世界之大。也就是说,尽管面对的是同一片大海,但人们采取的行动是因人而异的。
专业内是专家、专业外是傻瓜可不行
读书可以缔造人的“深度”,关于此,在后面还会提到。
本书想要传递的“深度”的含义并非针对某一件事情进行深入思考。如果仅对专业领域进行深入探究,对专业外的东西浅见寡识,那么就会失去整体平衡而忽略全面性。深度应该包含所有与人格相关的内容,应该是综合性的。
前面我们提到过现在的大学生变得不怎么读书了的话题,其实在我的印象中,大学的教师也不再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而广泛阅读了。我在应聘大学教师的面试中经常提这样的问题。
“你能说出3本你的专业以外的,帮助你提升自身素养的书吗?”
“专业以外”这个词才是关键,因为这个问题是为了确认应聘者是否具备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
想要教育学生、让学生成为有素养的人,那么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关键所在。
可是,大部分人都被这个面试问题难住了。如果面试者的回答是“读的书太多一时数不过来”而语塞还可以理解。我所期待的对方的回答是:“3本太少了,我能列举10本吗?”令人遗憾的是,普遍的回答内容竟然是:“如果是专业相关的书籍我可以马上回答,但是专业以外的就……”
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认为作为支撑它的背景知识,还需具备基本素养。这就好比没有任何哲学基础就去挑战科学,不懂一点文学知识就谈经济学一样离谱。现在很多大学一年级开设了自身修养课程——人文知识课程。
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它源于“为获得自由所有人应具备的技艺”的教育理念。这个理念主张为了可以从偏见和包括习惯性的诅咒与束缚当中解放出来,过上自己所愿的生活,人们需要广泛而富有实践性的知识。
后来这种文化被中世纪的欧洲所继承,把“文法、理论、修辞、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内容定义为“自由七科”。后来出现神学、医学、法学等专业的教育科目时,“自由七科”成为学习这些专业教育科目的学前必修科目。
现代的人文知识在汲取了原来的流传基础之上,又加入了近代发达的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之后变得更加广博了。
近些年,人文知识课程日渐被重视,其背后原因应该是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在社会问题日渐复杂化的情况下,人们强烈地意识到解决问题需要跨越专业领域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即使专业领域的知识非常丰富,也需要在活用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叠加多元化的视角,否则还是难以发挥作用。
举个例子,虽然学了遗传基因工程学,也懂得遗传基因相关的操作技术,但是,当面临如何折中处理与生命伦理相关的难题时,还需要历史、宗教、哲学等相关的广泛知识。
在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时代,竟然出现了“不读书”的不可思议的事态。
“不能输给AI”之类的言论是本末倒置
现在,AI(人工智能)发展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2017年有一则AI战胜了世界第一的围棋棋手的新闻。围棋相比将棋(日本象棋)和国际象棋,具有棋盘更大、棋子排列更长,根据不同局面棋子的价值也会相应变化的特点。
所以人们认为如果是国际象棋,还可以用“将所有的招数、下法记录下来,然后计算出最适合的应对招数编入程序”的方法战胜人类棋手,但是围棋因为更加复杂,所以按照国际象棋的招数是行不通的。于是大家都认为下围棋,计算机要战胜人类还很遥远。
出人意料的是,2017年10月发表的,由谷歌旗下DEEPMIND开发的阿尔法狗,竟然在不使用先人的棋谱数据的情况下,只是通过反复的自我学习变得非常强大。而且,不仅是围棋,它还学会了其他游戏,计算机已经脱离人手开始自己学习、成长了。
AI就是这样以惊人的速度进化着。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雷库兹韦尔称,2045年将会达到奇点。届时人工智能将会超越人脑,整个世界将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为了不被AI抢走工作,应该掌握些什么技能呢?为了掌握AI做不了的工作,我们应该怎么做?诸如此类的话题吵得很火热。
我认为这些都是本末倒置。即使能够预测到“AI做不了的事情”,也会很容易就被颠覆的。看看现在的进化速度,就知道其变化一定会远超出普通人所预测的速度了。“不学那些AI能做的,而是全力以赴只学习AI做不了的”,这种想法不但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也不会丰富你的人生。
以不输给AI为目的的生活简直就是本末倒置。这就像是将人生献给了AI一样。不管将来是否成为AI的时代,“如何将自己的一生,活得更有深度”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我认为,为了让生活更有深度,阅读AI以及预测未来相关的书籍是很有意义的。假设出现了拥有超越人脑知性的AI,那么对他来讲,要想做些和人一样的行为和举动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吧。那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的?自己又向人类索求些什么呢?这样手里拿着书,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深入思考,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
为了人类的未来
我们人类是“HOMO SAPIENS=智人”。
能够与大众共享知识并将知识传递给后世之人就是智人的伟大之处。
我们去书店或图书馆,可以看到排列得又丰富又整齐的古今中外的书籍。这是那些伟大的人“赌”自己的人生探究真理,呕心沥血地将探究的真理升华为文学形态,然后又将其做成了人人都可以阅读的书本的样子。由此,我们才得以继承和发扬那些知识和智慧。
如果人类仅仅是进行与家人、朋友间的沟通,那么这样的沟通其实猴子和狗也在做。也许蚂蚁们也在做这样的沟通,它们“虽然不是发出声音的沟通,却以各种形式进行着沟通”。一般动物无法知道与他们跨着不同地域及不同时代的同类们的所思所想。
不读书,就好比失去了作为智人的自豪感。
集中力也会进一步低下,最终不是“不读书了”,而是变得“读不懂”,甚至让人担心人类的未来会不会充满光明。
重申一下,我并不是对网络吹毛求疵。
像这样了不起的社交工具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没有理由不利用它。只是,如果将我们的重心完全转移到网络上,而忘记了读书的喜悦就太可惜了。
读书是作为人类生于这个世间,才能体会到的喜悦。读书是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的最佳途径。
正是在这个网络最盛行的现在,才更应该重新面向书籍,我认为这是当务之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