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语言和思维

有时候,我们说过的话,很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仔细想想,当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时,随即不假思索的反应和表现出来的语言体系是什么?

这些语言时常说着说着,就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而潜意识如果深入到意识中去,就很可能影响我们的命运。

语言的魅力

语言是很有魅力的,尤其是我们中国的语言。这些年,我遇到过很多在美国待了几年的中国人,他们的英语基本上可以无障碍交流。但很多来到中国快十年的外国人,讲出来的中文还是相当蹩脚,甚至有些外国人来中国很久了,还在纠结于类似“前门到了,请从后门下车”这句话到底是从前门还是从后门下车。他们跟中国的女孩子谈恋爱,完全看不懂“我想我是时候跟你说再见了”到底是想再见他,还是不想再见他。

一句话有好几层含义,这并不是中文的特例,其实仔细观察,英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也问过很多学日语、意大利语、法语的朋友,其实每种语言,都有这种俏皮的话。

中国人语言体系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你不仅要听对方说的话,还要明白对方的音调和态度。所以很多人聊微信时如果不加表情,很容易吵起来。有时候一句“呵呵”就会让两个人的冲突瞬间爆发。因为许多话不仅要考虑这句话本身,还要去猜测它背后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这就跟其他国家的语言很不一样。

此外,中国人的表达比较含蓄。外国人大多喜欢直接表达,比如他们在路上看见一个很好看的姑娘,会直接说“你很漂亮”,但在中国的街头,如果你跟一个姑娘说“你很漂亮”,她多半会把你当流氓。外国人早上起来,亲人之间都会说“I love you”,中国人完全说不出口。

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心理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沟里,却没有让心相通,这样误会就来了。

虽然能说出一句话有两个意思的句子很帅,但好的沟通,原则上最好不要有歧义,最好能直接表明观点。我读过孙路弘先生的《说话的力量》,里面讲过一个故事。

家用电脑刚刚走进中国时,许多人对电脑还一窍不通,有一次,一位用户打来电话,说他上不了网了,问是怎么回事。这时客服按照规定需要先重复一下对方的问题:“您是说,您家里的电脑上不了网了是吗?”

用户有些崩溃,因为他很着急。其实客服在这个时候,往往没有必要重复对方的问题,这是一种效率低的表现。

接着客服继续问:“您看一下您的‘猫’,有什么问题吗?”

用户说:“你怎么知道我家有猫?我家猫好着呢,就在窗台上呢。”

那个时候,许多人还不知道“猫”其实指的是路由器。

客服说:“您桌面上有一个‘我的电脑’图标,看见了吗?”

用户说:“对,我桌面上是有一台电脑。”

客服说:“您桌面上还有一个开始键。”

用户说:“我桌面上没有开始键啊,就只有一台电脑啊!”

这时用户已经彻底崩溃了,我想客服一定更崩溃。但好在,客服通过解释,化解了这次沟通危机。

在职场、家庭和朋友圈里,如果能一句话只表达一个意思,交流会简单得多。

网上有个说法,当女孩子说“不要”的时候其实是想要。我不同意这样的论断,这样看似能帮助直男了解女生,却往往会带来更大的误解,但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总是言不由衷,甚至是说一套、想一套、做一套。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跟学生说,你要想了解一个人,千万不要看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想和怎么做,因为语言具有欺骗性。我们的语言进化到了今天,虽然已经过了几百万年,但依旧有很多词和句子没有进化完整。我曾组织过很多次读书会,为了测验大家对同一本书的理解,我鼓励大家做笔记,并把笔记放在网上供大家一起讨论和分享。结果好玩的事情发生了,明明大家读的是一本书,讲出来的东西竟然都不一样。就比如他们在读《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时,他们有些人说这本书在讲理想,有些人说在讲爱情,还有些人说在讲和父母的关系,还有人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真帅,跟我一样……

但本质上,每个人讲的都是和自己有关联的事情。

这就是大脑给我们带来的误区,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和想表达的完全不一样。同时,语言也有自己的限制,因为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办法表达出一些特有的内容和感情。

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就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里说过,“语言”只能维持150人的社交关系。也就是说,当一个社群中超过150个人,你的话便没办法做到群体效应。这就是邓巴数字。邓巴这一理论提出了好多年,直到今天依旧没有过时。如今,微信、邮件、手机都已经如此普及,但我们通过语言维系的社交关系还是只有150人。

技术改变了,邓巴数字却没变,我们还是没办法和150人同时沟通点什么并确保不被误解。所以才有人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语言的魅力还在于,它甚至可以从外到内地影响和改变人的生活,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兰彻,他在遇到困难和麻烦时,第一反应是默念“all is well”(一切都好),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学会了一种正向的表达方式时,他更有可能通过自我暗示有所突破,这就是我们说的“口乃心之门户”。换句话说,当一群人对一件事情都很乐观,而你刚好也在这群人中时,你的乐观也会随之而来。

语言决定我们的思维

语言能否影响思维?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望梅止渴”的故事,它出自《三国演义》。曹操带领的部队找不到水源,士兵们十分口渴,影响了行军进度。为了振奋士兵的精神,曹操谎称前方有一片梅林,结出的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并把这件事在军中传播开来。很多士兵听后流出了口水,精神也为之一振,于是部队加快行军,很快就找到了水源。

我并不想再给大家解释“画大饼”多么有用,我是在跟大家分享:语言岂止影响人的思维,甚至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只不过是简单的一句话,便能让口渴的士兵流出了口水,还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语言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我们也都有过深夜跟朋友聊烧烤、烩面、火锅,忽然流口水的经历,尽管我们什么都没吃。

《小王子》的作者,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说:“一个人可以通过思考将一堆乱石变成一座宏伟的宫殿。”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换句话说,那一块块石头就是我们的语言。

如果一个人整天都在正能量的语言体系中,他不可能是一个持续悲观的人,所以一个成天数落老公的女人,她老公的失败自己也一定要负一些责任。语言,是我们生命的福音或诅咒。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人能表现出的状态肯定不同。

不同语言的差别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雪在因纽特人的生活中特别重要,因此他们会用十几个单词描述不同状态的雪。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就只有“雪”这一个词。因为因纽特人在生活中整天都跟雪打交道。

新几内亚高地的丹尼人的语言中只有两个有关颜色的词:“黑”和“白”,而霍皮人(北美印第安部落)的语言里没有任何词、语法形式、结构或者表达方式用以直接表明我们所说的“时间”。

在英文中,你找不到任何一个英文单词和“孝顺”对应。

这些缺乏的语言,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名作《1984》中,专制政权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消除政治异端,推行了一种全新的语言——“新话”。这种语言虽然建立在英语的基础上,但是在那个专制的世界里,像“justice”(正义)、“science”(科学)、“religion”(宗教)等词都被取消了。而“free”(自由)一词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只能表示“没有”“免费”的意思。在“新话”发明者看来,思想是依存在语言上的,也就是说,如果语言中没有了“自由”一词,人们的思想也就没有了“自由”的概念,也就不会去反抗专制统治了。

所以,久而久之,上一代人会离开,下一代人会长大,在这个新语言环境中长大的人,就不太可能去反政府了,因为他们思想的载体——语言丢掉了。

我们中国人经常喜欢说,口乃心之门户。这句话说得很对。我在武汉读书的时候,身边有一群武汉同学特别喜欢说一句话:“那又模样列?”(那又怎么样呢?)这句话的气势表达出种种不屑,就像无论你取得什么成绩,在他看来都不过如此。后来,那些把这句话当成口头禅的同学,在毕业时都没有取得好成绩。

有时候,我们说过的话,很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仔细想想,当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时,随即不假思索的反应和表现出来的语言体系是什么?

我们嘲笑祥林嫂开口闭口地说:“我真傻,真的。”可我们难道不是吗?我们有多少话语是没经过大脑就说了出来的?这些语言时常说着说着就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而潜意识如果深入到意识中去,就很可能影响我们的命运。

有位心理学家说:语言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它还会决定我们的思维,最后决定我们的文化。

这个假说,就是心理语言学上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甚至还提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两个主要观点:

第一,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语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控制语言来控制思维,而通过控制思维,你就可以控制行动。

第二,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指的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

比如中国古代的青楼、镖局和科举就很难翻译成英语,而西方的美式咖啡、拿铁、卡布奇诺、菲力牛排我们也只能强行翻译成中文。一种语言背后是一种文化,你的英语再好,也没办法翻译出中国文化。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殖民者占领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要从教育上磨灭被殖民者原有的语言,让他们学习新的语言。因为通过语言的殖民,就自然实现了思想的殖民、文化的殖民,最后彻底消灭了殖民地的传承。如果你看过电影《赛德克·巴莱》,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就算拼了命,也要保住自己民族的语言。因为语言,也是这个族群文化的依托。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提出后,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语言的确会影响我们的思维,但是它不能完全地决定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维也可能受到除语言之外的事情影响。至于是什么,可能是环境,可能是时代,也可能是基因……

所以我认为,语言、思维两者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

对我们来说,努力用一些正能量的话去沟通、去阐述,并养成习惯,也是改变思维的一种方式。这些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社交工具交流,于是从社交工具的领域里诞生了很多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原本在口语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比如:9012年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这些词语的使用和流行,会使我们的未来有什么变化呢?是会禁锢我们的思想,还是会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朝着未来,期待着曙光,当然,也不要让自己忘记那些曾经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