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二百三十章亡羊补牢

农历八月的中旬,收秋、种麦在冀中平原上,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天的下午在杜柳村儿,第五生产小分队,一块成熟的玉米地头上。队长饶克信,正在给社员们开,短暂的地头会,做简单的动员讲话。他文绉绉、慷慨、激昂地:“五队的全体社员同志们,首先我代表五队,队委会的全体成员,向你们做检讨。”

人们鸦雀无声。

饶克信:“我们队委会的全体成员,在过去因为缺乏学习。在工作中犯了各种、各样的错误,甚至是犯了严重的错误!全体社员老乡亲们,对我们所犯的错误。给予了宽宏、大度的原谅。我们队委会的全体成员,衷心的感谢,全体社员老乡亲们,给了我们这一宽宏、大度的原谅!”

李真钢:“你用不着跟我们,社员说感谢的话儿。谁吃饭都会拉拉饽饽渣儿,谁一辈子都会犯错误的。咱们的伟大领袖说过:世界上的人只有两种人,不会犯错误。一种是死了的人,一种是未出生的人。犯了错误改了,还是好同志。都是街坊四邻的老乡亲,谁都别抓住谁的小辫子不放,把人往死里了逼!”

老万:“说的对!咱们的伟大领袖还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是咱们五队的,全体社员、老乡亲们,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儿,摽着膀子干活儿,把生产搞好了。咱们就等着到了,八零年吃大米吧!”

人们都笑了,那可是希望的笑哇。

饶克信激动地:“我再次代表五队,队委会的全体成员。向所有的社员儿、老乡亲们,对我们队委会的成员,所犯的错误能够宽宏、大度的原谅,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改正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用实际行动回报,社员老乡亲们,给了我们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我们说到做到,决不放空炮!”

人们拍手鼓掌。

饶克信:“我们队委会的全体成员,坚决要在这次,收秋种麦的,革命劳动生产中。身先士卒的,带领着五队的,全体社员革命群众。保质、保量,尽快的、提前的,完成公社党委、村党支部。交给我们五队的光荣、伟大的,劳动生产任务!我们要发扬我党的,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的革命精神。我们要天当被、地当床、吃在地、睡在地。不种完小麦,决不家走睡大炕!全体社员有没有,这个决心呢?”

众人:“有!”

饶克信:“我们要坚决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我们五队的粮食生产,明年一定要过黄河,后年坚决要跨过长江去!全体社员同志们,咱们有这个决心吗?”

众人:“有!”

注:粮食生产过黄河的意思是,一亩地的大田作物,一年无论是种几茬。全年一亩地的粮食,总产量要达到,二百公斤以上。因为在当时,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农业产区。一亩地产的粮食,全年的总产量是,二百公斤以上。长江以南的农业产区,一亩地的粮食,全年的总户量是,四百公斤以上。所以国家号召,黄河以北的,广大的农业产区,一年一亩地粮食的总产量。在一定的年限里,要过黄河,跨过长江。当时黄河以北的,农业产区一亩地,一年的粮食为什么,产量超不过二百公斤,产量这么低呢?那时的地里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地里完全是靠,上猪粪产出的粮食。要么国家当时号召,每家每户要达到,一口人要养一口猪嘛,一田地要达到上三方粪。单靠上猪粪,每亩地产的粮食少,但是好吃啊。那时的白八行(玉米)磨出来的面,无论是贴出来的饼子、还是蒸出来的窝头儿、做出来的粥,非常香喷好吃。小麦磨出来的八零面粉,无论做出哪一种面食来,那是相当的有劲儿、好吃的香死个人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都吃过,至今记忆犹新。五十岁以下的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没有吃过生产队时期,产出来的没有公害的,绿色食品了。要么人们总是说,现在的玉米面儿、小麦面粉吃着,没滋没味儿,不跟那个时期的好吃了哪。现在黄河以北的,农业产区通过,上化肥、打农药等科学手段,一亩地一年的粮食,总产量生产多少斤呢?至少是在一千五百公斤以上,要是赶上吹牛逼的,粮食仔种科学家,他还敢说他研发的,某某粮食仔种,一年一亩地一茬的粮食,就能生产出两千多公斤来。靠化肥、农药等化学用品,生产出来的粮食,还有个好吃的了吗?没有法赶的上,生产队时期净上猪粪,生产出来的粮食好吃。现在出现的好多胖人,是不是和吃了上化肥的,粮食有关系呀?

饶克信:“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说到这儿。看看社员同志们,谁有话要说,谁有意见要提。都可以说,都可以提。为了搞好咱们队的生产,咱们要充分的发挥民主。”

“说什么呀?现在是收秋、种麦的大忙季节。咱们抓紧时间干活儿,比说什么话都强!”老万提拉着片镐,第一个站在了,玉米地的地头上了。

饶克信:“好,那咱们就开始干活吧。妇女社员同志们掰棒子,男社员同志们招棒子秸。”

全体男女社员站起身来,妇女社员们背着筐头儿,先进了玉米地,在头里掰玉米。

男社员们提拉着片镐,找好了自己的家拢,站在地头上等着,掰玉米的妇女社员们,掰进一截地去,再招玉米秸秆儿。

饶克信提拉着片镐,问站在他身边的姬思忠:“思忠,今儿个过晌午,怎么大贵跟他妈妈,谁都没有下地来呀?你知道他们家,有什么事吗?”

姬思忠:“吸、我不知道呗。”

饶克信:“这么着吧思忠,你家走一趟上他们家,看看去有什么事儿。他们家要是没有,什么事的话不可能,一个下地的人都不来。”

“行,我家走看看去。”姬思忠转身走了。

那么为什么王华、李大贵娘俩,今天下午都没有,下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来呀?原来是王华娘家的,老父亲病重。王华的娘家是南小营村儿,离杜柳村有二十来里地。今天中午王华一家子人,刚要吃午饭的时候。王华的娘家里来人,给王华送来了信儿,让王华回娘家,看看她的老父亲去。王华、李廷洲夫妻俩,带着大贵、二贵,随着来送信的人,午饭也没有吃,就一起去了南小营村儿,王华的娘家看望,王华的老父亲去了。家里只剩下了小女儿,小青一个人看家了。小青今年十七岁,她上学下来就在村里的,机磨房里推磨。小青的相貌长的,紧随她的母亲,王华那么漂亮。在村里也算的上是,一等一的漂亮女孩子了。小青的相貌虽然是,长的紧随她的母亲。可是她和她母亲的脾气、秉性、个性、做派截然不同。小青内相、温柔、懂事儿、干事不多言、不多语儿。吃的亏让的人,从不和别人斤斤计较。自己在任何事上吃了亏,都是自己默默的承受着。另外她还是个,封建思想严重、传统守旧的姑娘。总的说小青是个品质、道德,十分不错的好姑娘。

昨天晚上小青上了,一晚上的夜班推磨。她一个人在家里,吃完了午饭,收拾完了饭桌儿,躺在炕上睡了一会觉起来,就在外间屋里洗头。她下身穿着一条短裤儿,上身胸前只罩着,一件花布兜儿。也该着出事儿,她洗头的时候,不但忘了关院门儿,她还忘了把外间屋的,屋门插上了。她正弯着腰洗着头哪,姬思忠突然,推开屋门进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