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出所有制结构调整新思路

——国有企业追求增强控制力

一组反映上海国有资本增强了控制力的数据,使人们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深了理解。

由于改革开放的推动,外资和社会资本源源注入上海,1996年与1993年相比,上海的国有工业资产在工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从88.6%下降到78%;而同一时期,全市工业的资产总额从3377亿元增加到6487亿元,增长92%;全市工业的资本金从981亿元增长到1784亿元,增长81%。这说明国有资本调动和控制社会资本的能力大幅度增强。党的十四大以来的6年间,上海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工业增加值增长1倍、工业实现利税增长8成多,正是在公有制经济保持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态势下实现的。

然而,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上海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人们发现:公有制经济的实有资本在全市工业中还占78%以上,比例仍然较高,还有比较充分的调整空间。据测算,如果通过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国有资本相对比例下降20%左右,来控制全社会资本的运作,就可以置换出几百亿元的资产,而控制能力几乎可以放大一倍,这将为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于是,增强国有资本对社会资产的控制力,成为上海经济界近来集中的议论热点,一系列新思路开始形成:

——必须对国有资本的分布构成实行“有进有退”战略,要“加强重点,降低比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

——国有资本要实现三个集中: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向战略性领域集中;从低质的劣势企业向高质的优势企业集中;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有内在集聚能力的大型企业集中。也就是说,国有资本要重点进入对上海经济跨世纪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信息、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进入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增强竞争能力的重化工和装备类工业。

——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上不必追求纯而又纯,应搞多元投资、混合经济,用国有资产控制集体资产、个人资产、境外资产,形成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新格局。

——国有资产在企业的控股比例上,不必追求一定要占51%的绝对控股权,而是争取相对大股,并在相对控股的基础上,不断分割股权,逐步用小资产调动大资产,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而对于非国民经济命脉、非垄断性、非关键性,而且社会资本容易进入的行业和企业,国有资本将主动地部分退出,个别行业还可以整体退出。

——“有进有退”的调整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使上海工业的公有制比重调整为50%左右,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根据这些新的思路,上海各行各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展开了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增强控制力的多方面实践。

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和大集团发展战略,多渠道吸纳资金。目前上汽集团已拥有合资企业30家,协议利用外资17亿美元,主导产品桑塔纳轿车年产销已突破20万辆,形成30万辆生产能力,在全国轿车市场中占51.3%的份额。对这样的大集团,上海市工业部门采取积极“进”的策略,重点扶持发展。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中美合资的最大项目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已经组建成立,总资产将达15.7亿美元。在兼并上海客车厂之后,上汽集团又与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改制成立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增加了客车和重型卡车的生产;然后又投资5亿元跨行业参与上海广电(集团)的资产重组,成为控股单位。上汽集团还建立了上海汽车股份公司并于去年11月上市发行股票。一系列资产运行的新举措,使上海汽车集团逐步向“集产业、科研、贸易、金融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特大型企业集团”的方向迈进。

一些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名牌企业,正积极推进国有资本与集体、外资和各种社会资本的互相渗透,多渠道吸纳外资和社会资本,以强化国有资本的控制能力。横跨现代生物、医药与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的华谊集团,近年来经过资产运作,先后收购兼并了上海以及海南、江西、武汉等地的一些橡胶制品加工企业,两年间资产总额从348亿元扩强到411亿元。目前,他们的收购、兼并目标还在进一步延伸。

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积极探索采用各类投资主体相互参股的方式,组建突破部门、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界限的企业集团,加速资源的优化配置。前不久,原来分属外贸和纺织工业的两大企业东方国际(集团)上海市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与上海金达国际丝绸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成立了由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上海丝绸(集团)有限公司,跨行业盘活了国有资产,使上海的贸工结合出现了新突破。

对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上海决定采取彻底放开的战略。对一部分上海不具备优势,又与外地重复建设的中小企业,积极推向产权市场。上海轻工、纺织等行业已排出一批企业,准备接受外地企业的兼并,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地区优化重组。

1998年2月2日

合作者吴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