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政府服务精神研究
- 王洪杰
- 7618字
- 2021-03-15 17:55:46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府服务精神的关系分析
200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次被明确提出,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37]政府服务精神研究源于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级研究班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此后中国学界在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政府服务精神是服务型政府的灵魂,[38]继而对政府服务精神开展研究,所以从提出时间上看,学界对政府服务精神的认识晚于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服务型政府在提出时间上仅相差两年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府服务精神的提出时间应该十分接近。
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府服务精神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府服务精神的关系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府服务精神在主要内容、形成历史和实践价值等很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等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府服务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诠释了政府服务精神的基本内涵,两者的基本内容相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府服务精神内涵的“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夯实了政府服务精神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历史脉络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府服务精神理论基础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政府服务精神的发展方向,两者实践价值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府服务精神发展的“坐标”。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还是从政府服务精神培育的路径考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政府服务精神都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诠释了政府服务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和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都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把其定为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其他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39]政府服务精神主要是指政府为公民提供服务时的一种状态,政府必须提供公众所需要的服务,政府提供服务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养成这样一种为公民服务的行动自觉,具体体现出政府工作中没有私利,一切为公民着想,政府工作积极主动,尊重公民、服务热情,能够及时与公民交流,充分了解公民的实际需要,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确实保证各项工作高效,充分满足公民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四个方面内容诠释了政府服务精神的基本内涵。第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同样也是政府服务精神的灵魂。任何时候都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才能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政府服务精神的公务员。培育政府服务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积极构建服务型行政文化,服务型行政文化对政府部门和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创新精神、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第二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同样也是政府服务精神的主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更应该是公务员这个特殊群体的理想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党员干部要拥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个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样也是政府服务精神的精髓。拥有政府服务精神的公务员表现为满腔热忱地为公民服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的公务员必然在内心深处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发奋图强,不断学习新本领,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政府服务精神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政府服务精神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发展完善,但其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追求不会改变,政府服务精神也会因此长久饱含着爱国主义的热诚,并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代同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第四个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同样也是政府服务精神的基础。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中央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更应该是所有公务员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公务员会形成以“八荣八耻”为标准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务员为公民服务的强大动力,公务员要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各级公务员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40]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公务员在具体工作中真正做到为公民办实事,不计个人得失,其实质就是要求公务员养成政府服务精神。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夯实了政府服务精神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府服务精神的形成历史路径中,都经历了几代中央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提出的重要理论思想,这些党的指导思想不仅是两者形成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构成了两者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历了几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努力探索最终形成并不断发展,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强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理论基础;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江泽民对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及荣辱观等问题的重要论述,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思想建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41]习近平在其系列讲话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论述,强调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服务精神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服务精神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内涵和特点。邓小平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思想,体现出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政府服务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渗透了深重改革气息的政府服务精神培育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政府服务精神培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志,政府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江泽民政府服务精神培育思想是对邓小平时代政府服务精神培育思想的重大发展;胡锦涛的政府服务精神培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和谐执政理念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三个方面;习近平思想中彰显了新时期的政府服务精神,他带领全党回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府服务精神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两者的形成历史非常契合。
目前,对政府服务精神理论基础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学者们提出的众多政府服务精神的理论基础中,尽管大部分理论都有待商榷是否可以作为政府服务精神的理论基础,但科学发展理论无疑是政府服务精神的理论基础之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42]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4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努力把指导思想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政府服务精神的灵魂,政府服务精神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理论基础,党中央在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最新理论成果要求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把为公众提供各项服务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政府服务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政府服务精神理论基础的形成无疑具有基础性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政府服务精神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价值是由其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44]“兴国之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本质,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再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兴国之魂”的高度。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着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生成,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广泛性、适应性和包容性,使其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拥有了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成为联结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纽带,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府服务精神的实践价值等同,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社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只有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更是激发和促进了党员干部的进步和成长,其实践意义是显而易见的。[45]2008年,胡锦涛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做了重要论述,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并把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四大标准,即“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建设这样的服务型政府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尤其离不开合格的领导者,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的是具有中国特色政府服务精神的政府官员,他们必将适应中国政府改革发展的需要,成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合格领导者和建设者。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政府服务精神的内涵、涉及领域和影响力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更为丰富、意寓更加深远、涉及的领域也更为宽广,而其产生的影响更是远远高于政府服务精神。政府服务精神因其研究视角和领域的特殊性,加之政府服务精神基本理论尚待研究解读,其影响力可能永远不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因此成为充实政府服务精神的重要理论,但对两者的实践价值却无须比较,两者都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对两者的解读能力和实践魄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作用积极显著,它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指明了政府服务精神的发展方向。作为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就是让公众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优越性,使社会主义极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如何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上,关键的因素无疑是人的因素,而其中政府官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最为重要,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政府官员的自觉追求,保证政府官员以身作则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层面揭示了政府服务精神发展的具体目标,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际工作中,政府官员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工作的准绳,学其理论并以其为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兼具各种优良品质,弘扬民族精神,迎合时代精神,富于创新精神,培养献身精神,坚定信念,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名副其实的、坚强的领导者。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府服务精神在许多方面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比政府服务精神更宽泛,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政府服务精神更具有实践价值,从前者对后者的意义上讲,可以这样形容两者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府服务精神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政府服务精神的内涵更加充实和饱满,更为生成政府服务精神确立了明确的方向。综上所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政府服务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2]参见徐贵相《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永葆先进、共创和谐”系列党课(二)》,《党建》2007年第2期。
[3]参见孙伟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实事求是》2007年第6期。
[4]荣瑛、段兰英:《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郝孚逸同志访谈录》,《学习月刊》2009年第7期上半月。
[5]参见刘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4期。
[8]参见李慎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17/09/6206853_286019207.shtml#。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11]参见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52页。
[12]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13]崔永学、张澍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4]参见涂可国《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论学刊》2009年第7期。
[15]彭向刚:《论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精神》,《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3期。
[16]吕稚知:《“政府服务能力”与“政府服务职能”概念辨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2期。
[17]参见王炜《关于政府服务职能建设的思考——以黑龙江省为例》,《学术交流》2006年第11期。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19]参见《自觉》,2015年5月25日,http://baike.baidu.com/view/709543.htm。
[2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2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22]参见贺译葶、覃事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政府与公民关系研究》,《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25]王颖:《转型时期中国政府利益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7期。
[26]赵科天:《论“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的辩证协调》,《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27]王洪杰:《执政理念转变视角下的政府服务精神培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28]邓集文:《政府服务的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之维》,《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9]张康之:《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论坛》2012年第1期。
[30]参见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1]参见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2]参见《科学发展观》,2015年5月25日,http://baike.baidu.com/view/15952.htm。
[33]参见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4]董伟:《中国已迈进公民社会——记首部公民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减灾》2009年第3期。
[35]朱玉明:《地方利益、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
[36]参见谢志强、青连斌《怎样看待改革对个人利益的影响——对百余名地厅级干部的一项调查》,《领导科学》1999年第3期。
[37]参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38]参见彭向刚《论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精神》,《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3期。
[39]蒋兆雷、黄洪雷:《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新视野》2012年第5期。
[4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页。
[41]参见孔扬、吴友军《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思想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兰州学刊》2010年第6期。
[43]董亚平、赵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月刊》2008年第2期。
[4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