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对象界定

规划评价可分为规划质量评价、规划实施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Talen, 1996b; Long et al., 2012)。规划有效性研究属于规划实施评价的范畴,旨在探究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影响、发挥的实际作用和规划措施的实施程度、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规划有效性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跟踪监测和分析规划实施的过程、结果、影响等,评估规划实施成效、问题,辅助后续决策,以及展现规划的真实价值(Alexander, 2009; Oliveira&Pinho, 2010; Loh, 2011)。规划有效性评价一般不直接评价规划质量,而是从有效性评价结果中探讨和反思规划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以及规划质量问题对规划有效性的可能影响,并最终为提升规划质量提供参考。

与一般的规划实施评价相比,规划有效性评价更加关注规划是否产生了实际作用、影响,并取得了相应结果,以及这些作用、影响、结果与规划本意、规划目标的契合度,以此展现规划是否有效和成功(Talen, 1997; Zhong et al.,2014)。

二 主要研究内容

(一)改进一致性评价方法

分析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发放情况与规划的空间吻合度是国外一致性评价的常用方法。通过对比规划允许建设区内外规划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可以体现规划在限制城市蔓延、保护自然资源与开放空间中的作用。在中国运用此方法,有三个明显不足:①数据可获得性较差(国外一般可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直接获取); ②未包含违章建筑;③许多土地可能是批而未建、长期闲置的。土地实际开发利用状况与规划吻合度对比是另外一种常用方法,能弥补上述不足,但大多研究仅静态对比规划与现状土地利用状况。鉴于此,本书将从土地利用的纵向动态演化、横向规划区内外比较和城市扩张的空间形态差异等角度改进一致性评价方法。

(二)优化规划效能的分析办法

基于效能的评价方法认为,规划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性框架。因而,评价内容是后续决策过程是否参考了规划,规划是否为决策者提供了辅助作用,但并不介意决策者是否严格执行规划。效能评价很难操作,结论易受质疑,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规划效能理论分析框架并不能够用于实践,加剧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Seasons, 2003;田莉等,2008)。当前一些直接评价规划效能的研究主要是在与决策者访谈的基础上,考察已有决策是否参考规划,限于定性描述,且主观性很强(即使决策违背规划,决策者总能找到辩护理由,并声称已参考规划)。本书将从规划效能的本质出发,构建新的效能衡量指标,以提高规划效能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

(三)提出一致性理论和规划效能理论的融合与拓展方案

前文已述及,一致性理论和规划效能理论各有优劣,通过相互融合可以取长补短;在中国语境下,两者结合能更好地展现空间规划的实际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一致性理论和规划效能理论又是相互对立的。本书将在综述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一致性理论和规划效能理论的各自优势和内在联系入手,寻求一个可行的有效融合方案,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拼凑运用,以求综合反映空间规划所产生的实际价值。此外,现有一致性理论与规划效能理论都不足以充分回答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也不能充分揭示结果与规划不一致情形下规划的实际作用与影响。有鉴于此,本书将在融合和拓展一致性理论与规划效能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空间规划有效性的综合性分析框架。

(四)运用所建立的分析框架进行案例研究

本书将聚焦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两个核心目标——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管控。在改进一致性评价方法和规划效能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本书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案例研究,考察案例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管控中的有效性。案例研究既可以检验该理论框架的可行性,也可以为我国空间规划实施效果所面临的广泛质疑提供一个比较具体的地方性答案。

(五)分析规划有效性影响因素并总结政策启示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讨空间规划有效性影响因素,以回答如果空间规划存在实施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问题究竟源于何处。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空间规划有效性的问题表现和主要影响因素,总结提炼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相关制度改良和创新提供参考,以期最终能够有助于提高我国空间规划的实施成效。

三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是认识现有研究进展、不足和发掘研究切入点的基本途径。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如何确定空间规划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已有的评价依据主要是一致性理论和规划效能理论,它们各有优缺点,但缺乏有效融合。本书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一致性理论和规划效能理论的内在联系,为构建全面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依据。本书还将在综述已有关于空间规划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发掘本土空间规划有效性的作用因子。

(二)比较研究法

对比研究一致性理论和规划效能理论,是在融合两者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空间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的重要前提。在本书所选取的案例中,案例区内部各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项耕地与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探究空间规划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另外,经过案例研究的检验后,笔者还将通过与其他空间规划有效性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及其测度方法的对比,分析本书对一致性测度方法的优化、规划效能理论及测度方法的改进和新的分析框架构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社会调查法

通过调研访谈获得两方面的资料:一是违规地块(主要是不在规划确定范围内的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具体用途、投资与效益等方面的数据;二是对于违反规划的有关重要项目和工程的决策,当事决策者是否了解和参考了规划并对规划落实的影响有所考虑,以及进行偏离规划的用地布局的原因或理由。

(四)空间分析法

利用ArcGIS软件中的“Clip”(裁剪)、“Erase”(擦除)、“Intersect”(相交)、“Eliminate”(消除)、“Merge”(合并)等工具分析实际物质空间现状、演化、形态与规划布局的一致性;利用“Mean Center”工具分析研究区耕地数量和主要农业指标(用于反映耕地保护效能)的空间重心分布格局及其转移轨迹;利用邻域分析工具计算地块的区位条件。

(五)案例分析法

选取特定案例,运用本书所建立的空间规划有效性分析方法,考察案例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耕地和管控建设用地扩张中的有效性。案例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检验所建立的空间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于为对我国空间规划所面临的广泛的效力质疑提供一个地方性的答案,并总结可能的政策启示。

(六)计量分析法

计量分析有助于定量揭示相关因素对规划有效性的影响。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部分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简单线性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可能的因果关系;通过建立二元逻辑斯蒂(Logistic)模型分析以地块区位条件表征的市场机制对土地开发建设和规划实施的作用力。

四 技术路线

从研究的脉络和分析框架来看,本书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首先,改进一致性理论和规划效能理论的具体评价方法。其次,根据一致性和效能理论的内在联系构建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再次,运用这一理论框架进行案例研究,并分析案例区规划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有关政策启示。最后,评价本书对一致性和规划效能评价方法的改进及融合两者的分析框架。

图1-1 研究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