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框架

本书在已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以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科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相关的文献梳理和实证研究,从绿色经济转型视角探讨我国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和环境政策的选择,并对相关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本书将为我国各级政府把握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复杂作用机制、完善和优化政府部门制定环境规制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本书共分为9章,具体框架如下:

第一章提出本书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以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政策选择问题为两条主线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概括全书的研究框架以及全书的技术路线,最后提炼出全书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从我国雾霾污染的现状出发,从社会经济和地理因素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雾霾污染的成因。结合空间相关性的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搜集研究时间段内我国PM2.5浓度的数据以及6个解释变量指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政策检验的双重差分模型对2013年出台的雾霾治理政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行政策效果分析,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识别政策实施的传导机制。

第三章将两种环境规制手段、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基于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双重环境规制手段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的非线性影响以及转移机制,并对其传导效应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论为我国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

第四章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生产技术理论,选取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空间样本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在绿色技术创新视域下探讨我国环境污染的空间集聚性及演化路径,分析绿色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机理。

第五章基于庇古理论征收环境税是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的规制手段,构建环境税费的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环境税费政策是否能产生降低污染又能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双重红利,探讨环境税费对环境污染和效率改善的新的传导机制。采用熵值法拟合省际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从而更加全面地表示地区环境污染水平;采用改进的三阶段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技术进步水平,从而剔除外生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建立科学绿色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第六章以实现节能减排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检验中国现行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是否引领中国低碳经济成功转型。能否带来波特效应。针对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政策变量在政策评估时存在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采用核匹配的双重差分法控制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控制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针对非同时期的参照技术时时线性规划可能存在无可行解问题,采用全局生产率指数,并考虑生产外部性构建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系统全面地探讨碳排放权交易前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全国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第七章本研究以工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双赢发展为目标,将非期望产出SO2排放量、COD排放量、CO2排放量引入到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模型之中。针对传统DEA线性规划模型存在的无可行解问题,基于全局生产技术的方向距离函数对工业行业的技术效率进行考核;针对我国工业行业间存在技术异质性问题,采用共同前沿的M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工业行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量;针对所测算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序列相关问题,采用动态GMM模型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工业行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制约因素及作用机理。

第八章针对目前我国正处于以提升制造业集约化水平为宗旨的“工业4.0”时代,环境规制政策能否引导中国制造业顺利转型、改善环境污染困扰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书基于创新力与经济增速均衡视角,在目前环境规制强度基础上通过分层次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环境困局和环境政策关键问题,针对各行业不同污染水平,在稳增长促创新的前提下提出差异化环境规制策略,为促进我国制造业创新转型、完善和优化环境规制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第九章是本书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本部分主要是对此前章节的重要结论进行提炼,对于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两难困境及环境治理策略的选择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策略参考。

二 技术路线

本研究旨在从绿色经济转型视角探讨我国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和环境政策的选择,并对相关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及作用机制进行识别。因而本书是以亟待解决的实际环境问题为出发点,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提炼出本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以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为支撑对环境污染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为提出和完善环境治理政策提供依据。然后基于治理角度,对已经出台的治理政策的效果进行科学检验,并深入探究政策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论对我国环境治理政策提出可行性建议。本书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