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一 现代经济发展之谜

20世纪中叶,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许多传统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统称为“现代经济之谜”。总的来说,传统理论无法解释下述几种经济之谜。

(一)经济持续增长之谜

根据传统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两个传统要素的投入。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其中一种或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可以实现总产量的增加,但是如果连续增加一种或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的增量将越来越小,这就是“收益递减规律”。但在20世纪下半叶,有些西方国家的发展实践却不符合“收益递减规律”,却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例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3%左右,美国昔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被经济的持续、小幅波动变化的增长所代替。

(二)国民收入之谜

根据传统经济理论,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但统计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增长要远远大于所投入的物质资本和劳动两种传统生产要素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之和。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对美、英及西北欧国家等9国1950~1962年的国民收入增长进行研究,发现产出总量比要素投入总量的增长速度要快,即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劳动与资本两要素带来的增长率。

(三)库兹涅茨之谜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S.Kuznets)发现,在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其资本形成的速度却相对下降了。也就是说,相对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美国的净资本却在减少。例如,美国资本与产出之比,1869~1888年是3.2∶1,1909~1928年是3.6∶1,而1946~1955年却只是2.5∶1。“换言之,在最近几十年中,更多的产出是用较少的资本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中由资产所创造出来的份额从大约45%降至25%,而在劳动工时相对降低的情况下,劳动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却由55%提高到75%。那么,这部分贡献是怎样产生的呢?

(四)里昂惕夫之谜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G.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发展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E.F.Heckscher)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相对便宜或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并展开国际贸易,将会有较多的贸易所得。例如,美国是资本丰裕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换回劳动密集型产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经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195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W.Leontief)利用美国1947年的经济数据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检验。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里昂惕夫期望能从美国国际贸易数据中得到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但数据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约高出3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相悖,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

(五)个人收入分配平均化趋势之谜

根据传统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事实证明,在很多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特别是原来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工人工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有大幅度增长。

(六)战败国崛起之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20年中,一些在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特别是日本在战后花了约40年时间赶超经济强国美国,创造了从1820年到1992年人均收入提高28倍的世界纪录。

(七)资源短缺型国家现代化之谜

20世纪中后期,一些自然资源条件很差的国家和地区,如丹麦、瑞士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经济之谜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得经济学家们对这种经济之谜形成的根源产生了浓厚兴趣,理论界对此展开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最能让人信服的就是人力资本理论。

二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舒尔茨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做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讲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正式创立。舒尔茨指出用人力资本可以解释现代经济发展之谜:①在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使得现代经济增长呈现收益递增的特点;②投入与产出的增长速度之差,一部分源于规模收益(即随着产量的增加使得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另一部分是由于人力资本提升促进了技术进步;③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比物质资本和收入增长速度都快,所以资本—收入比是降低的;④在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包含更多的人力资本,如把人力资本也看成资本的话,美国出口的这类产品反过来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对于美国来说,出口这些产品具有相对优势,仍然有贸易所得;⑤战后工人工资的增长主要归因于其人力资本的大幅提升;⑥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后,随着人力资本的普遍提升呈缩小态势,呈倒“U”形分布;⑦战争几乎全部摧毁了战败国的物质资本,但它们却保留着质量较高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⑧资源短缺国家可以利用人力资本积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舒尔茨从理论上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形成途径及其“知识效应”,为我们揭示了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本身的经济价值。他还在实证上定量分析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得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的结论,认为一国(地区)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人力资源质量越高,其国内(地区)的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越快。因此,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得以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双重基础上建立起来,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教育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舒尔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了现代教育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对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一些人力资本理论学家也为现代教育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J.Mincer) 认为,美国个人收入差别与增长率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从人的后天质量差别及其变化入手,提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提高个人收入水平,重新确定收入分配格局。[6]明塞尔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和培训与个人收入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首次建立了个人收入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教育收益率计算模型,全面揭示了教育的另一重要经济功能即教育对个人收入所起的作用。其著名的研究成果“明塞收益率”成为测算教育收益率的重要标尺,被理论界广泛运用。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在家庭生产理论和时间价值与分配理论等领域做过重要的研究,其发表的《生育率的经济分析》《时间分配理论》等文章为人力资本微观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从家庭的生产时间的成本价值及收入分配的视角非常系统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的生产、投资收益分配的具体规律以及人力资本与产业和职业选择方向等问题,通过数据实证研究分析得出这样一条具体结论:在同一年龄组劳动人口中,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该个体的就业收入水平也会越高。贝克尔的理论为现代教育经济增长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微观理论基础,使其更具有科学研究性和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贝克尔的代表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发展思想中人力资本的投资革命”的起点。

三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

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Fisher)提出的,他认为一切能够带来收入的价值都可以视之为资本。劳动者的遗传及因接受教育获得的能力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一样,投入社会生产后都能够带来经济收入,因此这种因为接受了教育而得到提升的能力也应当作为资本的一种,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7]这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为人力资本具体概念的完整定义奠定了基础。舒尔茨明确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把人力资本认为是“国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身能力”。[8]萨洛(L.C.Thurow,1970)认为“人力资本其实是指劳动者个人的生产技术水平、自身才能和文化知识水平”[9];贝克尔[10]认为“人力资本其实是通过人力资本不断投资而累积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不仅包含着自身才能、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程度,还包含着生命时间、身体健康和生活寿命”;麦塔(M.M.Mehta)从社会人口的群体视角出发,把人力资本界定为“居住在一个国家内的人民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及职业能力的总和”,他还把首创精神、社会应变能力、持续就业与工作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广泛的兴趣、工作态度及其他可以提高经济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若干因素包括在内。[11]

很明显,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本的概念越来越全面且深刻,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力资本的含义。

第一,人力是一种资本。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花费成本,二是能够带来收入。人力的形成需要花费成本,人力形成并投入生产后能够带来收入,因此符合资本的基本特征,应当属于资本范畴。这也是人力资本定义的出发点。

第二,人力资本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技术、才能、知识、时间、健康、信息、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等,凡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能够增加产出的因素都能够归于人力资本的范畴。最为根本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健康、能力、知识、技术。

第三,人力资本依附于人,不能与劳动者相分离而独立存在;人力资本体现了劳动的非同质性;人力资本的投入能够带来收益,并通过这种投入参与收益的分配。

第四,人力资本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素质的综合,它并不是劳动者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而是要通过后天的投资形成的,包括教育、培训、劳动力迁移、信息流通等。这表明了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通过外力的作用来实现。

第五,人力资本能够计量,无论从其价值属性还是其经济功能来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必然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计量,事实上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人力资本时都将人力资本的测算作为研究的重点。

因此,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能够投入生产并带来产出增加,为个人及社会带来收益的健康、知识、能力、技能等素质的综合。

(二)人力资本的特征

一是依附性。人力资本的存在不能脱离其载体——人而独立存在,人力资本(知识、技能等)都必须体现、凝聚和储存在人身上。随着人生命的消亡,人力资本也就消失殆尽。其他任何雇主、组织或政府对人力资本的生产、形成、支配和使用均须得到人力资本依附其上的载体的配合和支持。

二是优异性。与传统经济理论不同,舒尔茨把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也正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的这一优异性,使得经济能持续高速增长,较少量的人力资本投入能够带来较大的产出。

三是社会性。人力资本不仅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凝结在人身上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要素在生产中的运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给劳动者带来较多的劳动报酬。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这会对其他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此外,人力资本还能够对环境保护、代际效应等社会其他方面产生正面影响。

四是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是指行为主体可以不依赖于他人或组织的意志而独自作为或不作为。人力资本的独立性表现在人力资本主体在发挥与不发挥、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所承载的人力资本上,他人或组织很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的约束。只有在人力资本承载者自身愿意或得到激励时,人力资本作用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是排他性。所谓排他性是指某物一经某主体占有、使用就排除了他人同时对该物的占有、使用的可能性,而人力资本排他性是指人力资本一旦被投入某项生产活动时,其他生产活动就无法使用该人力资本。即使是人力资本在生产劳动时被闲置,也不太可能被用于其他雇主或组织的劳动生产中,除非是受原雇主的指派。

(三)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1.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中国百科辞典》中,人力资源的概念是“指总人口在经济上可以提供及被利用的最高的人口总数量,或指那些具有劳动能力的总人口”。[12]它包括就业的人口、失业的人口、就学的人口、家务的劳动人口和军事的人口等。就业和失业的人口合计为经济活动人口,也就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劳动力;就学、家务和军事人口是潜在的人力资源人口,也具有劳动的能力,但是尚未成为现有的社会劳动力。人力资源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时效性、经济能动性和个体智力性。其总数量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数量,劳动人口质量就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人口具备的身体体质状况、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

与自然资源等经济资源相比较,人力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具有不可再生性,一般构成经济增长的限制条件或上限,同时自然资源具有边际收益递减性质,也具有负外部性,开采、利用和矫正的外部成本相对较高。而人力资源具有可更新、可增值和正外部性的特点。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是累进的持续性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在从初级开发到高级开发的过程中投资也将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开发得好就会成为有效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开发得不好或得不到开发,就会成为人口负担和社会包袱,甚至成为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人民福祉,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社会进步、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早期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十分强调物质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甚至有学者把它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断言,“改善贫困人口福利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社会空间、国家能源和现有耕地,决定性的要素是劳动力人口质量的改变以及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13]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F.H.Harbison)在《作为国民财富组成的人力资源》一书中写道:“人力资源是整个国民财富的最终重要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则是被动性的生产要素,劳动者是不断累积资本,主动开发自然资源,能够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推动各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主动力量。很明显地可以这么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很好地持续发展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不能发展出任何新的东西。”[14]

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人力资源作为可开发的再生性资源能促进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首先,人力资源具有强烈的历史人文传统和长期累积或继承性特征,可通过不断繁衍继承知识、技能。其次,人力资源质量(即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也具有无限的潜力,正所谓学无止境,人力资本的提升空间和潜能在开发利用上存在巨大的空间。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人力资源作为“活”的、能动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效率的战略性资源。与自然资源不同,人力资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意识和目的性的劳动者群体,拥有创造性能力,在各生产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一种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三是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具有收益递增特性的投入要素,能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力资源一旦被投入社会经济活动,即转化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所具有的收益递增特性与专业化知识、技能的加速积累程度呈正相关,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提升可以通过其外部作用特性产生递增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如自然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总的规模收益递增。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舒尔茨测定战后美国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物质资本投资产生的,其余80%主要是教育以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作用,而这恰恰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由此舒尔茨肯定,当代世界经济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提升。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

人力资本理论之所以提出人力投资作用大于物质投资作用,并提出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等主张,是因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体现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比重在20世纪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在20世纪初,技术因素的比重只有5%~20%,而当前发达国家的技术因素所占的比重已高达60%~80%,甚至在90%以上。工厂企业的劳动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消耗的比例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状况下大致是9∶1;发展到机械化中等水平时该比例大致为6∶4;发展到全自动化水平时则发生了颠倒,为1∶9。因此,工业发达国家是非常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这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形成教育人力资本的途径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更为重要。由于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最基本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为教育投资。他指出,教育远不是一种消费活动。相反,政府和私人有意识地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蕴藏在人体内,会在将来做出贡献。舒尔茨还认为,教育投资对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来说,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它还会带来长期的满足。“教育投资的消费部分之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消费更加耐用,归因于教育投资的持久耐用消费部分是未来满足的源泉,然而这些满足却无法包括在个人收入的衡量和对国民收入的衡量范围中。”[15]

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4.摆脱贫困的关键是致力于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

舒尔茨批评了以往的发展经济学家的“自然的土地观”和“社会经济观”,他指出:“土地生产率的差异无法解释为什么世界上某些长期以来便有人类定居的地方人们会十分贫穷。多少年来,居住在降雨稀少、土地生产率不高的德干高原和土地生产率很高的南部印度的农民一直都很贫困。在非洲,无论是生活在撒哈拉大沙漠南部边境不毛之地上的人们,还是住在大峡谷那陡坡上稍稍肥沃一些的土地上的人们,或者是生长在尼罗河口及其冲积平原这类大粮仓上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全很贫穷。”[16]他认为,以往的发展经济学家在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研究时,过分看重自然资源的作用而过低估计了人口质量因素的作用,而后者恰恰是不发达国家走向发达的最重要的因素。他指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耕地的替代物,这是李嘉图没有预见到的。当家庭收入增加时,父母就可以选择少要一些孩子,用质量代替数量,马尔萨斯也是没有预见到这一点。……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将取决于人类智力开发。”[17]“改进穷人的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18]

四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第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系统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力本身的作用。该理论把人力引入资本的范畴,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只认为物质才是资本的思想,提出具备一定生产劳动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本身也是一种资本,而且其具备物质资本无法超越的优越特性。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新兴资本。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不仅从理论的角度并且从实践上用数据证明了人的经济资本特性,尤其是具备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术的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真正的内生动力,清楚地解释了传统的社会经济增长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特殊经济现象。

第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本的定义、具体作用、形成路径等各项内容进行了具体论述,完整地形成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体系,并加进定量的数据分析模型,已经成为一套独立的、完整的、能够具体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尤其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重新确立了不同的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作用,认为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还在逐渐上升,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在整个生产要素的配置调整中将逐步取代传统物质资本而处于主导地位。

第三,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还引发了传统的资本理论、社会收入与分配的理论、教育经济的理论、经济增长的理论等传统的社会经济理论的变化,因为把人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引入这些传统理论的研究分析领域,为传统理论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进一步促进了许多新兴领域的分析研究和更新的理论的诞生,如现代的教育经济学、现代的人口经济学以及家庭投资经济学、公共卫生经济学、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学等。

第四,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加快了社会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分析进程。传统社会经济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让我们认识到了人作为一种资本的社会经济价值和作用,却没有把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来研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在古典经济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体系,也就是提出人在社会经济增长中作为一种资本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新增长理论就是汲取了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精髓,并且在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时把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内生化,进一步把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

第五,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很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策略转型和改革,使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不断改进只重视传统的物质资本发展的战略,开始重视人力资本的经济作用,将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规划,并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政府、社会各阶层和家庭个体对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加的积极性,加大了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度,并为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发展战略基础。

同一时期,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人力资本在量化上存在一定困难,会忽略社会经济效应问题,导致实证量化研究过程中人力资本的贡献不够精确且存在夸大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