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单

执政者,为民兴一利,不如为民除一弊。治饮食者,若能除饮食之弊,则功成在望矣。作《戒单》。

戒外加油

有平庸的厨师,动辄熬一锅猪油,临上菜时舀一勺,每道菜上都浇一点,以为天下美味尽在肥腻。甚至连燕窝这样极其清新的食物,也难逃被玷污的命运。而那些无知的食客,还就好这一口,狼吞虎咽,像上辈子没吃饱似的,总觉得要多吃些油水进去,心里才踏实。

戒同锅熟

一锅同煮的弊病,请参看《须知单》中《变换须知》一条。

戒耳餐

什么叫“耳餐”?所谓“耳餐”,即博取名声之意,所用的名贵食材,都只是为了显摆主人的实力,夸耀主人敬客的诚意。所以,是为取悦耳朵而设,而不为一饱口福。他们不知道,豆腐若做得好,亦远胜于燕窝;海鲜若非上乘,尚不如蔬菜和笋。我还说过,鸡、猪、鱼、鸭都是肉中豪杰,凭一己之味,便可独立门派;而海参、燕窝,乃平庸陋俗之辈,寄人篱下,全无性情。我见过某太守宴客,缸大的碗,内盛白煮燕窝四两,丝毫无味,可是客人却争相夸赞。我笑道:“我们只是来吃燕窝的,又不是燕窝贩子。”既然食之无味,再多又有何用?如果只是为了体面,不如放一百颗珍珠于碗内,就算吃不得吧,至少称得上价值连城。

戒目食

什么叫“目食”?所谓“目食”,即贪多之意。今人贪慕那“食前方丈”的虚荣,每食必求菜品繁多,多到桌子摆不下了,就将盘碗叠起来摆,这都是为了看着过瘾,而不为一饱口福。他们不知道,再好的书法家,多写必有败笔;再好的诗人,洋洋洒洒必出破绽。而即便是名厨,心力也非常有限,一天之内,最多只能做出四五道好菜,且须发挥得好才行,你让他如何保证那堆叠起来的盘盘碗碗里全都是美味?就算多请几名厨师来帮他,那也是各怀己见,全无纪律,只会越帮越忙。我曾做客于某商人家,席间换了三桌菜,加上十六道点心,菜品竟多达四十余种。主人倒是挺洋洋得意,而我散席后仍饿得不行,回到家里还得煮粥来充饥,可想而知,如此丰盛的宴席,其菜品有多不干净了。南朝孔琳之说:“今人喜多置菜肴,除了以飨口福,更多只是为了愉悦双目而设。”我认为,肴馔横陈,腥臭相熏,实在也没什么可悦目的。

戒穿凿

顺从食材的本性,相信它们都是上天的杰作,所谓“无为自成”,并不需要过多人为因素的介入,更不可以穿凿附会、妄加改造。譬如燕窝,天生佳品,何必多此一举捶打成丸子?又如海参,自成尤物,何必画蛇添足熬制成酱料?西瓜切开之后应该尽快吃掉,稍微放一放就不新鲜了,可是有人却偏要将它制成糕点;苹果本来是生一点的好,太熟口感就不脆了,可是有人竟然还要将它蒸熟制成果脯。其他的,像《遵生八笺》里的秋藤饼,李笠翁的玉兰糕,全都是矫揉造作,完全背离了事物的本性,有悖于常理。好比日常的德行,做到家便是圣人,又何必索隐行怪,以显示自己情调高雅?

戒停顿

品尝菜肴要在刚起锅时,味才鲜美,略为搁置,美味已成残羹。我见过一位性急的主人,每回设宴总要将菜肴一次搬出。于是厨师想了个办法,提前将整席的菜全都做好,再放入蒸笼中热着,主人一催上菜,便可以即刻上齐。然而,这一桌子的“剩菜”未必会好吃。会做菜的厨师最怕碰到这种不会吃的食客,你一盘一碗都费尽了心思,可他却只管囫囵吞下,根本不解其中味,正所谓得了哀家梨,却拿它蒸着吃。我到粤东时,曾在杨兰坡明府家中吃到一道令人难忘的鳝羹。我问杨明府:“怎么会这么好吃?”他答道:“不过是现杀现煮,现熟现吃,不停顿而已。”凡菜都如此。

戒暴殄

为何要戒暴殄,不是常人认为的“啊,我们要爱惜粮食、积福积德”,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暴殄对饮食确有帮助,那我也没什么好反对的。问题是,它费力还不讨好——对于人力是一种消耗,对于饮食是一种损害,那又何苦呢?譬如鸡、鱼、鹅、鸭,从头到脚各具风味,没必要将这个也摘除,将那个也割弃。我见过有人煮甲鱼,专取裙边,可明明甲鱼肉才是最好吃的。还有人蒸鲥鱼,只要鱼腹,殊不知鲥鱼之至鲜在鱼背上。即便像咸蛋这样卑微的食物,也不能只吃蛋黄,蛋白便扔掉,虽然它好吃的部分确实在黄不在白,但没有了后者的对比与衬托,前者吃起来也顿觉索然无味。总之,我反对暴殄天物,是为了有益于饮食。至于在炭火上活烤鹅掌,执利刃生取鸡肝,这就是人品的问题了,即便真的好吃,也不应该这么做。鸡、鹅等物,养了就是给人吃的,为了饱腹,你可以宰杀它,但让它生不如死、求死不得,这不是正人君子的所作所为。

戒纵酒

只有清醒的人,才能辨别是非对错;也只有清醒的人,才能品出味道的好坏。伊尹说:“美味的精细与微妙,是语言无法描绘的。”语言尚且不能描绘,岂有喝得醉醺醺的酒徒,懂得品味美食的?你看那些划拳酗酒的人,心思早就不在菜上了,因为任何好菜吃在嘴里,都如嚼木屑。对于他们来说,喝酒才是正事,天塌下来都不管的,“饮食之道”更是被他们踩在了脚下。当然,并不是说一定不能饮酒,只是吃菜的时候就好好吃菜,撤了席你爱怎么喝都行,这样两不相误,岂不更好?

戒火锅

冬天宴客,习惯用火锅,一锅滚汤对着客人,“咕嘟咕嘟”沸腾不休,这就够讨嫌了;更何况,不同的食材对火候有不同的要求,什么时候用文火,什么时候用武火,什么时候该起锅,什么时候该添火,都必须精确控制。现在不管什么食材,都一律丢进火锅里没完没了地煮,味道能好得了吗?最近,人们又捣鼓出用酒精代炭,还以为做了一项多了不起的发明,殊不知食物多经几滚,总会变味。有人问:“冬天菜容易冷,不吃火锅怎么办?”我说:“端上来一道热腾腾刚出锅的菜,客人们没有登时一扫而光,还能晾在一旁任它变冷,可想而知这道菜有多难吃啊!”

戒强让

宴请客人,应合乎礼节。每个客人的口味和喜好都不一样,所以他爱吃哪个、不吃哪个,都应该主随客便,否则强行礼让,逼客吃菜,那就是不讲道理了。在宴席上,常见热情的主人给客人夹菜,每样都夹一点,堆在客人的碗里,如厨余污秽,令人反胃。要知道,客人又不是自己没长手和眼睛,也不是什么三岁小孩子、刚过门的媳妇,怕羞得很,何必以乡下老妇的见解去招待人家,既显得自己小家子气,对客人也是极大的不尊重。近来,这种恶习在青楼中最为盛行,她们夹了菜不是放在你的碗里,而是硬塞入你口中,哪里是待客,这分明是“强奸”。长安有一个特别喜欢宴客的人,但是菜又做得不好吃,有客人问他:“我和你算朋友吗?”主人说:“算朋友!”客人跪坐在地上,请求道:“果真算朋友的话,我就求你一件事情,你答应了,我才起来。”主人诧异道:“什么事?”“以后你家宴客,求求你,别叫我来了。”满座宾客皆为之大笑。

戒走油

凡鱼、猪、鸡、鸭等肉类,即使再肥,也要将油脂锁定在肉里,这样才能保证肉味不散。如果肉中的油脂有一半落在汤里,那么汤的味道,反而进入不了肉里。走油的原因有三:一是火太猛,滚急水干,只好加水再滚;一是骤然停火,发现火候不够,不得不回炉续烧;一是为了察看进度,而屡揭锅盖,必然会导致走油。

戒落套

最好的诗乃唐诗,然而唐朝科举中出现的应试之作,从来不入名家的选本,原因就是太落俗套。诗尚且如此,饮食也应该这样。当今官场上的菜式,名目繁多,什么“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什么“满汉全席”,什么“八小吃”“十大菜”,种种俗名,实乃恶厨之陋习,只能用来敷衍一下初次上门的亲家,拍一拍前来巡视工作的上司的马屁,还须配合着更多的繁文缛节,例如椅披桌裙、屏风香案,行三揖百拜之礼等等,才显得相称。像平时的家庭欢宴,文友相聚饮酒赋诗,怎么可能用这些俗套?必须做到盘碗参差、整散杂进,才能显出名贵的气象。我自己家办寿宴婚席,也是动辄五六桌客,如果请外面的厨师,亦难免落入俗套;但自家厨师嘛,毕竟已经被我训练有素,一切照我的原则去做,到底还是不同些。

戒混浊

混浊不是浓厚,混浊就是混浊。一碗汤,看上去非黑非白,像水缸里搅浑的水,那是色之混浊;一勺卤,尝起来不清不腻,如染缸中倒出的浆,那是味之混浊。免于混浊的办法,在于洗净食材,善加作料,伺察水火,亲自试味,不要让客人吃起来舌上如有隔皮隔膜之感。庾信评论诗文时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即是形容“混浊”的。

戒苟且

凡事不宜苟且,尤其是对待饮食。要知道厨子伙夫,都是见识浅陋的下人,你一天不加赏罚,他就会开始玩忽职守。如果这次的菜火候未到,你也姑且咽下,下次的菜真味全失,你也忍而不发,这样一味纵容只会令他愈加草率。而且,光赏罚分明还不够,你得让他知其所以然,赏的时候要告诉他好在哪里,罚的时候要向他指出不好的原因。饮食中诸多毛病,其实都是给惯出来的,做的人偷懒,吃的人随便,于是做的人愈加偷懒,吃的人愈加随便。要改良弊端,首先吃的人这方面应该把标准提高——咸淡必须适中,多一丝少一毫都不行,火候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生也不能太老,达不到这个标准的菜,就没有资格装盘。咱们做学问,都提倡“审问、慎思、明辨”,而为人师长者,更应该随时指点学生,多与学生相互交流、促进。为什么在吃这件事情上,大家就不要这种态度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