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争强好胜是极受推崇的,而屈居人下被视为软弱的表现。事实上,强攻强取,虽然是英雄本色,但审时度势,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当然,人们在做选择时,认为对己有利的、有“面子”的会毫不犹豫地下决断,认为对己不利的、没有面子的一般不易下决心。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想自封为大将军,可是袁绍认为自己的实力比曹操强,所以不服。曹操就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了袁绍,自己当了丞相。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麻痹袁绍,另一方面是在暗地里做种种的准备,果然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他一举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无独有偶,230年春天,魏国东征将军满宠筑合肥新城,加强对合肥的防御,以提防孙权的再次进攻。对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以前,他曾经多次进攻包围合肥,但都是无功而返,以失败而告终,他想扫除北伐最大障碍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如今魏国又在合肥筑造新城,加强了淮南的守备,要想在淮南与魏争夺合肥,就更困难了,这让孙权很头疼,因为他想在这个方向扩大疆土的愿望看来很难实现了。同时,魏国在西边襄樊一直屯聚重兵防守,要突破魏国建立的整条防线亦很难。而且如果不能突破这条防线,吴国的北面疆域就无从扩大。鉴于吴国的水军优势,孙权打算再建造一些大船,进一步向南边海外发展。
其实孙权对海外究竟有怎样的土地和百姓,并不是十分清楚。他能了解到的,就是东南海中有夷洲和亶洲,夷洲在临海两千里,亶洲更远。而孙权的这些知识都是来自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言。但是他决定冒险一试,如果成功了,吴国的疆土就大大扩展了。
陆逊劝说孙权,这样的远行风险太大,当地的风土民情一点都不了解,士兵肯定会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那样对国家是没有好处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在国内休养生息,以图将来统一全国。孙权经过谨慎地评估风险,最终采纳了陆逊的建议。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他这样做是明智的。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中面临着很多选择,他不可能“占尽”所有的好处,选择意味着有输有赢,“有好有坏”。上天是公平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想要,冒失行事,往往会因为好大喜功而得不偿失。《三国演义》中很多有名的战将因为好高骛远、自高自大或轻举妄动失败的例子很多。因此,选择也要谨慎小心,人只有规划好每一步战略,步步为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谋远虑的战略家。
早于三国时代1000多年的春秋时代的晋文公就是这样一个明智的人,他创造了以退为进、吃小亏占大便宜的楚晋城濮之战这个兵家的著名战例。当年晋文公游历楚国时,楚王问他,假设有朝一日你回国当了国君而晋楚发生战争的话,你怎么做?他说“吾当退避三舍以报殿下厚恩”。后来晋楚交战,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一舍30里),把大量的土地看似是让给了楚,但是当楚兵追来与晋决战时,却被晋反戈一击,从此再无力争雄中原,晋文公以此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哲学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有止才有流;有舍才有取;有增才有减。选择也是这样,适时的退让和放弃可以减少损失,保存实力,可以重整旗鼓,以利再战;可以另觅新路,争取更大的胜利。人必须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懂得适可而止,离开那些看似是利益其实却是陷阱的危险之地。
对企业而言,选择更是重要的事情,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在选择时都应朝着有利大局、有利于集体双赢的方面努力。在公司遇到发展或瓶颈时,作为总经理,应该明确决断,今后企业的路往何方走或如何突破瓶颈,另辟新领域,拓展新业务,规避风险,让企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员工也是如此,是选择被动工作还是主动工作,是选择消极工作还是积极工作,是选择认真工作还是选择敷衍工作,是选择与企业共渡难关还是选择一走了之或袖手旁观,这都是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