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文言文满分宝典:《古文观止》读写思维训练全解(第二辑)
- 谢明波主编
- 2848字
- 2024-12-20 22:53:39
第四部分 读写对接
适用主题
一、爱国、责任感
【解读】蹇叔作为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夫,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所以被后世奉为立身的榜样、为人的楷模和治国的典范,就缘于其忧国虑远的爱国精神和为国担当的责任感。
真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7年全国Ⅱ卷)
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
这六句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句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句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分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句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句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
示范文段
个人的命运和祖国、民族的命运总是紧密相连的,国既衰,民亦不免矣。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把为国家、社会作贡献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话,那么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国家也一定会繁荣昌盛;相反,如果人们做事只为自己着想而不考虑他人的话,那么贫富差距就很可能会拉大,社会发展变得畸形,而国家也就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因此,蹇叔哭师不为自己,只为国家。清末著名思想家魏源也曾大声疾呼:“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我们今天更要把它传承并弘扬下去,这一点在现代中国的转型时期尤为重要。
二、勇气、经验
【解读】蹇叔面对秦穆公的询问,从多个角度分析秦袭郑必败的原因,这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经验。
真题链接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015年江苏卷)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立意分析
这是一道关于悟性、灵感、灵性、才华的蕴含哲理意味的命题。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点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多指经历或体验;“能力”是经验的展示;“境界”则是人的精神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最后的省略号提示我们:还应作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思考。材料的第二句“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我们:“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的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
智慧,是心理对事物的巧妙的态度,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联系到特定的情境,“智慧”应该有限定的道德前提,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智慧”的出发点是“善”,与“奸诈”“狡猾”等相对立。“智慧”的归宿点是“妙”,包含了四两拨千斤的“巧”,令人神往的圆满(圆通、圆融),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妙不可言的美。两者的联结点是“活”,体现的是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立意要抓住“善、活、妙”,这是“智慧”的特质。作文,不可仅仅停留在“经验”“能力”“境界”“景象”上,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智慧”。因为“智慧”是这则材料的第一关键词。
示范文段
当一个人读破万卷书,可以悠然吟出意韵深远的佳句时,我们便说他拥有了智慧;当一个人阅尽沧桑,可以淡泊而傲然地生活时,我们也说他拥有了智慧。智慧作为人内心的闪光,总是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光彩。
智慧可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蹇叔洞察世事,知秦国出师必败,卞和透过粗糙的石坯见到和氏璧,这些都是火眼金睛的智慧。在人世间的纷繁复杂间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认清事情的真相,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让快刀斩开虬结的乱麻,这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智慧。
三、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读】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他凭着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政治经验,根据秦、晋、郑三方的情况,分析全面,陈词恳切,将潜在的危险一一道出,对“劳师以袭远”的违反常识的愚蠢行径作了彻底的否定,指出袭郑必败无疑。遗憾的是,秦穆公没有接受蹇叔的建议,最终,秦也以失败而告终。
考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只蝇子飞来飞去,发现在地板角落的一片牛皮纸上,有一大群蝇子正在不停地舞之蹈之。真是快乐的去处!有这么多伙伴在那里开心地玩耍。想到这里,这只蝇子毫不犹豫地向那片牛皮纸飞去。
就在它即将飞落在牛皮纸上的时候,一只蜜蜂飞过来,善意地提醒道:“别飞到那上面去。你可千万别犯傻,那是骗你们送命的捕蝇纸!”蝇子并不领情,大声回答道:“别想蒙骗我。你没看到我那么多的同伴一个个都在兴高采烈地跳着舞吗?要说上当受骗,那么多蝇子不可能全都是傻子吧?!”最终,这只自负又“聪明”的蝇子被牢牢地粘住,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通过描写蝇子不听蜜蜂的劝告,自负又“聪明”地选择跟随一大群蝇子飞向捕蝇纸,最终一命呜呼了。由此可以立意为:不听善意的提醒是危险的;错误的主观判断往往会害了自己,所以不要自作聪明;盲目从众的心理要不得。
示范文段
生活中,当你为自己的失败总结教训时,你是否做到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习中,当老师、同学把你的缺点指明时,你是否能做到虚心采纳他们的建议而欣然改正?
适时采纳别人的建议,可以让你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少走些弯路,也可以让你减少损失,避免失败。
齐威王善于听取邹忌的意见,而最终“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唐太宗善于采纳魏征的谏言,始有“贞观之治”。相反,秦穆公不听蹇叔的意见,一意孤行,最终偷袭失败;顽固的马谡置王平的忠言于不顾,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