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教学艺术论
- 高耀东
- 8484字
- 2020-12-01 14:32:13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组织教学艺术
根据我国的课堂教学组织情况,我们把教学组织教学艺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管理性组织教学艺术
管理性组织的目的是进行课堂纪律管理,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既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又要有严格的纪律作保证。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课堂纪律秩序的管理,既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又要不断纠正不良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方法如下:一是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秩序管理。如发现违反教学纪律现象,不应责骂学生,而应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情况,然后提出相应要求,用课堂纪律来约束他们。或者暗示法,如边讲边走到不专心听讲的同学面前停留片刻,或拍拍其肩膀等手段制止。二是对个别学生问题管理。尽管教师千方百计引导教育,也难免个别学生出现问题。这种个别学生的行为,一般来说,不是他们道德观念上的产物,大多是出于好奇或不正常心理的表现。这时教师应当创造一种相互信任、自然、亲切的气氛,以理服人,说服教育。具体办法如下:一要做出安排,使他们不能从不良行为中得到奖赏,从而自行停止不良行为。二要奖励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意思是为不良行为的学生提供一种适合的替换行为。三是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惩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如果在惩罚之前帮助学生明辨事理,明白了为什么要惩罚,使他们心悦诚服,效果则会好些。
二、指导性组织教学艺术
这是指教师对某些具体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组织。其目的是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并有所获。一是对阅读、观察等的指导组织。阅读、观察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进行指导组织。教师如果利用阅读提纲或提出问题的方式加以指导,使学生会读,读有所得,就能逐步提高读书兴趣和能力。在指导中,给出时间限制是要求学生迅速投入,抓紧时间阅读,以训练其阅读能力。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不仅会使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集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时思考的问题和阅读后所要进行的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为回答问题做准备。观察是持久的、有目的的注意,是带着目标对观察对象各方面的研究。在准备让学生观察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其次再让学生观察。有经验的教师常常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解决问题,在观察中思考问题,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指导学生,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学习到知识。二是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讨论是有计划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独特的合作探究式或称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文科教学中广泛使用。当课题富有争论性或具有多种答案时,最适用这种模式。讨论的特点是使全班每个人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思考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地思考问题,并给予反应。通过讨论、争论,彼此启发,相互补充,对问题做出结论和概括。这样,学生就成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可采取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专题讨论、辩论等方式。但是,无论什么形式,讨论指导都必须要符合下列要求:首先,论题要具有以上两个方面,不具有简单现成答案;其次,论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要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但又不十分明确的方面。再次,为了使讨论能顺利进行,要给学生适当的准备时间。最后,在讨论中要善于点拨引导,使所有人都能参加,同时要制订讨论规划,防止讨论乱争吵或发生个人冲突。
三、诱导性组织教学艺术
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这又分为两种方法:一是亲切、热情、鼓励。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学习成绩较差和不善于表达思想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心理上会产生紧张情绪。因此,教师应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安慰他“不要慌,大胆些,错了也没关系”。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词不达意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正确的方向,并给予鼓励,其次进行适当的提示,使他们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对于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能责骂,而应比较委婉地处理。例如,“我相信你仔细考虑一下能回答好,现在请坐下考虑一下。”经过这样不断地鼓励和诱导,学生们一定会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完成好学习任务的。二是设疑、点拨、激发。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习的欲望,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深入思考问题的一种好办法。这里,首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而学生的理解又是肤浅时,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将大内容化作若干小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再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内容,又使他们学会了思考问题。
四、应变性组织教学艺术
应变性组织教学亦称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这是教师善于根据课堂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艺术,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应变能力。这种技能具有突发性、果断性、准确性、巧妙性、灵活性、启发性、敏捷性等特点。应变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创意和策略。二是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因此,一旦出现情况就要果断、准确、巧妙、灵活迅速地处理完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师自身失误的应变艺术
由于教师自身的失误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教学中断,使教师处于尴尬境地。这时既不要慌乱,也不要强词夺理,责骂学生,而要巧妙地加以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1.当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相矛盾时的处理艺术
(1)教学内容超时的应变法
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偏紧,预定计划不好完成时,要果断地压缩某些次要的、课本上讲得较细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或原定要细讲的某些事例;要妥善使用概括语,尽可能地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而这样做,容易给学生留下知识“隐患”,因此,在课后复习中要注意予以强化补充。
(2)教学时间剩余多的应变法
在教学时间剩余过多,学生可能涣散学习精力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紧张状态,当即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或是规定时间读一会儿书,接着提出问题要求回答,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无事可干,浪费时间。
2.教学实际和预想方案不符时的处理艺术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不住造成的。例如,教师原准备在《欢快的青春节拍》(《思想品德》)课上讨论中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但上课讨论时无人发言,一经了解,才知道学生对这个问题很关心,但就是不好意思说。教师果断地将讨论课改为测试课,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当教学实际与预想方案不符时,就应灵活掌握、当机立断,改变教学方法。例如,把讲授改为讨论,切不可死拘于原教案。
3.教师口误或笔误的应变艺术
由于教师的疏忽或备课不充分,容易造成口误、笔误、忘词等,其应变办法如下。
(1)口误应变法。因用词不当,读音错误或叫错学生的名字等,容易引起学生哄笑或议论,教师很容易发现,其应变办法是冷静而坦率地承认失误,并将正确的讲法再讲一遍,绝不可死要面子,强词夺理。
(2)笔误应变法。板书笔误通常有漏写标题、错别字、漏字、多字等情况。其中漏写标题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教师应在板书后要及时检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但如果出现笔误,开始没有发现,讲授过程中才发现,也不必立即停讲而进行修改,可在写下一条板书时顺便纠正,或采取“顺水推舟法”,即开讲后发现漏写标题,不动声色继续讲,在进行小结时补写标题。这样就会变成开首点题为结尾点题,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教学环节得到补充。另外,可采用妙语补失法,如有位教师在板书时将“战略后方”误写成了“战略后门”,学生们笑了起来,循着学生的目光他发觉了错处,立即灵机一动拿起黑板擦说:“这可恨的‘后门’在脑子里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总要把它亮出来示众。”说罢此话,将“门”字改为了“方”字。或用将错就错法,顺势向学生发问:“同学们,谁发现这个题目中有错字?是哪个字错了?”在学生指出后,教师即改正。
(3)忘词应变法。讲课忘词是青年教师常见的失误,特别是初登台讲课最容易忘词。再加上不善于运用教材和教案,忘词时往往只站在讲台上苦思冥想,从而造成教学中断。防止忘词的办法主要是讲课前要熟悉教案,课中要随时翻阅教案,特别是关键词要写得突出醒目,使其起到提示作用。如果一旦发生忘词,首先不要慌张,可适当放慢讲课速度,同时迅速翻阅教案和材料,也可要求学生同时打开课本,指导学生阅读刚讲过的内容,强化他们的记忆。教师可借机调整思路,翻阅教案,准备继续讲课。如果遗漏了重要内容,讲的过程中又想起来,也不必急于纠正和补充,可在新课小结和巩固知识时,予以补充和强调,但要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4.发生知识性错误的应变艺术
一般来讲,经过精心备课,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也绝不允许出现这类错误。但是,万一因备课的疏忽,或教材本身就有知识性错误,教师备课时没有发觉,因而课堂上出现知识错误,引发课堂骚动,也不必慌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核对清教材的真伪、知识的正误是不可能的。此时,可采用下列办法:一是让熟悉这个材料的同学介绍有关内容;二是在一时难辨真伪时,可向学生提出课后查找资料、答案的要求,下节课再作说明。总之,遇到课堂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采取“悬挂法”,暂不作正面解答,为自己留一个查找答案的机会,留到下一节课再解决。另外,老师讲课无错误,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思维,提出老师当即难以回答的问题,也可以采用“悬挂法”解决。
(二)学生对教学内容质疑的应变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愉快教学法”“茶馆式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及教师讲授并没有错误,但由于学生了解社会实际少,或思维方法有错误,或概念不清,或思想偏激等而引发的对教学内容有质疑,会提出一些“怪问”,如遇此类问题,也不要给学生“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而应表扬鼓励。因为这是学生善于思考的结果,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应把它看作是好事,要采取澄清情况,引正思路等针对性措施来解决。具体方法如下。
1.存疑待查法
教师对不便当堂回答或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暂时不答,而把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此类问题,教师如果解答,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计划,或者是教师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才能解答,可采用存疑待答法,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也为教师更准确解答赢得了时间。例如,一位教师讲到花木兰替父从军三年未露其女儿身时,有一位学生问,花木兰洗脚不洗脚?老师立即说,这位同学问题提得很好,这涉及妇女缠脚的历史,这作为作业,大家下去查找资料,下节课来回答。这样处理这位同学的问题,一举三得:一是鼓励了提问的同学;二是发动全体同学共同解决问题;三是给教师自己解了围,有时间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2.简语释疑法
对学生头脑中的有些疑团,可以用一些妙语、警句、比喻、俗语、幽默等精辟的简短语言去解答。例如,“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讲完后,学生会问“计算机有意识吗?”特别是美国电视连续剧《霹雳游侠》中装有计算机的人工智能性说车“吉特”,学生对它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人觉得机器比人更聪明;对学生的影响不小,教师指出:“计算机有意识,就好比说照相机有视觉一样是荒唐”。这一比喻,又可使学生联想起“吉特”离开主人后,被吊车放进水里被毁坏的情节,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讨论共答法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在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时,会有学生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留学生出国后不愿归国呢”等问题。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对意外事件的应变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因教师或学生的原因,会导致各种混乱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但也需要采取应变措施。那么如何应变呢?
1.停顿法
当出现混乱情况时,便突然停止讲课。这时学生会马上安静下来,注意听课。
2.换元法
这是指当教师讲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时议论不休,就立即将讲授课改为讨论课或辩论课,让学生议论一会儿,开始有秩序地发言或辩论。这样既维护了课堂秩序,又促发了学生积极思维。
3.连接法
教师可以根据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联系上课内容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上课内容上来。例如,“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的那天思想政治课中很多同学的心情都很难平静下来。原来他们一直在议论有关“神舟十号”飞船的情况。看到同学们的热情,教师干脆就出了一道题:举例说明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复兴时期。同学们立即联想到“神舟十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不但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过来,而且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尚有阻断法、因势利导法、巧用幽默法、妙用升温法等40多种方法,因篇幅所限未能介绍。课堂上偶发事件的出现变化莫测,以上所列举的应变策略只有一般意义,不可能囊括所有情况。事实上,在具体的应变中,任何一种策略都不可能是绝对单纯和万能的。它往往只适用于各种不同对象、不同情境、不同角度的应变要求,因而都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运用时教师必须针对课堂具体问题,准确把握有关对策,绝不能将其孤立化、模式化和绝对化。唯有着眼全局,把握全局,在符合课堂教学活动具体需要、符合教学基本原则下实事求是,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应变的最佳艺术效果。
(四)非教学因素干扰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
非教学因素对课堂的干扰,一般有教学设备设施损坏,学生突然发病,或异物进教室,或噪声干扰等。如出现前一种时难以修复,便立即改变教学方式。如属学生生病应立即派人送医院治疗。如遇异物飞进,则采取相应的办法排除。例如,因窗户未关,一只麻雀飞进教室,影响上课,则把天窗都打开,巧妙地将麻雀引出,继续上课。如遇噪声或其他影响,关闭窗户或尽可能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以保证课堂教学继续进行。
五、技巧性组织教学艺术
组织教学的技巧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加以组织调控,使其集中于教学活动之中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组织教学的技巧,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用目光环视组织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表现力的眼睛,往往胜过生动的语言。慌乱中的、走神的学生,一旦看到教师注意自己,也就迅速平静下来了。用目光环视全班,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目光注视之下,“一览无余”,常常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用语言艺术组织教学
教师的语言具有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方面的功能。但从组织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语言艺术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语调、语速的变化,富有感染力、鼓动性、幽默感的语言“俘虏”学生,使学生感动、向上。因此,用语言艺术组织教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技能。
3.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规律来组织教学。如教师发现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加重语气强调“同学们,这个问题很重要,请大家注意听讲”。这样全班学生就会集中注意,主动与教师配合,用顽强的意志来完成学习任务。但如果只凭有意注意,时间持续过久,脑细胞就会产生抑制现象。因此,教师还要善于将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使教学活动成为有趣的事,让学生乐而不倦。但是,如果只凭无意注意,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无意注意不能持久。它往往随着特殊刺激的减弱而消失。因此,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规律来组织教学,使两种注意巧妙结合,交错有致,成功地组织教学。
4.创设教学高潮组织教学
教学高潮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地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审美情绪等在其发展到一定程度飞跃的教学状态。当课堂教学进入高潮时,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所以,创设教学高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绝好艺术。思想政治学科运用创设课堂教学高潮组织教学,具体技法如下。
(1)巧妙开头掀起课堂教学高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兴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设置疑问、做手工、讲故事、背歌谣等多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新课,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有“入境就亲”的感觉,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如教师可以这样开头导入课题:“同学们喜欢听趣事趣闻吗?那好,我就讲一段趣闻,听后简要说说主要内容,并给它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聆听能力、记忆能力和概括能力,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基础。
(2)成功教育创设课堂教学高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技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之后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从而导引智慧火花的迸发。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又都得益于形象情境和言语情境的创设。教师有意地制造活跃自由的课堂讨论氛围,既可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实为一种制造教学高潮的良好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争论,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在辩论中,既有主论,又有驳论;既能自圆其说,又能针锋相对;既能依赖课本,又能触及课外;既能开拓思路,又能训练口才;既能讲现象,又能谈本质;既能明确主题,又有思想教育,课堂辩论达到了炙热的火候。这样,在气氛活跃的教学高潮中,课堂与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使知识与感悟自然地生成。
(3)运用精彩的教学结尾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精彩的结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还能充满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临近结束时精神为之一振,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再次掀起课堂教学高潮。一节课临近结束时,学生已显得疲劳,精神不振,思维也常常处于迟钝状态,感性认识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无法指导实践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设计一个精彩的结尾,会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精彩的教学结尾形式有很多,如采用归纳式,升华式、想象式、图表式等。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做到首尾照应、语言精练,开拓延伸,发展能力。总之,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法。精彩的教学结尾会给一节课带来一个完美的结局。它不仅可以归纳全篇,深化主题,而且可以把教学内容提炼升华,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将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4)思想政治学科创设教学高潮的结构性艺术。如何创设教学高潮?总结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创设教学高潮有三步结构:一是铺垫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铺路”,使之形成合理认知结构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学高潮是渐进的,不能平地爆发。所以,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重铺垫,以求自然地引发教学高潮。铺垫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二是蓄势艺术。蓄势,是创设教学高潮的关键。要取得一泻千里的壮丽景观,就要蓄积高达万仞的江水。要想达到高潮,教师必须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激活积累,急于表达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蓄势。三是引爆艺术。一堂成功的课要出现波澜起伏的教学高潮,要适时引爆。如果说蓄势是酝酿课堂高潮的话,那么引爆就是掀起教学高潮。引爆讲究适时、顺势、切点。适时,就是要到学生情思都到达高涨状态;顺势,就是要顺着第二阶段蓄积设置的情境,自然跟进;切点是说引爆要切合重点、难点、易错点、情感点、思维点这五点,如果学生的交流偏离这五点,教师就要及时点拨引导。
创设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高潮的技巧还有诸如巧制悬念创设教学高潮;抓住关键,探幽发微,创设教学高潮等40多种。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更高效的教学高潮,保证课堂教学秩序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愉快地接受教育,为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