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满洲一幼童(一至八岁)

身为满洲 生于京师

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十二月十二日 纳兰成德生于德胜门内后海明珠宅。

是年,三月十八日,玄烨生;张纯修八岁(生于顺治四年五月十一日)。

顺治十一年(1654),大清朝已经定鼎中原十一年。

十数年间,血雨腥风,眼下,全国基本已经平定,只有盘踞在福建沿海地区的郑成功等残明势力时有动作,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偶尔有俄罗斯人的侵扰,西藏尚未纳入中原版图,即便如此,皇上也在上年正式册封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达赖五世)。

总体来说,国家倒也安静。本年,朝中倒是有几件大事:

二月二十日,皇帝命平南王尚可喜专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专镇广西,并辖原定南王孔有德部下绿旗兵。

三月十八日,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后命名为玄烨。

六月十六日,皇帝册封蒙古科尔沁部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博尔济锦氏(前皇后的堂妹)为皇后。二十二日,以加皇太后徽号礼成,昭告天下。

九月初三日,皇帝恩准老臣范文程解任谢事。

所谓时光飞逝,白驹过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天儿一天天变冷,转瞬就到了年根儿。

北京的冬天寒气逼人,即便屋子里烧着从西山拉来的煤,也不觉得有多么的温暖。所有人都穿着皮衣皮帽、棉衣棉帽——皮货是彼时上层的,尤其是满洲人的标配,捂得严严实实的。街上行人匆匆,忙忙碌碌,脸上挂着欣喜的笑容,一副迎新年的模样。

二十岁的銮仪卫云麾使明珠比别人更加焦急些。

焦急不是因为年关将近、当值需要更加谨慎,也不是因为过年需要置办年货——那些自然有仆人处理,令他心神不定的是,他的太太马上就要生了。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明珠生于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日[1],觉罗氏夫人生于崇德二年(1637)七月[2],二人年龄相差三岁。顺治八年(1651)结婚时,明珠十七岁,觉罗氏十五岁。

孩子将近出生的时候,明珠二十岁,觉罗氏十八岁。

凡事没有经验,难免有些紧张。

明珠的家位于京师北部正黄旗地方,北临德胜门,右前为积水潭(时人称西海),正前临后海(什刹海又分为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靠近净业寺地方。

这处房子是满人入关后,按照旗份和级别分发的。

哥哥郑库是正四品佐领,按照制度,当有十间房子,明珠的銮仪卫云麾使亦为正四品,自然也是十间房的规模——由于贫富分化,不少旗人已经开始变相买卖房屋,住的房子未必完全同于制度规定。

当然,旗人家里多有奴仆,住在这十间房子里的,自然还有明珠家的仆人。

跟别人家里相比,明珠家自然更加忙碌,一方面是要迎接新年,置办礼物;一方面是太太眼见着要生产,没有准备好的东西一定要检查置办,还要不时观察太太的情况,以便心中有数。

十二月十二日,产房里终于迎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全家人都松了口气,都欢喜道:“生了,生了,夫人生了。”

年轻的男主人脸上紧张的表情立马放下了,变成一个笑脸。

产房内外,仆妇、丫鬟进进出出。

一会儿,只见稳婆从内室忙忙地走出来道喜:“恭喜老爷,贺喜老爷,夫人生了,是个公子。”

明珠当下就要进屋看看,稳婆赶忙拦住:“老爷,且得收拾一会子呢。”

“哦、哦,对、对,得收拾一会儿。那个谁,安三儿,赶紧给大爷报喜。”

“喳!老爷。”安三打个千儿,转身向隔院跑去。

明珠抱着襁褓中的孩子,看着躺在炕上的妻子,笑嘻嘻地说道:“这小东西!夫人辛苦了。小家伙这么点儿,我看就叫成德(满文中意思是小)吧。”说罢,把孩子放在觉罗氏身边,从书架上拿下一本《易经》,翻了几页,递给太太:“《易经·乾卦·文言》上说: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希望我们的儿子就像乾卦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君子,‘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就给他起名叫‘成德’。你看怎样?要是觉得不好,还有其他几个……”

觉罗氏深知自己的丈夫聪颖过人,学问上佳,又说得似乎很有道理,自然高兴:“好啊,好啊,自然都依你,成德、成德,好……”

于是,这个新生的孩子就叫“成德”。

年轻的父母自然希望孩子身体康健,文武传家;不过,他们当时不能想到的是,这个孩子将来会有怎样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不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更不是因为他的官职爵位,而是凭借他的词作。

词作,至少这个时候,离满洲人还不算近。

父母

成德的母亲觉罗氏是“前英亲王”阿济格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所生的第五女。

之所以称“前英亲王”,是因为在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病死喀喇河屯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西北,为多尔衮避暑之地)后,多尔衮的哥哥英亲王阿济格(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为一母兄弟)有继之辅政之想。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会议阿济格罪,将其夺爵幽禁;其子劳亲则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八年十月,诸王复以阿济格狱中悖乱,恐贻后患,建议将其处死。顺治帝遂令阿济格自尽,并除其宗籍,其子劳亲一同被赐死。

阿济格有两妻两妾,十三个儿子。觉罗氏端淑品德。唐孙华称:“夫人幼孤,婉娩端淑,不教而成。”

明珠和觉罗氏就是在阿济格被圈禁的顺治八年结的婚。虽说结婚是在顺治八年这个敏感的点上,多少有些匆忙,多少有些妥善家族的意味——二人订婚当在多尔衮、阿济格的辉煌时期。

清朝,除顺治初、光绪末极短的时间里,曾经法律上允许旗民通婚外,基本上秉持旗民不通婚(制度上不允许旗人与非旗人通婚,实际操作中,也有旗民通婚现象,一来少,二来民人多为妾)的原则,故旗人多与旗人通婚,往往旗人间多少都存在转着圈的亲戚关系。

说完了成德的母亲,反过头来说一说成德的父亲。

成德的父亲明珠,字端范,是满洲正黄旗人,相当一段时间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知名大臣。

他的出身也是不凡,系明朝末年海西女真叶赫国主之后。

明朝初年,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天聪十年,皇太极将国名由金改称清,族名由女真改称满洲)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每一部下又分为数部,各部之间互相通婚,又互相征讨。

明朝中叶以后,三部女真不断迁徙。最后,海西女真分布于今辽宁开原、铁岭东至吉林地区,又分成哈达、叶赫、乌喇、辉发四部。其中,叶赫部占据吉林西部地区,明珠的先祖就是叶赫部的国主(那时候称贵族为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赐进士及第、经筵讲官、户部尚书加六级的王鸿绪撰《明珠墓志铭》中追溯明珠祖上情况,云:

始祖星根达尔汉,灭扈伦国,据其纳兰部,因氏焉;迁业赫河之滨,为业赫国王。四传至讳太杵者,公高祖也;曾祖讳杨家努,祖讳金太石,考讳倪迓汉。自星根达尔汉至金太石,世为国王,居开原北关,事具《明史》。

业赫河,即叶赫河——清初满文音译汉文写法多有不同,位于今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为辽河的三级支流,源出今铁东区石岭子镇十家堡村小河子屯,西南流,横贯叶赫满族镇全境,在杨木林村王家屯出境——出吉林境后,称扣河,入辽宁省开原市界。

也就是说,明珠祖上之所以称为叶赫部,是因为他们居住在叶赫河岸上。

在与建州女真雄主努尔哈赤的战斗中,明珠的祖父金台吉(各文献记载不一,或译为“金太石”)战败,被绞杀;金太吉的二子、也就是明珠的父亲倪迓汉被俘,因其血统、家族关系,后被授为三等副将,世袭佐领之职,并累赠光禄大夫;明珠的母亲为墨尔齐氏,累赠一品夫人。

所谓佐领,是清代八旗的基本组成单位。

早期,女真人狩猎,每十丁编为一牛录,集体进行围猎。随着人口的增多,为了便于统兵作战、日常管理,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对牛录制度进行改革,将每一牛录的规模扩充到三百人,以牛录额真一人统领——天聪八年(1634),改称牛录章京;入关后,复改称佐领。五个牛录编为一个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编为一个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

也就是说,一个固山有兵丁七千五百人。

固山,汉语称作旗。

这一次,努尔哈赤共建立起黄、白、红、蓝四旗。

十四年后,也即万历四十三年(1615),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努尔哈赤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原来四旗的颜色都是一整幅的黄色、白色、红色、蓝色,为了相区别,这一次编立的四旗旗帜在原来整幅旗帜基础上镶边,镶黄、白、蓝三旗在整色旗上镶以红边,镶红旗则在整幅红旗的边上镶以白边。[3]

除了这些满洲旗人,后来还陆续编定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以关外投降明朝部队编成),此外,还有大量被俘虏兵丁,没为奴隶,供正身旗人役使。

这就是八旗制度。

随着时间的变化,为了笼络人心,削弱佐领权力,佐领的规模有所调整,皇太极时调为二百人,康熙时期改为一百五十人。

佐领战时领军,平时即作为行政官员,掌管所属旗人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诸多事务,权力并不算小。

明珠兄弟四人,长兄郑库(一般写作郑奎),父亲倪迓汉去世后,继承了家族世袭的佐领,后官至资政大夫;明珠是家里的老三,他的二哥、四弟都早已夭折。

明珠生于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日,“幼而颖异”,六岁时,母亲病亡;十二岁时,父亲病亡,是由长兄郑库一手抚养长大的。

学界往往以为,明珠为废国之后,妻子觉罗氏为废王之后,处境应当非常一般,却忽略了明珠与皇家的另一层关系。据《明珠墓志铭》载:

金太石有女弟,作嫔太祖高皇帝,是为高皇后,实生太宗文皇帝。

也就是说,金台吉的妹妹(名孟古哲哲)、明珠的姑祖是大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妻子(嫔妃,皇太极即位,追封为孝慈高皇后),皇太极是明珠的表叔;没落贵族明珠是当今皇帝福临的表哥。

顺治四年(1647)前后,十三岁的明珠被选为皇帝侍卫。

侍卫,也就是亲兵。在清朝,是旗人的一种身份象征,也是通向仕途的一种捷径。

七年(1650),十六岁的明珠被尚未亲政的顺治皇帝拔为“銮仪卫云麾使”。

所谓銮仪卫云麾使,即皇帝仪仗部队的管理者,于满洲治仪正内拣选,其上司为銮仪卫总管大臣。如此,则顺治五、六年,明珠就应该已经为銮仪卫满洲治仪正了。

据说,此时明珠已经获得皇帝的信赖,“已典章奏参机密矣”。[4]明珠之聪颖、受皇帝喜欢程度,当可想象。是年冬,摄政王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

觉罗氏与明珠成婚之时,明珠还在銮仪卫云麾使任上,级别是正四品。正四品官衔,在整个国家而言,算是中层官员,但是在清初的京师满洲人众之中,却算不得什么大官。其时:

当夫人之于归也,相国初登仕路,夫人削衣贬食,庀治家政,使相国无内顾忧,得以并心一意宣力王事。

仗着自己、妻子与皇帝的关系,加上自己的能力、皇帝的信任,年轻的明珠仕途日渐向好。

结婚的第四年,十八岁的觉罗氏为明珠生下第一个孩子。

家庭、身份不仅是成德生活的环境与节奏,更是成德成长的基本因素,尤其是父母对他的生活、性格、学问的养成更是起到了最为直接的影响,奠定了他一生的底色。

家庭、环境:生活、祭祀、礼节

(一)生活饮食娱乐

满人对生子很是重视,对生男孩生女孩倒不那么看重。

这大概与东北生活时男人外出打猎、女人在家务工的家庭分工有关,因此,旗人女性多能干,在家里也有相当的发言权。

孩子生下来,紧接着,就是各种繁复的礼节与礼物往来,洗三儿、丈人(妻兄弟)送摇车、幼儿男童戴虎头盔、过百天儿……

八旗编制之初,旗人兄弟、亲戚有的编在一个旗里,有的被编到不同的旗里;平日当差,各有生活,难得相聚,因此,一遇到红白喜事,就是亲友相会的时候,只要不是走不开,总得来看看,即便走不开,家里的女人总是可以来行礼庆贺的。明珠家族作为叶赫末代国主后裔,又是大清的官员,成德的出生自然带来了各种走动。

满人入关未久,虽已经接受不少汉文化,稍沾京师习俗,但还比较强烈地保持着关外的习惯,不管在信仰上、习俗上,还是在饮食上。

在孩子养成上,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养个孩子吊起来”;成长过程中,男孩儿要习弓马,女孩儿则是保持天足。

所谓“养个孩子吊起来”,就是幼儿除平时怀抱外,休息时,将小孩儿放在桦树皮制作的摇车里(上置绳索,系于房檩上)——因远离地面,可以避免虫蛇虎狼之害,加之可以晃动,有助娱乐睡眠。

饮食,则以奶制品、猪肉、大米(国家配发俸禄、口粮)为主,这在北京汉人那里,都是稀罕的饮食。

当然,这时的小成德还吃不来这些。

至于居住,京师寒冷,住炕,炕由土坯砌成,外有灶口,内有火道,稍有柴火煤炭,即能保持长久的温暖。贵族之家炕自然盘得更精致耐用。

满人尚西,西面朝东的炕上面墙壁上供着祖宗匣子、神像。这里是逢年过节祭祀的地方。

一般来说,人住在东房。

炕上铺着毯子、褥子,炕上有炕桌,用于吃饭,也可以用于写字看书,放置茶壶器皿之类,当然,富裕的家庭还置办有专门写字看书的炕桌,这就看讲究不讲究了。炕头陈设有不同样式的柜子,里面装着被卧、衣服,还有各种零碎。炕上、地下,达官显贵之家一般会置有火盆、手炉等温暖设备;炕上的火盆还可以用来烤肉。

成德从小就生活在摇车、土炕之上,伴随着母亲、仆妇的满汉小曲儿吟唱中,一天天长大。

白驹过隙。

时光如流水般过去,渐渐地,在父母的期盼和教导下,小成德学会了咿咿呀呀的发音,学会了步履蹒跚的走路,学会了一个个的吐字,学会了或长或短的说话。

具体说到小成德的饮食、玩具,作为北京人,成德的成长环境与当时大多数的北京旗人小童相类,如戴虎头盔、戴五毒兜兜、放风筝、踢毽子、打拐等。

但作为满洲旗人,成德与普通民人又有不同,圈炕、奶茶、猪肉、大米、院子里的神杆、马匹、奴仆……才是成德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即便玩具,也与汉民不尽相同,除了弓箭骑马外,用以打拐的拐都不一样,旗人有马拐(马关节处的连接骨头)、羊拐,汉人基本就是羊拐。

说话也不一样,除了汉文,他们还要学习满文。

阿玛(父亲)、奶奶(母亲)、大爷(伯父)、大大(伯母)、哥哥、姐姐、仆人是成德生活中最熟悉的家人。

(二)信仰与祭祀

旗人原来生活于东北地区,信仰萨满教,逢年过节、日常喜事,除了过汉人的节日外,旗人家族中还要举行跳神仪式。跳神由萨满主持。

幼小的成德对于种种礼仪自然还是懵懵懂懂,但这种礼仪每年至少都要举行一次,家庭条件好的,再碰上各种异常,甚至要一年举行数次、甚至十数次也说不定。时间长了,总是印象越发清晰。

“满洲跳神仪”,昭梿《啸亭杂录》卷九详细记载了清代“宗室、王、公家”大祀礼仪的程序——普通旗人家族大约如此,唯等级档次稍差,小节日减等。先是:

一月前,于神房敬造旨酒,用黍米、糟曲,如江南造酒式。

前三日,每日朝、暮,献牲各二,名曰“乌云”(华言“引祀”也)。

前一日,敬制糕饵,用黄黍米,以椎击碎,然后蒸馈,名曰“打糕”。每神前各置九盘,以为敬献。

旨酒,即美酒。《诗经·小雅·鹿鸣》云:“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满洲祭神的酒,用黍米(糜子米,有白、黄、红诸色,其米磨粉,可做油炸糕、“打糕”、驴打滚等小吃,亦可酿酒)制,与江南地区的黄酒酿造相类,当是甜酒类的饮品。

这是前期的准备,到大祀的当日,礼节如下:

五鼓,献糕于明堂,如仪。

俟其使归,主人吉服向西跪,设神幄向东,供糕酒素食,其中,设如来、观音、关圣位。

巫人(用女使)吉服舞刀,祝词曰“敬献糕饵,以祈康年”诸词。主人跪击神版,诸护卫击神版及弹弦、筝、月琴以和之,其声呜呜可听。巫者歌毕,念祝词。主人敬聆毕,叩首,兴。

满人生活于东北地区,崇尚太阳,太阳东升照西,故尚西,神位在西。祭祀如来、观音,盖受藏、汉佛教的影响,祭祀关帝,固然也有佛教影响(佛教以关公为护法伽蓝),但更多受老汗王努尔哈赤推崇《三国演义》“忠义”思想的影响——传努尔哈赤以《三国演义》为兵法,统一女真各部。

萨满多以女性为之,世代相传,不仅用于祭祀之时,平时也用于主人家的疗病禳灾。

在统一的祭祀之后,要进入宰牲的环节。

满人出东北,饲牧家猪的历史悠久,平日最爱食用猪肉,有多种以猪肉为主料的美食,如酸菜白肉、肉末饭、杀猪菜等等;祀神亦以猪肉。

此时,“司香妇敬请如来、观音二神位出,户牖西设龛,南向以供奉之”。——盖以佛教教人慈悲、不杀生也。其后:

司俎者呼“进牲”,牲入,主人跪,家人皆跪。巫者前致词毕,以酒浇牲耳,牲耳聥,司俎者高声曰:“神已领牲。”主人叩谢。

司俎者挥庖人进,牲俎,烹毕及熟荐,选牲内之最精者以为醢,供神位前。主人再拜谒,巫人致辞。

用以祭祀的猪肉,要选择精壮无杂色的猪。聥,耳朵动,如有所闻的样子。

猪肉祭神后,主人磕头,随后,“巫以系马吉帛进,巫者祝如仪。主人跪领吉帛,付司牧者,叩,兴”。

旗人以弓马起家,供奉马神,大祀中,以“系马吉帛”进神,可见马在满洲中的地位。神看过“系马吉帛”,主人将“帛”递给负责养马的人。

至此,祭祀完毕,“聚宗人分食胙肉焉”。是日,有忌讳二:“禁令肉不许出户庭中,讳言死丧事。”吃肉的人“至,主人迎送不出庭门,以志敬焉”。

这是祭神礼仪,傍晚,则要祭祀祖先:

暮时,仍有供七仙女、长白山神及远祖、始祖,位西南向。以神幕隐蔽窗牖,以志幽冥之意。其祝词,舞刀、进牲祝词如朝仪,唯伐铜鼓、作渊渊声,祝词声调各异焉。

次日早晨,则要祭祀神杆:

设位于庭院神杆前,位北向,主人吉服如仪。用男巫致词毕,以米洒扬,趋退,主人叩拜。其牲肉皆为俎醢,和稻米以进,名曰“祭天还愿”焉。

神杆是满洲祭祀中比较特别的一种,不论皇室,还是民间,只要有财力,都要在院子东南角竖一支神杆。

此日,神杆祭祀,萨满则要用男性,并名“祭天还愿”,可知祭祀神杆是满人“天崇拜”的一种表现;肉末加稻米,用于饲喂乌鸦和喜鹊。在满洲意识中,喜鹊衔来朱果,三仙女食之,遂生满洲祖先布库里雍顺;而乌鸦则掩护了努尔哈赤的逃亡,故而需要感谢它们。

第三天,则要祭祀“索”,“于神位祈福,供以饼饵,以五色缕供神前。祝词毕,以缕系主人胸前,以为受福”。系索之意,盖期望将神力附在索上,系住人的性命,避免不虞之灾。

“凡三日,祭乃毕。”

真是敬神如神在,但求崇敬,不厌其繁。

(三)纳兰氏的特殊祭祀

以上环节是常规祭祀,其实,不同的部族还各有本族自己的相关祭祀礼节:

其长白满洲旧族近兴京域者,其祀典礼仪皆同,但不于明堂报享焉,唯舒穆禄氏供昊天上帝、如来、菩萨诸像,又供貂神于神位侧;纳兰氏则供羊、鸡、鱼、鸭诸品,其巫用铜铃系腰以跳舞之,以铃坠为宜男之兆焉。

“兴京”,原名赫图阿拉,意为“横岗”,故址在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村。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称帝,定都赫图阿拉。天命六年(1621),迁都辽阳。天聪八年(1634),尊赫图阿拉为兴京。

值得注意的是,“纳兰氏则供羊、鸡、鱼、鸭诸品,其巫用铜铃系腰以跳舞之,以铃坠为宜男之兆焉”。——或者因祖上居叶赫河畔,以鱼羊为食的遗风,此当是成德一生中之常见情形。

(四)民间关于祭柳、换索礼仪、工具的记载

上面所说,是满洲大家族的祭祀,一般旗人没有那么麻烦,除了逢年过节减等的祭祀外,重视祭柳、换索礼节。

祭柳,也叫祭祀佛托妈妈(佛托,汉语“柳树”“柳木”的满语称谓)。这种对柳树的信仰与祭祀,大概与柳树飘絮、处处生根、生殖力茂盛有关,传统时代祈求多子多孙,故祭祀柳树。祭柳时,要换索。

索是一条由白、蓝、红三色或者红、黄、蓝、绿、紫五色棉线拧成的绳,一般长四五丈,上系弓箭、噶拉哈、红布条等装饰物——用意与昭梿所谓“五色线”相类。

一般认为,彩绳象征子孙生活幸福,弓箭象征男性生命,噶拉哈象征女性生命。

换索时,需要如下工具:

买索线作垂,砍柳枝;大铁锅一口,笼屉一份,碟子十五个;达子香二两,黄米八升,黄豆二升;桌子三张,大瓷缸盆一个,擀面杖两根,线香一股,铁筷子一双,香灰要足;用蜡两支(白),灯花纸三张,挂钱两张,黄纸一张,糖二斤。[5]

之所以要准备铁锅、笼屉、黄米、黄豆、大瓷缸盆、擀面杖等用品,是因为要制作祭祀时需要供奉的供品“豆面糕”。

豆面糕,即众所周知的“驴打滚”,是老北京小吃中最有知名度的品种之一,以黄米面裹红豆、红糖,卷成卷状,蒸熟,以笸箩盛放炒熟、磨细的黄豆面,糕置面中,晃动笸箩,待豆面粘匀糕表面即可。

所谓挂钱,即一种剪成各种吉祥图案的纸样,年节悬挂于门楣、房檐之上,又名“挂签”“挂千”“吊钱”“门笺”“门吊子”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

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旗人所贴之挂钱不同于汉人,为白色挂钱,长二三尺,宽一尺,中雕满文“灵”字,四周轱辘钱,非常细巧,专为满族旗人贴祖宗板子上用的。

换索的礼节,也颇繁复,而且反映满人的特别信仰。“祖宗换索之礼,尊古遗传。”如下:

炕上当中摆上一张桌子,先请北边香碟子,摆上豆面糕九碟,每碟九块,摆齐,点上香,一齐三拜九叩。

叩完头,看香碟子着的旺,就请上去,又一齐三拜九叩,把头碟豆面糕请在板子上去。

然后请南边香碟,摆齐豆面糕,点着香,也一齐三拜九叩,着北边里一样儿行。

行礼完毕,把头碟豆面糕也请在板子上去。这两碟是本家人吃,不许外人吃。

板子,即祖宗板子,钉在西墙上的木板,上面托着香盒(香碟)、祖宗匣子(内为祖宗影像、家谱)。

两边礼毕,未成家的人以至于孩子一并跪在当地,一一戴索。戴上索,望上叩头三个。

“未成家的人以至于孩子一并跪在当地,一一戴索”,说明祭柳换索确是为保佑未成家人健康成长,将来多子多福。

再将屋门外左边供三枝柳枝,一枝柳枝上拴纸穗三个;摆桌子一张,供香碟子一个,豆面糕一碟,也三拜九叩。索绳拴在南榆子上,绕出门去,拴在柳枝上。

院内杆子上也供香碟子一个,豆面糕一碟,也一齐三拜九叩。

“院内杆子上”当为“院内杆子下”。杆子,即前文所说的神杆,是一根竖立在石制底托上的顺直木杆,上面有木斗,斗内放置粮食、猪下水等,供乌鸦、喜鹊啄食。

神杆是满洲人家的必备,不管是皇宫、王府,还是普通旗人家庭,有条件都会设置,并在节日加以祭祀,成德家自然也有设置。

内、外礼都行完后,将屋里神板外围绕的幪子收起,外边撤供,把柳枝扔到房上。诸事完毕,祭祀用的豆面糕才能拿出去,人们分食。

祭柳换索时,所有人等务必保证敬谨,事事小心,和容悦色,如此,才能显示对神的恭敬至诚。

为了保证战斗力,清政府规定,旗人只能靠当差、当兵和种地为生,不准经商,不准随便流动——达官显贵往往令自己奴仆出面经营。因此,除了当差,旗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喝、祭祀、随礼。

一年中,赴席祭祀络绎不绝,成为生活的常态,赴席祭祀也就成了旗人见世面、会亲戚的基本手段。

小成德的幼年,除了成长与嬉闹,赴席祭祀的场合,想来也是要与父母一同必到的。

或者热闹、或者庄严的场合里,人头攒动,小成德或者疑惑、或者兴奋的头脑里,慢慢装满了成长的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也会带成德外出,比如到寺庙、庙会、南城的市场逛逛,那里的人、事物、风俗与北城多有差别,也是北京最好玩的地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成德头脑中储存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不管是旗人家中那些特有的服饰、饮食、礼节,还是南城市面上见到的种种从天南海北而来的人物、事物。

成长与教养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成德五岁 开蒙识字

是年九月七日,曹寅生。

明珠的仕途正好,家中的事自然全靠成德的母亲一力主持。觉罗氏有着旗人妇女特有的能担当、能决事的特性,随着家中人口的增多、事物的增多,这一点愈发的明显:

性识明慧,能知大体,中外之事,区处详密。凡家丞谘禀,一言裁断,则疑滞洞开,事乃立定。勾稽出入,酬答众务,丝分缕析,井然不紊,毫发铢两之奸皆无所容。

按照唐孙华的记载,觉罗氏“幼习国书,未谙汉字”。国书者,满语也。其后,为了辅助丈夫,也为教育孩子,打发时间,觉罗氏便“留心学习”汉文。

或者天分有加,“一览,即能通晓,好读《通鉴》《女史》诸书,作字亦有楷法”。[6]

此《女史》,或即《绿窗女史》,明秦淮寓客编。该书广泛辑录历代女子生活、劳作、婚姻、爱情、才品、著撰诸方面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传统时代的闺阁文化,书凡十四卷十部四十五目,含传记、小说、诗歌、辞咏、序传等各种体裁。

明珠常年当值,又是在仕途上升时期,精力自然有限,所以说,小成德的满文底子、汉文底子、为人处世方式,很可能相当部分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明珠平日下值后,除了读书、处理一些人际关系外,自然也免不了逗一下成德,教他读书识字。

成德聪慧过人,“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7]也就是说,一般书籍读一两遍,即能记忆,这确实是十足的聪明。

在父母的教育下,聪明的成德虽还未正式上学开蒙,但也学了数百字了。

时光如梭。

不知不觉间,成德已经五岁。

男孩五六岁,在那个时代,对有家产、有教育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时间节点,因为这时候一般男孩要正式进入学校,开蒙受学。

当然,有些早慧的孩子开蒙更早一点,比如成德的好友曹寅、弟弟揆叙都是四岁即能识“四声”。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七级王顿作的《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起居注、议政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事、教习庶吉士管佐领事加七级谥文端揆公墓志铭》中载成德二弟揆叙幼年事情:

康熙甲寅生公,呱声甫达,识者知为非凡器,太师公与太夫人钟爱特甚。少长不好弄,日惟凝神端坐,静默若成人。四岁,能以四声音韵教其侍立青衣。太夫人奉佛,谨公之嬉戏,惟学膜拜诵佛号,夙根善慧,理或然与。

按文中所载,揆叙四岁时,就能为家里伺候的婢女讲解四声音韵了;而且,母亲信佛,禁止孩子随便嬉戏,行动言语都要合乎身份。

成德自己曾说,揆叙幼年聪明,超过同期的自己,但从成德一贯的表现,我们可以藉由揆叙的幼年素质与行径,稍窥成德早间的行径并家庭教育。

与习文相对应,这一时期,成德可能已经开始骑羊、骑马的训练了。

顺治十七年(1660),小成德已经虚岁七岁了。

按照彼时大家族的启蒙常规,成德应当进入家族自办的私塾,开始正式学习了。功课不可以耽误,因为等到八岁,成德就要进入八旗官学学习了。

康熙继位 明珠的仕途

顺治十八年(1661)成德八岁。

是年正月,福临驾崩,皇三子玄烨继位,时年八岁。张纯修十六岁,成丁。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皇帝驾崩,以第三子玄烨(八岁)为帝,明年改元“康熙”,遗诏以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鳌拜(二人属镶黄旗)四人共同辅政。

二月,裁撤太监掌管的“十三衙门”,恢复由“上三旗”(由皇帝亲领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包衣(家内奴隶)当差任职的内务府,以二十七岁的明珠为内务府郎中。

顺治入关之初,即设立内务府,以“上三旗包衣”管理宫禁事务。顺治十一年(1654),因皇帝亲信太监吴良辅等建议,裁内务府,设立太监掌管的“十三衙门”。十八年,康熙即位后重新恢复内务府。

内务府源于女真社会的包衣(包衣阿哈,家内奴隶)制度,人员由满洲八旗中上三旗所属包衣组成——这些包衣虽然在籍贯上都属于满洲,但血统上却存在满洲、蒙古、汉人、朝鲜等区别。

内务府衙门设在西华门内右翼门西侧,是内务府及总管大臣办公之处。

内务府初为三品衙门,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8],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

由于皇家事宜繁复,人员数量庞大,加之传统时代皇帝家、国之间事宜分割并不特别清晰,所以,内务府要管理的事情极其繁多,结构、人员自然也很庞大。

内务府下设部门主要有御用监(掌府藏及出纳总汇)、尚膳监(掌内务府所属武职官员铨选、任用及围猎、捕鱼之事,顺治十八年改为采捕衙门)、钟鼓司(掌内廷礼乐并考核太监品级,顺治十三年改为礼仪监,十七年易名为礼仪院)、内官监(掌内务府帑项出纳及庄园地亩之事,顺治十七年易名为宣徽院)、惜薪司(掌宫廷缮修工程事务,顺治十八年易名为内工部)、三旗牛羊群牧处(掌牛羊畜牧事务)、尚方司(掌审拟上三旗的刑名案件,顺治十一年设,十二年改为尚方院)。

又有“二院”:御马(掌御用马匹,顺治十八年易名为“阿敦衙门”——阿敦系满语,意为马群)、鞍楼(制备兵具、器械,顺治十一年易名为兵仗局,十八年改为武备院)。

随着时间的发展,内务府下属机构最终发展成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七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统称“七司三院”:

广储司:掌内府库藏,领银、皮、瓷、缎、衣、茶六库

都虞司:掌内务府武职官铨选及畋鱼之事

掌礼司: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级

会计司:掌内务府出纳及庄园地亩之事——宫女、太监亦由该司管理

营造司:掌宫廷修缮工程

庆丰司:掌牛羊畜牧之事

慎刑司:掌审谳上三旗刑狱案件

上驷院:掌御用马匹

武备院:掌制造器械

奉宸苑:掌景山、三海、南苑等处的管理、修缮

皇帝为了表示重视,内务府各司、院也派遣有皇帝的侍卫职官。成德初入仕途,就是以三等侍卫身份进的上驷院下属的御马厩,他的好友曹寅进的则是都虞司下属的鹰狗处。

除以上主要事务外,天坛斋宫亦由奉宸苑管理;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热河行宫、汤泉(今昌平县东小汤山)行宫、盘山(今蓟县西北)行宫、黄新庄(今良乡北)行宫,也都由内务府委官管理。

此外,内务府还管辖三大殿(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管理慈宁宫、寿康宫处,御药房、寿药房,文渊阁、武英殿修书处,御书处,养心殿造办处,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敬事房(管理宫内宦官的机构)、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等三十多个附属机构。

整个内务府衙门包括内务府堂及所属七司三院等五十多个部门,官员多达三千人,人数比六部中事务最为繁重的户部多十倍以上。

总之,内务府权力大,事务杂。坐上内务府郎中这个位子,某种程度上说,明珠的能力得到了四大臣的信赖和倚重,这对明珠的仕途和生活来说,影响当然都是巨大的。

八旗官学与成德的学习

大概在本年前后,八岁的成德不再读私塾,而是进入官办的两黄旗八旗官学学习。

(一)成德时期的国子监与八旗官学

满洲虽以弓马起家,但素来重视汉文化的教育。

入关之初,便令八旗子弟入国子监学习,以提高文化修养,为走上仕途积极准备。

但是,国子监地处京城一角(安定门内),八旗子弟上学多有不便,因此,一接手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国家教育主管机构)祭酒的李若琳(明天启二年进士,顺治元年十月实授少詹事,兼国子监祭酒)考虑到这一问题,遂向皇帝(时,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奏明,建议在满洲八旗驻京旗主所在地方分别设立学校,供本旗子弟入学;教官从国子监二厅(博士厅、绳愆厅)、六堂(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派出,学生则按时到国子监进行考试。

教养八旗子弟,是国之根本,这个建议自然获得了多尔衮、济尔哈朗的批准。不过,限于条件,这个建议在实施中稍有变化。

顺治二年(1645),设立八旗官学,共四所(正、镶两旗合设一所学校),派满、蒙、汉教习,教授亲贵以外的八旗子弟。[9]

八旗学生一律称为“官生”。最初,每佐领允许送官生一名,至顺治十八年,满洲、汉军每佐领选送二人[10],逐级选送“聪俊者”,最后送旗主验看后,送国子监考试儒学。入学官生年龄自八岁到十五岁不等,年幼者习满文,稍长者习汉文,并习弓马。

八旗官学设满洲助教十六人,蒙古助教八人;下设六堂则有满、汉助教各十二人,学正十二人,学录六人。

官学教授课程与宗学(教育宗室子弟)相同,学习满、蒙、汉文及经学。满人以骑射得天下,官学里自然也很重视骑射教育。

(二)八旗官学的请假制度

自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八年,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八旗官学的制度逐渐成型,成为规范八旗官学教师、学生的基本规则。

八旗官学的学规主要包括请假、甄留两项制度,是包括成德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必须要遵从的。

八旗官生上学是按当差、在本旗领取费用的。因此,请假比较严格,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请假在家的——主要是碰到学生父母死亡丧葬,再一种是请假出京的。

如果学生告假穿孝,或者百日,或者两月、一月情况的,需要出具本佐领的图记,投递本学该助教,具稿呈堂存案,学生享受的钱粮(费用)待遇仍旧;待送殡后,仍旧上学。

如果是请假出京的,如告假随任、省亲、修理坟茔、收取地租、省视亲伯叔兄弟,考量其路程的远近,又分两种情况处理:

如离京四十里,告假在十天以内的,取本佐领的图记,呈堂给假。

如果出京时间较长,比如告假时间长达一月、两月的,行文该旗,暂停钱粮,销假后,再行补复;如过三个月,即行文该旗开缺。

官学生告假随任回京、病痊呈请复班,该助教带领,呈堂验看资性、年岁,如果水平可以、尚可造就,准其遇缺坐补。

这是日常的请假制度,此外,官学内另一项重要制度,就是官学生的考核与去留。

(三)官学生的考勤与考试制度

每年年终之时,由该助教查明学生“平日勤惰”情况进行甄别,特别差的将其开除。

另一种情况,官学生考取了文生员(秀才)、翻译生员,在官学已满十年的,也由“该助教带领呈堂,量予去留”。

这是甄别去留的规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

官学生平日的考试分为四种:平时考试(常课)、月课、四季会课和季考。

平时考试,每月逢三、八两天,由官学里的满洲、蒙古、汉军教习分别出题,满洲、蒙古人等考翻译,汉军则考八股文、诗。

每月考试六次,卷面要写明时间、学生姓名,由教授教习批阅试卷并评定名次,助教复审试卷,呈上司检查。

以满洲学生常课为例。满洲学生翻译一题或清字几行。下月初一日,由该学助教将试卷交博士厅汇总核实,初六日,呈满洲祭酒、司业查阅。

所谓月考,即八旗官学助教、教习每月共同考试学生,汉军学生作时文(八股文)一篇,幼童背书一次;满洲、蒙古二馆学生各试翻译一道。此外,弓箭教习会同助教,率领诸生出城考步射、骑射各一次。

所谓四季会课,助教、教习每季度(春、夏、秋、冬)共同考试一次。

季考又有不同,凡八旗官学生于春、秋二季,赴国子监,共同考试。

考试之期,各旗助教带领该旗学生,清晨赴彝伦堂(国子监藏书所在,也是皇帝莅临讲学的地方),听候点名,教师分发试卷后,按卷面上的字号对应座位坐,卷面上填写旗分、姓名,学汉文者,注明全篇或半篇;学清文、蒙文者,注明“清书翻译”“蒙古翻译”等字样。

学汉文者试以“四书”文一篇、五言六韵诗一首;学清文、蒙古文者各试以翻译题一道,优秀学生各背所读经书。

汉文试卷送满、汉祭酒等共同改卷,清书翻译试卷专送满洲祭酒、司业等改卷,蒙古翻译试卷专送蒙古司业改卷,评定等级和名次,张榜公布,分别给予鼓励和惩处。

季考还要考武艺,由各旗助教预先将本旗达到年龄的学生(十三岁以上考步射,十六岁以上考骑射),学步射学生名额、学骑射学生的名额需要记录查册,到期,由各旗助教带领该旗学生,一起到射箭场地,由祭酒、司业等亲自考试,助教呈上名册后点名,先试步射,后试马射,祭酒等当场评定优劣,分别给予奖励和惩处。

凡是应该参加季考的官学生,不准无故不到;确实因患病不能参加考试的,需要由助教报告祭酒等,待学生病愈后,补试。

季考列一等者,赏给纸、笔、墨等,由档房核实,并由钱粮处领取,发到各学后,由助教当场分给各位考列一等的学生,以示鼓励。[11]

成德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入的两黄旗官学,在那里学习、接受种种教育与考核。

按照成德家的情况,他的身体一般,或者当有平时请病假的情况;明珠基本没有外任,那就不存在随任、省亲的事情;家里的墓地在皂甲屯,也没有违背离城四十里的规定……

家里倒是不缺成德那份钱粮,但是,有好的老师教授、有好的同学切磋,总是好事。据此,我们可以侧面了解成德八岁到十七岁期间的生活状态、学习情况、学问由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