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邓通

饿死不是法定的刑罚,却常被用。对普通人而言,饿死是常态,尤其在饥荒、战乱年代,古代常称“饿殍遍野”,可见饿死的人很多,想以饿死出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人讲,“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富贵人”最后落得个饿死的下场的确不常见。南北朝时期的皇帝梁武帝是饿死的,因侯景发动叛乱,将其囚禁,直接杀了毕竟不妥,便在宫中垒了堵墙,还不提供食品、水源,活活饿死了老皇帝。名将周亚夫是饿死的,在监狱“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绝食,主动饿死的例子很多。邓通是名人,现在说人有钱是“富比邓通”,邓通是有钱人的代名词,有钱人没有饿死的理由。邓通也不想绝食,没有主动饿死的勇气,穷困潦倒,没办法,最终饿死了。饿死的原因:被判处没收全部财产。

邓通是富家子弟。幼年读书,他不是读书的料,也没有读出什么名堂,勉强能认识几个字。学习之余是划船,不摆渡、不捕鱼,个人爱好,纯玩儿而已,也算掌握了一技之长。西汉初年,读书人经营仕途大致有三种方法:一是做京官,前提是家里有钱,最初要求家产十万以上,可能因为如此“土豪”太少,汉景帝执政时改为四万。自备车马、官服,自带生活费,到京城做郎官,等候朝廷的使用。二是做地方官,这可以不计财产,但只能做地方小吏。说是不计财产,但是能读书,请教书先生的,家中多少要有一些钱的。三是靠举荐,需要读书读得好,或者人品好,所谓举贤良、举孝廉等。邓通显然是符合第一条,自带干粮到京城做了郎官。

郎,本是秦汉时皇帝宫殿门户的守卫者,魏晋以后才成为官号。汉初有郎中、中郎,以后才有侍郎和议郎,郎或郎官是其统称。郎平时执戟宿卫殿门、殿廊,大朝会时立于殿阶两旁,皇帝出行则充任车骑扈从。唯议郎不参与值卫,而是司谏议政事得失的一种近臣。郎的主管官为郎中令。汉代除宿卫郎之外,还有一些与宿卫无关的郎。具体到邓通这郎官,负责在未央宫水池子里划船,算是人尽其才。给皇族划船有讲究,得用黄头巾包裹脑袋,本来就是郎官,于是被称为“黄头郎”。

人人都做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惯常的说法。有人拿梦不当一回事,但有人当回事了,因为梦中出现了这件事,心里更拿这事当事。这里宕开一笔,不说邓通的梦,此时他的梦没有人在意,更没有人会记上一笔。说汉文帝刘恒的梦,皇帝的梦想是成仙,前面有个秦始皇就是很好的榜样。话说这刘恒梦中要上天成仙,上不去,正着急,关键时刻,“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这可不是杜撰,《史记·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中有记载。皇帝是贵人,但皇帝成仙也需要别的贵人相助,只是刘恒还不知道自己的贵人是谁,于是按照梦中所示暗中寻找。皇帝的活动范围也不大,未央宫是自家的后院,当然常去,结果就见到了头裹黄巾,衣服反穿正在划船的“黄头郎”邓通。刘恒成了邓通的贵人,立即封邓通为上大夫,随侍左右,成为“内臣”,年薪二千石。这还不算,“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就是说工资之外,汉文帝至少十多次给邓通发红包,每次上万。划船,靠苦力、技术挣不到这份工资。邓通靠运气,就是司马迁说的:“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如此机缘巧合,家产富足,还有皇帝为靠山,怎么会饿死?别说邓通不相信,汉文帝刘恒也根本不信邓通会饿死!

邓通的命是“当贫饿死”,算命先生说的。《论衡》中说:“众星在天,天有其象。”人“得富贵相则富贵,得贫贱相则贫贱”(《命义篇》)。又说“人之命可于其骨相见之”(《骨相篇》)。总之,个人贫贱祸福,一国之治乱盛衰,皆有其命。一般人找术士算命、看相、问前程,大多自己去还要给钱,或者是术士主动凑上来,说你有异相,大富大贵、前程远大等,显摆一下看相的本事或是讨点好处费等。邓通命不错,没想到去看相,是其领导刘恒让一个善于看相的许负为邓通看相。这许负是一女子,大名鼎鼎,打小就有看相的神通。据说这许负尚在襁褓之中时,见到他人,如果笑了,这人准有好事;见到人哭了,这人准有祸事。作为皇帝,也不会找一个无名之辈为邓通看相。这许负也不含糊,居然敢当着皇帝的面,说邓通“当贫饿死”。刘恒想做神仙,还指望关键时刻邓通能推自己一把,怎么能让邓通饿死,刘恒不信,算是与许负叫板了,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刘恒是实干家,说到做到,“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史书上说“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也就是说刘恒将邓通家乡出产铜的矿山赐给了他,还允许邓通自己造钱。邓通也不含糊,大展身手,造钱相当成功,史称“邓氏钱”行天下。其富如此。按现在的话说,邓通拥有了铜矿的开采权,还当上制币局局长,往大了说相当于今天中央银行的行长。加上刘恒不断赏赐邓通,仅皇帝的赏钱就上亿。此时的邓通基本上富可敌国,别说一辈子,多少代人也吃不完,怎么会饿死?不过事无绝对,一切皆有可能。

邓通饿死是因为他自己干了恶心的事。《史记·佞幸列传》记载:“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按说邓通也没干什么错事,刘恒身上长了个脓疮,那时候又没有好的工具,干脆自己用嘴去吮吸。邓通为了报答刘恒的恩情,没有别的本事,机会来了,吮吸脓疮,没什么大不了的。别说一个邓通,大将军吴起也这么干,为得是战士奋勇作战。“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吴起这么做还不是一次两次,效果很好,起码成就吴起为一代名将。史书记载,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不同的人干同样的事,都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中,结果却大不相同,邓通就被司马迁定格为佞臣,这就是命。看样子这种恶心事,对上是邀宠,对下则是权术。不是不能干,得看对象。吴起干没问题,邓通也没错,问题出在文帝刘恒和太子刘启身上。文帝见邓通这么干,还要求自己的儿子也这么干,儿子时为太子,干这个就觉得恶心,不敢怪自己的老子,只能将罪过归到邓通头上,这就为邓通饿死奠定了基础。这也许不能算邓通自找的,只能归结为这就是邓通“当贫饿死”的命。

邓通有幸作为佞臣,多少有些自找的意思。贾谊是大才子,认为邓通不学无术,看不起邓通。邓通也视贾谊为眼中钉肉中刺。贾谊与邓通一起随侍刘恒,贾谊文采好,情商有限,二人算同朝为官,却说人坏话,经常在刘恒面前讥讽邓通。刘恒自然明白邓通的短处,但还指望自己成仙时得到邓通的帮助,邓通得留着,大汉朝这么大的林子,什么鸟也得养着。贾谊不懂,打蛇没打七寸,口头痛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留祸患。邓通看准了时机,一句话就让刘恒将贾谊贬到了长沙,最终大才子贾谊还就死在了长沙。司马迁对贾谊之死抱有极大的同情,同样不敢怪罪皇帝,邓通也成了替罪羊,有幸被司马迁列为佞臣之首。这是后话,此时邓通已经饿死了。不过邓通与贾谊的斗争是取得了辉煌胜利的,胜利者不被指责,胜利者更没有被饿死的理由。

但邓通也有很郁闷的时候。《资治通鉴》中有“申屠嘉召责邓通”之说,《史记·张丞相列传》中详细记载了此事。申屠嘉作为丞相有事向文帝报告,邓通在文帝身边有无礼的举动,被申屠嘉看到了。报告完毕,申屠嘉对文帝说,您宠幸邓通,给他富贵,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朝廷的礼仪他必须遵守。文帝想替邓通遮掩过去,说丞相你不要说了,我私下教育教育邓通就行了。申屠嘉还不干,“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邓通害怕了,向文帝求救,文帝安慰邓通,别怕,你先去,我随后派人把你叫回来。申屠嘉没真想杀邓通,但邓通吓得够呛。“通顿首,首尽出血”。邓通只能在申屠嘉面前一个劲地磕头,磕出血了。此时文帝的态度很值得玩味,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毕竟邓通只是一个“弄臣”,被人家君臣玩弄于股掌之上,最后邓通还得感谢文帝: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无论如何,邓通算是渡过了一次危机,再说了,邓通就不是被杀的命。

文帝没能成仙,驾崩了,死在了邓通的前面,太子继位,邓通的好日子到头了。“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太子顺利接班,立马免除邓通的官职,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没官职了其实对邓通而言没什么大不了的,此时的邓通富甲天下,老老实实过日子,挺好。可能是无事生非,邓通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本来不缺钱的邓通因为造钱有瘾,没有制币局长的身份还要造钱。“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万巨。”其中的“颇有之”值得玩味,说明有私自造钱这么回事,但邓通私自造钱显然又不是为了获利,纯属职业病。邓通的罪名很简单:盗铸钱罪。货币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历代政府对于伪造货币的行为都给予严厉打击。汉景帝时,曾颁布过关于盗铸钱的法令。汉武帝时,造上林三官钱,明令禁止私铸,违者处以重罚。邓通被判处的刑罚:没收全部财产。

邓通不被饿死还有最后一线希望。“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公主赏赐也不行,小吏执行“没收财产”还很严格,“一簪不得著身”,“簪”是用来别住头发的条状器物,古人用黄金、白银或玉做簪,是值钱的东西,饿了可以拿来换吃的,可惜邓通只能是披头散发,一文不名,最没有理由饿死的邓通最终只能落得个饿死的下场。

班固在《汉书·佞幸传》中说:“然进不由道,位过其任,莫能有终,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按照儒家的说法,邓通属于“德不配位”,就是说像邓通这样的佞幸之徒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进入仕途,其才能和品质又远不能适应其职务,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这与其说是宠爱,不如说是在害人。如果邓通老老实实在家乡凭借祖辈的“阴德”做个富家子弟,划船、戏水,大约不至于落下个饿死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