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营造法式
- 李诫
- 821字
- 2024-10-31 22:56:40
赑屃[1]鳌坐碑
【原文】 造赑屃鳌坐碑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坐。于土衬之外,自坐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2]广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碑身: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厚一寸五分。(上下有卯,随身棱并破瓣。)
鳌坐:长倍碑身之广,其高四寸五分;驼峰[3]广三寸。余作龟文造。
碑首:方四寸四分,厚一寸八分;下为云盘(每碑广一尺,则高一寸半),上作盘龙六条相交;其心内刻出篆额[4]天宫。(其长广计字数随宜造。)
土衬[5]:二段,各长六寸,广三寸,厚一寸;心内刻出鳌坐版(长五尺,广四尺),外周四侧作起突宝山,面上作出没水地。
【注释】 [1] 赑屃(bì xì):古代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似龟,喜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着石碑。
[2] 名件:名目、构件。
[3] 驼峰:用在梁架间配合斗拱支承梁栿的构件,因造型形似骆驼背峰,故称。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全驼峰包括鹰嘴、掐瓣、戾帽、卷云等多种形式,而半驼峰则较少见。
[4] 篆额:汉以后的各种碑刻上部,称为碑头或碑额。又因碑额上的题字多用篆书,故称“篆额”。
[5] 土衬:即土衬石。阶基、墙、踏道等外侧的一层条石,一般与地面齐平。
【译文】 建造赑屃鳌坐碑的制度:碑头为赑屃盘龙,下面修建鳌形底座。除土衬之外,从底座到碑首,一共高一丈八尺。碑上其他构件的宽度和厚度,都是用碑身每尺的长度为标准进行换算,从而规定这些构件的尺寸。
碑身:长度每增加一尺,则宽度增加四寸,厚增加一寸五分。(如果碑身上有卯口,要顺着碑身的棱边分辨。)
鳌坐:长度是碑身宽度的二倍,高度为四寸五分;驼峰宽三分。其余部分做成龟背的纹理。
碑首:四寸四分见方,厚度为一寸八分;下部为云盘造型(碑身宽度每增加一尺,则高度增加一寸半),上部做成六条盘龙相互交缠的形状;碑首中心位置用篆书雕刻出仙境缭绕的天宫造型。(其长度和宽度根据字数需要而定。)
土衬:土衬石两段,各长六寸,宽三寸,厚一寸;石中心刻出鳌坐板(长五尺,宽四尺),外面四周作起突宝山的造型,其平面要高出水平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