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发展与区域合作
- 张虹鸥 黄耿志
- 4976字
- 2022-09-02 22:10:13
第二章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水平与速度
1960年以来,东南亚各国经历了较快的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22.7%增长至2014年的47.03%,增长了1倍多(图2-1)。虽然东南亚各国先后都经历了较快的城市化发展时期,但基本与亚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同步,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图2-2)。东南亚城市化水平在2005年之前普遍高于亚洲,2005年之后基本与亚洲平均水平持平但总体上,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图2-1 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资料来源: United Nations,2014; Asian Developent Bank,1997;《国际统计年鉴》(2011)。
尽管东南亚地区城市化水平增长较快,但与欧美等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早在1960年,北美地区城市化率就已经接近70%,欧洲的城市化率达到57%,而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化率仅22.7%。2010年,东南亚地区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仍远低于欧洲(72.7%)和北美地区(82%)。
图2-2 东南亚城市化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同图2-1。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推进下,东南亚城市人口增长迅速,由1990年的1.58亿人增长到2014年的2.94亿人,25年来增长了近1倍(图2-3)。同期,农村人口仅由1990年的2.86亿人增长到3.32亿人,增长速度远低于城市人口。1990~2014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64%,远高于同期乡村人口的年均增长率(0.62%)。图2-4表明,东南亚2000~2005年城市人口增长率稍缓,而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继续高于2.5%,而乡村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则在2005年后持续下降,2010~2014年出现负增长。尽管如此,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仍然占据总人口增长的较大部分,导致城市化水平还较低。
图2-3 1990~2004年东南亚城市人口增长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2014;《国际统计年鉴》(2011、2014)。
图2-4 1990~2014年东南亚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对比
资料来源:同图2-3。
从城市化发展的速度看,1960年以来,东南亚城市化速度总体上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亚洲平均水平相当(表2-1)。但在1995~2005年,城市化水平增速明显降低。1995~2000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0.17%,不仅远低于亚洲2.23%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世界0.66%的平均水平,2000~2005年亦是如此。2005年以后,东南亚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2005~2010年达到1.42%,2010~2014年达到1.62%。
表2-1 东南亚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单位:%
资料来源:同图2-1。
二、城市化发展阶段
根据费昭珣(1999)和刘倩倩(2013)的研究,可将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城市化初始发展阶段(1960~1970年)、城市化蓬勃发展阶段(1970~1995年)和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如图2-5所示。
1.城市化初始发展阶段:1960~1970年
这个时期,东南亚各国纷纷制定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计划(孟令国、胡广,2013)。例如,印度尼西亚制订了以发展工业化为重点的八年全面建设计划,泰国颁布了工业投资鼓励条例等。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这一时期东南亚人口出现迅速增长,特别是60年代出现了人口增长的高峰期,而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远远超过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例如,印度尼西亚城市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12.41%上升到1970年的17.07%,上升超过2个百分点,而同期农业人口的比重则下降了13%;从年均人口增长率来看也是如此,城市的平均人口增长率要比农村高大约2%。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也出现了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现象。这并不只是因为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农村高,城市人口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向城市移民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均开始出现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的势头。
图2-5 东南亚城市化发展阶段分析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2014;《国际统计年鉴》(2011);费昭珣,1999。
2.城市化蓬勃发展阶段:1970~1995年
这个阶段正是东南亚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政府政策倾向于发展工业,工业在很多东南亚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很大比重,且大量工业投资集中在城市。这一时期,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各国城市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城市化发展迅速。在这20年期间,东南亚地区主要国家的城市化速度以平均2.1%的速度发展,大大超过0.8%的世界平均速度,与发展中国家1.6%的速度相比也有明显优势,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这段时期称为东南亚地区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孟令国、胡广,2013)。
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国的城市人口增长率都远远超过了同期农村人口的增长率。在1970~1980年和1980~1990年两个发展时期,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城市人口增长率均超过3.5%,同期农村人口增长率则普遍低于2%。以马来西亚为例,70年代和80年代城市人口分别增长了170万和260万,同期农村人口只增加了113万和95万;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是4.76%和4.42%,而农村人口却下降了0.5%。根据印度尼西亚1970年和1980年人口统计,1975~1980年五年间,在370万移民中,48%是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城市人口的总比重从1970年的17%上升到1985年的25%。泰国的城市化在东盟国家中起点是最低的,但发展很快。从城市数目来看,1975年泰国有大小城市424个,1988年增加到660个;从城市化的速度来看,70年代一直保持在2.5%,但进入80年代上半期,由于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泰国的城市化速度趋缓。这期间东南亚各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泰国表现得最为明显。70~80年代是东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正是在这20年中,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迅猛发展,工业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都有显著增长。政府把大量的工业基础设施投资集中在城市地区,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到城市中寻找就业机会,这就构成了这一阶段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
3.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这个阶段各国纷纷调整经济政策,不再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转而寻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各国城市化速度也逐渐放缓。90年代中期以来,东南亚地区快速城市化的势头有所缓和,城市化速度也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各国开始纷纷调整国内政策,以期获得更均衡的发展。各国政府和有关专家都认识到,如果让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度,显然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不能一味追求高速度,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可持续发展上,成为各国的共识。随着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城市化速度也有所下降,印度尼西亚90年代城市化速度比80年代下降了0.4%,马来西亚下降了0.3%,菲律宾下降0.7%。
三、城市化水平与进程的空间差异
从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看,东南亚地区大致存在三类城市化水平不同的国家(图2-6)。
第一类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包括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率基本高于70%。尤其是新加坡的城市化率,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达到城市化全覆盖的程度。
第二类是城市化水平中等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率基本在40%~60%之间。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城市化率为53%,基本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泰国城市化率为49.2%,略高于东南亚平均水平。
第三类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包括老挝、缅甸、越南、东帝汶、柬埔寨,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40%之间,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柬埔寨的城市化率仅20.5%,依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图2-6 2014年东南亚各国城市化水平
资料来源: United Nations,2014。
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空间差异看,1990年以来东南亚主要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各异(表2-2)。其中,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城市化属于稳定的较快增长。印度尼西亚1960年城市化率仅14.6%,远低于当时34.2%的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城市化率超过30%,进入了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2014年,印度尼西亚城市化率已达到53%,接近世界平均水平。马来西亚的城市化进程更快,由1960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6.6%增长至2014年的74%,远超世界平均水平。泰国的城市化率呈现“阶梯式”迈进,2000年达31.1%,进入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但2000~2010年城市化率增长缓慢,2010年城市化率仅为33.73%,2014年城市化水平猛增至49.17%。与泰国相反,菲律宾的城市化率出现“先增后降”的趋势。1960~2000年为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30.3%增加至2000年的58.5%,随后出现下滑,至2014年,降低至44.49%。缅甸的城市化进程增长速度较慢,1960年,缅甸的城市化率为19.2%,高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家,与亚洲平均水平相当。但2014年,缅甸城市化率仅33.55%,刚刚进入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
东南亚城市化空间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饶本忠,2004)。第一,各国人口、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等实际状况不同。第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差异很大,既包括新加坡、文莱等经济水平发达国家,又包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中等发展水平国家,以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经济落后的新东盟国家。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工业化程度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东南亚各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的人均制造业产值已经超过3 000美元,而老挝的工业化还没有开始。第三,东南亚各国国内政治局势、社会环境各不相同。政治局势稳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外在条件。老挝、越南等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战争和政治动荡中,无暇顾及经济生产和城市建设。相比之下,新加坡国内局势相对稳定。
表2-2 1990~2014年东南亚各国城市化率变动的差异单位:%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2014。
四、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东南亚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工农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过度城市化并存、大城市特别是首都超前发展。
第一,工农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东南亚地区城市化的特征是人口城市化速度远超过工业化增长速度,同时又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这种城市化缺乏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基础。尽管战后几十年,东南亚工业化已达到相当水平,但城市化进程依然快于工业化发展。战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引起经济结构转换,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进而引起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是,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的拉力而非农村的推力造成。换言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以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究其原因,东南亚很多国家把发展重点放在城市,工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价格政策和投资优惠都明显向城市倾斜。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带来了广泛的贫困问题以及农村人口的增长,驱使大批劳动力到城市地区谋求生路,城市较高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吸引着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真正的城市化日益脱节(吴崇伯,2000)。
第二,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过度城市化并存。东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一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过度城市化问题,即城市的发展跟不上城市人口的扩张速度,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基础设施不足、城市贫困人口涌现、贫民窟及环境问题等。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的曼谷、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的交通都非常拥堵。此外,东南亚城市还存在大量贫民窟问题。例如,雅加达和马尼拉,有大量人口居住在贫民区,这些地方缺少必需的安全用水和排污系统,交通、保健、教育服务不足或根本没有。住在贫民窟中的人虽然身在城市,但与城市文化隔绝,享受不到或很少享受城市文明,许多人仍按农村习俗生活,是城市中的“乡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国家存在“虚假城市化”“畸形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新玉言,2013)。
第三,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的超前发展使得东南亚地区出现“大城市化”现象。在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在首都过度集中是最为突出的特点。很多学者认为这个问题比城市化本身更为严重。以曼谷为例,曼谷在泰国经济中的突出地位与其他城市的巨大差距,使其成为大部分移民的目的地。城市首位度问题本质上就是生产力布局的问题,人口在首位城市集中的背后就是经济活动的集中。人员、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都高度集中在首都。作为泰国唯一的大海港,曼谷及其周围地区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发展成为泰国的经济中心。战后,国家政策和外国投资又都向曼谷倾斜,使曼谷的城市经济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城市。曼谷占泰国总人口的10%,承担了该国银行、保险、制造业、房地产方面绝大多数业务,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集中到曼谷地区。悬殊的地区差距导致了以曼谷为中心的高生产率地区与曼谷以外的低生产率地区形成两极分化的经济结构。同样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是国家的心脏,绝大部分人口和工业集中在爪哇,1/3的印度尼西亚私人投资集中在雅加达,其他岛屿则根本没有工业。马来西亚的生产力布局相对来说是最好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多集中在人口较为密集的西海岸地区。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东南亚各国的首都或首位城市出现严重的“城市病”,包括环境污染、强占定居、失业、通货膨胀等(吴崇伯,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