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潭 柘 记

清·方苞

 

原文

康熙戊戌夏四月望后七日,余将赴塞上,寓安偕刘生师向过余。会公程可宽信宿,乃谋为潭柘之游,而从者难之,曰:“道局窄不利行车,穷日未可达也。”少间,云阴合,厉风起,众皆以为疑。寓安曰:“车倍僦,雨淋漓,诘旦必行。”

既就途,果回远,经砠,数顿撼。薄暮抵山口,而四望皆荒丘,虽余亦几悔兹行之劳而无得也。入山一二里,径陡仄,下车步至寺门,而山之面势始出,林泉清淑之气,旷然与人心相得。时日已向暝,乃宿寺西堂。质明起,二子披衣攀蹑,穷寺之幽与高;降而左,出寺循山径东上,求潭柘旧址。泉声随径转,林树密蒙,如行吴越溪山中,遇好石,辄列坐,淹留不能进。日将中,从者曰:“更迟之,不逮矣。”余拂衣起,二子相视怅然,计所历于山,得三之二,去潭侧二里,竟不能至也。昔庄周自述所学,谓与天地精神往来。余困于尘劳,忽睹兹山之与吾神者善也,殆恍然于周所云者。

余生山水之乡,昔之日,谁为羁绁者?乃自牵于俗,以桎梏其身心,而负此时物,悔岂可追邪?夫古之达人,岩居川观,陆沉而不悔者,彼诚有见于功在天壤,名施罔极,终不以易吾性命之情也。况敝精神于蹇浅,而蹙蹙以终世乎?余老矣,自顾数奇,岂敢复妄意于此?而刘生志方盛,出而当官。得自有其身者,惟寓安耳。然则继自今,寓安尚可不觉寐哉?

①僦:音jiù,租赁,雇。

②砠:音jū,路途上的石头障碍物。

③碛:音qì,不生草木的沙石地。

④绁:音xiè,系,拴。

 

今译

康熙戊戌年(1718年)夏天四月二十二,我正将前往塞上,寓安和刘师向一起来拜访我。恰好公务行程可以宽后两三天,于是就商量去潭柘寺游览,可是随从认为路途艰难,说:“道路狭窄不好行车,一整天也不可能到达。”不一会儿,便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家都开始担心起来。寓安说:“多租些车辆吧,即使明天大雨淋漓,清晨也必能前往。”

上路以后,果然路途迂回遥远,车子经过乱石滩,频繁摇动颠簸。傍晚才抵达山口,可是放眼四望都是荒凉的山丘,我也有点动摇了,这次的出行怕是要劳而无功了。进山一二里路,道路陡峭狭窄,下车步行到了寺门,大山的气势才显现出来,林木山泉清丽秀美的气韵,与游人的心情相互应和。当时已近黄昏,便住宿在潭柘寺的西堂。天刚亮便起床了,大家披着衣服攀登,游览完了寺庙的幽静之地和最高处;出寺庙沿着山路向东攀行,寻找潭柘寺的旧址。一路上,泉声伴随着山路转向,草木繁密,感觉仿佛行走在吴越山水之间,遇到漂亮的石头,我们就坐下来欣赏,竟滞留不前。时间已近中午,随从说:“再耽搁的话,返程就来不及了。”我掸掸衣服起身,大家不免相顾怅然,想想上午游历的风景,也不过潭柘寺的三分之二而已,此处距离潭边仅有二里路,竟然因时间紧张不能前往。过去庄周曾言道,自己是在与天地精神往来。我从前为尘世劳碌所困,当忽然遇到一座能与我有精神交会的山林时,不由得对庄子的话恍然大悟。

我本生长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长期以来,是什么束缚了我的身心?是尘世劳碌啊!那么对于当下的我们,追悔还来得及吗?古代贤达名人,居于深山的隐逸之士,能够矢志不悔的原因,是他们坚持不因功名而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何况让自己的精神疲惫于鄙陋浅薄的小事,并窘迫地终其一生呢?我已经老了,而且自认为命数不好,不敢有此奢望。刘师向志存高远,刚入仕途。那能够自由掌控自己的人,只有寓安罢了。既然这样,那么从今天开始,寓安是否该梦醒了呢?

 

简介

本文作者方苞(1668—1749年),字灵皋,亦字凤九,桐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区)人,清代散文家,散文流派桐城派创始人。

本文凝练、雅致,记述游兴游踪,并展现了作者的哲理思考。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赐名“岫云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