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的分类
放疗主要可分为外照射(external beam)放疗和内照射(internal beam)放疗两种类型。绝大多数临床上使用的放疗都是外照射放疗。
外照射放疗
外照射一般是指通过一种体外的机器向患者的肿瘤处传输辐射(见下图)。在外照射放疗里,机器是不需要接触到患者的,但机器本身可能会不停地移动和产生噪声。
常见的外照射放疗包括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影像引导放疗(IGRT)、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以及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等(见下表)。
外照射放疗
其中,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影像引导放疗三者都是很常见的技术,并且原理也比较类似。这三种技术实行起来大体都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第一步,医生利用计算机程序从医学影像里找到需要接受放疗的区域(这一步骤也被称为“模拟放疗”);第二步,放疗机器会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放疗程序和肿瘤的形状,把高能辐射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照向肿瘤,这些高能辐射能杀死肿瘤细胞。而根据肿瘤的形状从不同方向照射,可以在避免出现漏网之鱼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在这三种技术中,三维适形放疗是目前放射治疗的主流技术,适用于绝大部分的肿瘤,特别是在脑肿瘤、头颈部肿瘤(包括喉癌、上颌窦癌、口腔癌等)、肺癌、纵隔肿瘤、肝肿瘤、前列腺癌等方面疗效显著。
调强放疗在一些方面比三维适形放疗更高级,这种“更高级”之处在于,由于调强放疗机器使用了更多更小的照射源,在治疗过程中,不仅照射的方向可以改变,照射的强度也是可以调节的。这样一来,可以操作的空间就更大了,目标也更精确。
而影像引导放疗又要比调强放疗更高级一点。在影像引导放疗中,医学影像不仅被用在了模拟放疗上,而且在实际放疗过程中,计算机也会不断地根据患者新的影像来判断肿瘤大小和位置的变化,对放疗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灵活性,就使得影像引导放疗很适合运用在容易移动的肿瘤治疗中,比如容易随着人的呼吸变化位置的肺癌。
我们可能会听过医生推荐托姆刀(TomoTherapy®,又称TOMO刀)治疗。那么,托姆刀究竟是种多厉害的“刀”呢?其实,托姆刀并不是一种手术刀具,而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引导放疗技术。托姆刀能够利用直线加速器与螺旋CT的结合,来达到边成像、边放疗的目的。传统调强放疗中,患者是静止不动的,给出的调强的束流也比较宽。托姆刀原则上可以在人体内实现任何要求的剂量分布,从而很容易达到放射治疗的理想目标:在给予肿瘤区域足够高的致死剂量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关键器官和正常组织的照射伤害。
托姆刀
立体定向放疗的适用对象通常是因为年龄、癌症位置或其他健康问题而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少次超高剂量辐射,来治疗一些较小的肿瘤。立体定向放疗通过复杂的计算机设计,能够保护皮肤、心脏、脊髓及正常肺组织,同时对肿瘤组织进行有效杀灭。它的原理就像放大镜聚焦太阳光一样,把放射线由体外聚焦到肿瘤中心。焦点外,我们感觉如常,但焦点处却有很高的热度,足以使一些物体点燃。
立体定向放疗最初被用于颅内、眼眶和颅底等位置的肿瘤的治疗,也被称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我们经常听说的“伽马刀”(Gamma Knife)技术,就是一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手术。这种技术将很多束很细的伽马射线(γ射线)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照射入人体,并使它们都在一点上汇聚起来,形成一次性、大剂量的聚焦,使肿瘤组织坏死或功能改变,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随着技术进步,立体定向放疗随后又被推广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症的治疗中,比如肝癌和肺癌,并由此被称作“立体定向体部放疗”。
内照射放疗
内照射放疗是指把放射源放到患者体内的放疗模式,主要包括近距离放疗(brachytherapy)和系统性放疗(systemic radiation therapy)两种方式。
与外照射放疗不同,内照射放疗适合的癌症种类比较有限。近距离放疗主要用在头颈癌、乳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和眼癌的治疗中;而系统性放疗的运用范围就更小了,比如某些甲状腺癌,会用放射性的碘-131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