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恢复力的源泉之一:“柔”
- 凡不能摧毁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 廖之坤
- 11604字
- 2020-09-24 16:10:12
《琅琊榜》中有一个桥段——
飞流看着梅长苏的病情一天天加重,问:“苏哥哥不舒服?”
“还好!”
“会好吗?”
“会好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飞流摇头。
“因为人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硬!”梅长苏说。
这个桥段被评为《琅琊榜》中十大让人落泪的桥段之一。
不过,在点赞之余,我也陷入了思考:梅兄说的这个“越来越硬”会“硬”到什么程度呢?是心如铁石吗?
实际上,梅长苏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基于人们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
当一个人被别人欺负之后,便会产生诸如“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的想法,于是暗暗发誓,再也不能善良、温顺、软弱了,心一定要硬,越硬别人才越不敢欺负你,你也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梅长苏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因为他的父亲被别人欺负死了,他的几万个兄弟被别人欺负死了,他自己也被别人欺负得只剩下半条命,更何况他并没有做错什么,是被小人冤枉的,想一想,他心中该有多大的恨啊,而这种恨又该让他的心变得多硬啊。
可是,从头到尾,你觉得梅长苏的心硬吗?
你知道真正的心硬是什么样吗?
是无情无义,是冷漠、冷酷和冷血;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是自己做什么都是正确的,理所当然的,从来就没有错误,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是把任何人都当棋子,而他就是那个下棋的人;是即使杀人如麻,无数无辜者的头颅落地,血流成河,也不会动一动情,眨一眨眼。
显然,梅长苏并不是这样一个硬人,他心中有爱、有情、有义,有一颗柔软的隐忍之心,这颗心给了他一种反转的力量——一种恢复力。这种恢复力不是硬碰硬,而是以柔软化解坚硬,就像滴水穿石一样。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恢复力就是你生命中的水,软软的,柔柔的,但是却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你遭受打击和挫折之后,在你痛苦和绝望的时候,治愈你破碎的心灵。
没有韧性的坚强是一种脆弱
克里希那穆提说:“让自己的心保持柔软。真正的力量并非根植于坚定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而是蕴含在柔软的心灵之中。树木之所以能抵御狂风肆虐,是因为它们有柔软的躯干。”
一天,汽车轮胎爆了,车抛锚在路上,等待救援时,7岁的女儿问我:“爸爸,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车轮呢?钢铁很硬,这样不就不容易坏了吗?”
“钢铁更容易坏!”
“为什么?”女儿睁大了眼睛,疑惑地望着我。
“因为耐摩擦的力量从来就不是硬碰硬。”
越柔软的东西越有韧性,因而也就越具有耐摩擦的能力。
最早的时候,车轮是用木头做成的,与钢铁相比,虽然木头已经很软,具有韧性,但即使这样,也很难经受住坎坷道路上那些暗藏着的坚硬碎石日积月累的摩擦和磨损。所以,木头车轮很容易坏。
后来,人们想到用橡胶。
橡胶是一种比木头更柔软的东西,所以,它的韧性更强,耐摩擦的能力也就更强。
同样的道理,要想获得强大的恢复力,我们的心也必须柔软,才具韧性。
记得刚毕业时,我们都很拼,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谁也别想阻挡我们。心血来潮时,加班熬夜,一熬可以连续几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如果有人偶尔路过一座办公楼,看见一排排黑乎乎的窗户中间还有一扇窗户亮着灯,那或许就是我们。
我曾经以为这样的行为,一定能赢得前辈的赞赏,可谁知一位前辈看到我辛苦一夜后,并没有片言鼓励,却对我说,在我昨天晚上熬夜加班的时候,她去练了瑜伽。她说:“你知道吗?练瑜伽时,你的动作越慢,你就越坚韧。”
她的话令我很不爽,这不是明显的含沙射影吗?
我熬夜加班管她屁事,我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讽刺和打击,是完完全全的嫉妒和畏惧,她一定是害怕一个新来的挑战她的位置,动摇她的根基。
谁知,没过多久,心血来潮的我便开始倦怠。熬夜加班的行为不仅没引起上司的重视,甚至还遭到同事的打击,他们说我无能,不能按时完成工作。
在蔑视和冷嘲热讽中,我想自己这样卖命究竟是为了谁呢?我感到很是失落,很是孤独。几乎顷刻之间,以前搭建起的热情一落千丈,自己变得心灰意冷。
一天,下班后,还是那位前辈看见郁郁寡欢的我,说道:“有时间吗?一起去喝杯咖啡吧!”
在一家咖啡店内,我们坐了下来,伴随着咖啡的香气,前辈问我;“你最近是不是过得很憋屈?”
这话犹如一根长针,一下扎在我的心结上,我有些惊讶地看着她。前辈微微一笑:“不用紧张,我曾经与你一样,想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惊艳的成功,可是用力越猛,失败越多,挫败感越强,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理解,直到一天有人给我讲了麻绳的由来……”
坚韧的麻绳原来是由麻秆制成的,麻秆很脆,一折就断,但是将麻秆绑成捆后,用石头压住,放进池塘里浸泡,半个月之后捞起来,剥掉皮,麻就变成了柔韧的纤维,可以用它搓成麻绳了。
“麻秆很脆,容易折断;麻绳很柔,却坚韧无比。初入职场,我们都容易急躁,拼命想尽快地证明自己,但没有韧性的坚强是一种脆弱,除了倦怠,什么也得不到。”
听了前辈的话,我如梦初醒,自己现在不就像一根容易被折断的麻秆吗?
要成为麻绳,就应该去承受痛苦的重压,眼泪的浸泡,以及那份不被人理解的孤独。现在,自己被蔑视甚至被否定都是正常的,别急着去追求结果,等到足够坚韧时,想要的自然会来,甚至更好。
想来,这已经是若干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很多流行的东西已经淡出视线,更多的时髦纷至沓来。站在办公室的窗户前,望着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街景,现在的我回想过去的我,猛然发现:即使到了今天,依然还有那么多人像过去的我一样急躁着、孤独着、倦怠着、迷茫着、脆弱着。
我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与过去的我一样,他们的奋斗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突然的坚强,突然的疯狂,突然的颤抖,突然的撤退。
心血来潮时,动如癫痫;心灰意冷时,静如瘫痪。
那架势很像A股,暴涨暴跌,十分任性:坚强时,扶摇直上,任你几道金牌也挡不住;脆弱时,断崖似下跌,谁也救不了。有戏言,此乃互联网思维也!
我不清楚A股的表现究竟是一种经济学现象,还是一种心理现象,我只知道:耐力比爆发力更重要,心的柔韧度比心的硬度更重要。
人生中最难得的柔韧不是别的,恰恰似水——该流的时候流,该停的时候停,该凝固的时候凝固,该升腾的时候升腾,但是不管它们是停,是流,是变成水蒸气,变成云彩,以何种形态呈现出来,它们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始终坚持自己的本色。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没有什么东西比弱水三千更坚韧了。
承受伤痛,心会变硬;接受伤痛,心会变软
承受伤痛,不管伤痛怎么令你难受,这些伤痛都在外面,并没有进入你的心中。而你对伤痛的承受仅仅是一种抵御,为了抵御伤痛,你的心会自动收缩封闭,以至于裹得越来越紧,从而变得冷漠、冷酷和坚硬。
不过,仔细一看便会发现:那些坚硬其实都是僵硬,硬邦邦的,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余温。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人类诞生后,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洪水,所有人都被淹死了,世界上只剩下两个人。
怎么办呢?
在恐惧、孤独和无助中,他们接收到了神的旨意:把石头从头顶扔到背后去。
他们照办了。
结果每一块石头扔到背后都变成了人。
神话是神神叨叨的话,神神叨叨的话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去理解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可是,如果你把它颠倒过来,就很有意思了。
这个神话故事也可以颠倒过来理解:遭受打击和伤痛之后,绝大多数人虽然还具有人的外貌,四肢健全,一样东西都不少,内部却变成石头,心如顽石,坚硬无比。
为什么遭受打击和伤痛之后,心会变得坚硬呢?
设想一下,当一块石头飞过来砸向头颅时,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无非是瞬间蜷曲身子,缩起头,躲过一劫。这时你的肌肉是紧张的,身子是弯曲的,内心是收缩防卫的。
现在,请闭上眼睛,让我们回忆一下:
你有没有身体受伤的经历?受伤时,你是不是感觉很痛,痛得大喊大叫,痛得额头冒汗?
在疼痛难捱之时,你的身体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式?是不是肌肉紧张、痉挛,变得僵硬?
没错,正是这样。
身体的伤痛会让肌肉收缩,变得僵硬,那么,当心灵的痛苦来临时,你又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呢?
你是不是会拼命反抗、挣扎,试图摆脱痛苦?
你是不是会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内,自我隔离,不愿意见人,然后,把轻微的焦虑升级为恐惧,把小小的不开心升级为绝望,把正常的伤痛凝固成坚冰?
你是不是会把心紧紧包裹起来,越裹越紧,越裹越硬,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抵御更大的挫折和打击,承受更可怕的痛苦?
遭受挫折和打击,把心包裹起来,避免受伤,这是我们最正常的本能反应。但是,在你把心紧紧包裹起来的同时,你的心也会随之变硬。而当你怀揣顽石一样坚硬的心行走于世界,你又会以什么样的面目示人呢?
无非两种:一是无情无义,冷漠冷酷;二是玩世不恭,游戏人生。
无情无义和冷漠冷酷说明,人已经没有了温情。
玩世不恭和游戏人生说明,人已经没有了希望。
梭罗说:“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隐藏着一种凝固、不知又不觉的绝望。”
这样的人是缺乏人情味,丢掉灵魂的。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两种对待伤痛的不同方式:一种是承受伤痛,另一种是接受伤痛。
承受伤痛,不管伤痛多么令你难受,但伤痛都在外面,并没有进入你的心中,为了抵御伤痛,你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硬。而接受伤痛,伤痛便会进入内心,为了容纳伤痛,你的心会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柔软,越来越具有韧性。
如果把伤痛比喻成敲门声,那么,承受伤痛,意味着你待在屋子内听见了敲门声,那声音令你害怕、恐惧和难受,为了抵御这种声音,你会把房门堵得严严实实的,甚至还会用棉花塞住耳朵。而接受伤痛意味着你打开房门,放伤痛进来,然后,在伤痛中反思、领悟,在改变后重新站起来。
不难看出,承受伤痛,实际上就是封闭内心,让心变得坚硬;接受伤痛就是敞开内心,让心变得柔软。虽然坚硬的内心会产生出强大的承受力,但没有恢复力,人便会失去与内心的联系。而一个人一旦与自己的内心失去了联系,那么,他所具有的承受力也就变成了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是失去灵魂后的疯狂,是人性腐烂后的恶臭,是一种毁灭的力量。
就像那些罪犯,他们有很强的承受力:一不怕痛,用烟头烫自己的手都不会眨眼;二能扛揍,整天打打杀杀也不怕危险;三能扛事儿,一年四季被警察追捕,提心吊胆,也跟没事儿人似的。
这些家伙之所以这么能承受,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有能耐,而是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死死地封闭住了,麻木不仁了,没有人性了,顽固不化了,他们没有灵魂,无法释放出丝毫人性的光芒。
但是,也有不少人,当不可避免的痛苦来临时,他们不会选择承受,将痛苦抵御在外面,而是选择接受,将痛苦引领至心中。在接受痛苦的过程中,他们不是把自己关闭在屋子里,把心包裹起来,而是会去找书籍阅读,找朋友诉说,始终敞开心扉。慢慢地,当痛苦唤醒他们的灵魂之后,内心深处那股强大的恢复力就会喷涌而出。
恢复力是一种与内心相连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内心的柔软和开放中,总是能散发出灵魂的清香,它的方向则是创造,它可以让遭遇雷击的大树创造出沉香,可以把原本是罪犯的人变成警察,就像加文·贝克尔一样。
令人欣慰的是,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人,经历了无数次打击之后,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舒展,他们在接受痛苦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温情,越来越宽容,越来越有韧性,令同事、邻居和亲戚朋友们感到温暖和敬佩,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是值得人们信赖和依靠的人。
我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心灵的净化,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他们默默行走在人群中,坚忍不拔地引领着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朋友和团队,在一个地方,一个地区,一个领域,向着更人性的方向迈进。
恨是一座监狱,你的心是它唯一的囚犯
恨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会让你一直停留在别人给你造成的伤害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与世隔绝,心头萦绕的全是旧日的伤痛和屈辱。
如果你能释然,你的心便能重获自由,否则,恨就会慢慢膨胀,啃噬你的心,最后,你变成了一头野兽。
还有一种东西能够使你的心变硬,这东西就是仇恨。
想一想,恨是一种什么滋味吧!
恨一个人时,你是不是咬牙切齿,紧握拳头,肌肉紧张,心跳加速?
恨一个人时,你是不是满脑子想的都是他对你造成的伤害?那些屈辱和伤痛一刻不停在你的心中闪回,以至于完全占据了你的心灵。时间停止了,生活停止了,你把自己永远冻结在伤害之中,除了伤害,你什么也看不见。
恨一个人时,你是不是一心想要报仇雪恨,并不太在乎采取什么手段,只要解气就行,甚至连失去理智的事情也能做出来?
细细品味这些恨的感受,慢慢就会发现:恨是一座监狱,你的心则是它唯一的囚犯。
在这座监狱里,你的心戴着沉重的脚镣和手铐,完全失去了自由。
失去自由的心会变得冷漠、冷酷,坚硬无比。
没有什么比仇恨更能让心变得坚硬了。
《琅琊榜》中的梅长苏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有资格去恨的人,他有血海深仇,原本可以变得坚硬无比,就像他说的那样——心会变得越来越硬。
他的内心独白可以是这样的——
你杀了我的亲人,灭了我的军队,毁了我的姻缘,让我半死不活,背负巨大冤屈,知道吗?这是冤案啊,冤案有多大的怨气你知道吗?它可以让牢固的长城倒下来,可以让炎热的六月天下起大雪来。
今天我含冤回来了,默默地,无声又无息,你问我回来干什么?
傻子都知道是回来报仇的。
有仇不报非君子。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实际上,由伤害产生怨恨,原本就是人类最本能、最正常的反应之一——
没有员工挨了老板无缘无故的骂之后,还会高兴;
没有谁的脸上被别人吐了一口痰,会无动于衷,猛追两公里也要扇对方几个耳光,把这口恶气出出来;
没有谁家在祖坟被刨了之后,不愤怒地拿着扁担、锄头和铁锹去找对方评理,甚至大打出手。
所以,那些被父母抛弃的人恨父母,那些被社会抛弃的人怨社会,那些被男人抛弃的女人恨男人,都是顺理成章的发展逻辑。
可是,如果人类都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发展下去,是不是太悲哀,太冷漠,太残酷了呢?
如果都是按照这种逻辑发展下去,加文·贝克尔就应该是一名罪犯,而不应该是美国总统的安全顾问。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发展下去,梅长苏就应该无情无义,铁石心肠,而不应该让那么多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发展下去,克林顿也不应该成为美国总统,而应该是一个Loser。
克林顿小时候名叫威廉,继父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他们母子俩经常被虐待。有一天,当继父又一次对母亲拳脚相加时,小威廉挺身而出,挡在了母亲的前面。他的行为惹怒了继父,继父竟然举枪朝他开了一枪,虽然因为醉得晕头转向而射了个空,可墙壁上留下的弹孔却让他时时心惊肉跳。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小威廉的一生肯定就完了,谁知在14岁时,威廉居然改随继父的姓,后来不仅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还当上了美国总统。
该如何来解释这些现象呢?
为什么在心本该变硬的时候,这些人的心并没有变硬呢?
是什么使他们在仇恨之中不仅没有变得无情无义,冷漠冷酷,反而更具温情呢?
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超越了本能而原始的反应,让人性得以净化和进步了呢?
最坚韧的力量来自最柔软的地方
都说温柔乡是英雄冢,我不这样看。
我认为那些死在温柔乡里的人或许本来就不是英雄,又或许那温柔乡本就是鸦片馆,可以消磨任何人的意志,让他们变得瘦小枯干,面黄肌瘦,最后一命呜呼。
真正的温柔不是这样,当你走进“温柔”的时候,恰恰是你变得“强大”的时候。
在美国美丽的夏威夷,有一个迷人的小岛,名叫考艾岛。
虽然岛上的风景美如天堂,但这里的孩子却如同生活在地狱中一般。他们的父母都是甘蔗种植园的贫苦劳工,父亲酗酒、母亲精神不正常是普遍现象,而他们的孩子几乎都在漠不关心和虐待中长大。谁都不相信,这些孩子还能拥有充盈美好的人生。
1955年,一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作小组来到了考艾岛。他们跟踪观察当年出生的所有孩子,持续40年之久。其中有201个孩子的境况最为糟糕,他们出生在这座原本就让人无望的小岛上,家庭的种种问题更是令他们的成长雪上加霜。
观察这201个孩子的成长非常艰难,其艰难之处并不是由于工作繁重、时间跨度长,而是因为观察者的心中始终笼罩着忧虑,他们为孩子们的未来担心,为他们的命运忧愁。
结果没有悬念,40年后,大多数人继续过着童年时那样困窘的生活,一切关于他们命运的消极预测都应验了:他们通常10岁就成为问题少年,没满18岁就违法犯罪,有的还得了精神疾病。
不过,令这个调查小组大吃一惊的是,在这201个孩子中,居然有72个孩子成功摆脱了困境,虽然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们,可他们还是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过上了体体面面的生活。他们从小学习好、行为端正,长大后人际关系良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40岁时,这些人都有正当工作,没人吃政府救济,也没有人有过任何犯罪记录。他们曾经是考艾岛上饱受虐待的孩子,现在则长成了自信、善良、有能力的成年人,不仅事业有成,还有稳定的朋友和伴侣关系。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一个人倘若出身太糟,那他是无法逃离其灾难性命运的,而这个调查结果撼动了这一论调,用事实告诉人们:无论出身多么糟糕,有些人都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但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有人能够从逆境中走出来,有些人则不行呢?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这个小组进一步分析得出的结论更令人惊讶——那些考艾岛上不幸者中的幸运儿,他们与其他孩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些孩子都至少有一个亲密的人陪伴在身边,给予他们最温暖的爱和关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为他们指引人生的方向。
这个结论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令人深信不疑:是爱和关怀,是那种最柔软的温情和最亲密的关系,改变了这些孩子的命运。
不仅是考艾岛上的这些孩子,任何从不幸遭遇中走出来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有了爱和关怀。
比尔·克林顿也是如此。
母亲再婚前,克林顿一直与外祖父母一同生活,慈祥的外祖父母对克林顿悉心关怀、无微不至。还有克林顿的母亲,虽然有些软弱,但仍然尽自己所能,保护克林顿免于继父的暴虐。
一位教育家说:“一个遭遇不幸的人,只要身边拥有这样爱他的人,哪怕只有几个,生活中消极因素的危害就能得到补偿。这会改变孩子的命运。”
当然,这个爱他的人不一定是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可以是其他亲戚、老师或者邻居。重要的是,这个人要尊重孩子,要给予孩子庇护、鼓励和帮助,无论孩子做什么、无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都要全然地爱他。
这就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同样,加文·贝克尔之所以没有变成罪犯,也是因为后来得到了爱和关心。他说,尽管他遭受了那么多不幸,尽管他与那些囚犯们的经历那么相似,尽管他的内心有无数个流血的伤口,但有一样东西是那些囚犯们始终没有得到的,这就是爱和关心——给予他爱和关心的不是吸毒的母亲,不是继父,而是小学时的一位老师。
这位老师像海伦·凯勒的老师莎莉文一样,关心他、呵护他、引导他,让他懂得了爱与尊重——爱自己,也爱别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正是这种爱和关心,让加文·贝克尔的心没有变得僵硬,而是变得柔软,并孕育出了强大的恢复力。他说:“如果没有那位老师,我恐怕也会走上一条危险的道路,与监狱里的那些罪犯没有什么两样。”
加文·贝克尔的话深刻印证了著名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的观点:“要消灭暴力必须从每一个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只有从小体验过爱与尊重的生命,才懂得如何去尊重其他生命。”
感谢苍天,爱如此温柔,却诞生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把暴力转化为恢复力,把摧毁的力量转化为创造的力量,把邪恶的力量升华为善良的力量。
难道不是吗?
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有一个名叫冉·阿让的人,是一名劳改犯,刑满释放后,没人收留他,也找不到住处,别人让他去找一位主教。主教大人没有给他白眼,而是热情招待了他,还用上了一套名贵的银制餐具,可是谁知这家伙第二天不辞而别,还偷走了主教的银制餐具。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冉·阿让被抓了回来。
当士兵问主教大人是不是丢失了银制餐具时,主教却说是自己送给他的,而且还把与之配套的烛台一并送给了他。主教的行为不仅避免了冉·阿让再去服终身苦役,也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被宽容、被关怀、被庇护的温暖,从此以后,他的命运便开始了反转。
最后,冉·阿让成了一名富翁,一个杰出的慈善家,一个穷人的庇护者,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几乎是一个圣人。
用仇恨得到的,终将被仇恨夺回去
扎克伯格有多少钱与我无关,但他放弃那些钱的举动,却令我感动了好几天。
同样,对那些有资格去恨的人,我表示理解,但那些有资格去恨最后却放弃恨的人,却常常令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巴黎恐怖袭击中,一位法国男子失去了美丽的妻子,悲伤欲绝的他三天后在facebook上说了一段话,题为“你们别想得到我的仇恨”——
我不会恨你们。
周五的晚间你们夺去了一条生命,她卓尔不群,是我一生的挚爱、是我儿子的母亲,但我不会恨你们。
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也不愿去了解,你们的灵魂已死。
如果说,你们为了神明而进行的盲目杀戮会让我们看到神明的圣容,那么我妻子身上的每一颗子弹都将是神明心上的一道伤痕。
所以,我不会将仇恨赠予你们。仇恨正是你们的追求,正是这样的愚昧造就了今时今日的你们,可是用愤怒来回击仇恨,事实上是向同样的愚昧屈服。
你们想令我恐惧,你们想让我以不信任的眼神打量我的同胞,你们想让我为了安全牺牲自由?我不会让你们得逞的。别做梦了。
在几天几夜的等待之后,今天早晨,我终于见到了她。她美丽得就像她周五晚间出门的那一刻一样;美丽得就像12年前,我无可救药地爱上她的那一刻一样。
诚然,这噩耗使我肝肠寸断,我把小小的胜利让给你们,但这胜利注定是短暂的。爱妻将永远与我们同在,终有一日我们自由的灵魂必将在天堂重逢,而天堂的大门永远不会向你们敞开。
我和我的儿子两人相依为命,但我们的力量强于百万之师。我没有一点多余的时间分给你们,我得去照顾我那刚从午睡中醒来的小梅尔维尔了。
他只有17个月大,一会儿,他将像往常一样吃些点心,然后我们还会像往常一样玩耍,他将会用他自由而快乐的一生使你们蒙羞。因为,同样,他也不会恨你们。
这段文字,我读了无数遍,每次读完,都会被深深地震撼,并感动得泪流满面。
多么坚韧的一颗心啊,在悲伤到无以复加的时刻,在最应该仇恨的时刻,却没有仇恨。
从这些文字里,我读出的不仅是悲伤,更有令人动容的爱——他爱他美丽的妻子,他爱他年幼的儿子,他爱他自由的灵魂和快乐的生命。他知道如果他把仇恨埋在心中,灵魂就会死去,那正是恐怖分子想要得到的结果。
他与那些恐怖分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心中充满了爱,而恐怖分子的心中只有恨。
爱令人高贵,有爱的人不仅能接受巨大的伤痛,还能在痛苦中淬炼灵魂。虽然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与儿子相依为命,但他们心中爱的力量却强于百万之师,任何力量都无法将他们摧毁。
我相信,是爱,也只有爱,才能让这位法国男子在痛苦之中表现得如此坚韧,如此高贵,让全世界为之感动。
爱是天堂,恨是地狱。
爱让心温暖,在温暖中坚韧;恨让心冷漠,在冷漠中变硬。
爱让心开放,在开放中接纳、释放、宽容,从而具有了韧性;恨让心封闭,在封闭中固执、傲慢、僵化,从而心如顽石。
爱在痛苦中能够让灵魂散发出阵阵清香,并赋予人强大的恢复力;恨在痛苦中虽然也能给人力量,却让人失去了灵魂,泯灭了良心,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看那些恐怖分子,就是被恨牢牢控制了的人。
千万不要认为爱就是软弱无力,那些心中有爱的人,他们的力量足可以撼动天地。
昂山素季就是这样一个人。
昂山素季优雅而美丽,尽管她所从事的事业是反抗,但是她的心中却没有恨。她知道以硬碰硬和以暴对暴获得的东西不可能长久。
用仇恨得到的,最终会被仇恨夺回去。
她反对暴力不是用暴力的手段,而是像甘地、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一样,用仁爱和勇气唤醒对方的良知。
一天,她与同伴们一起默默游行在大街上,一队士兵举枪挡在她们前面,厉声说道,如果再不离开,就要开枪。这不是威胁,他们真的会开枪,无数人曾倒在这样的枪口下。
生死之际,昂山素季要求她的支持者们站在一边,自己独自一人毫不畏惧挺上前去,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没有憎恨,没有屈服,表现得从容淡定。
她的善良和勇气不仅让支持她的人感动不已,也让那些拿枪对准她的士兵和军官们敬佩,最后做出让步。
虽然饱受军政府的迫害,但获释后的她仍然说,对政府没有恨意,愿意与政府对话,支持国家和解。
就这样,经过22年坚忍不拔的斗争和努力,缅甸军政府终于宣布接受她推动的政治改革。
2015年11月,她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大获全胜,徐徐拉开缅甸民主政治的大幕。
每次在电视或网络上,看见昂山素季经历苦难,依然美丽而坚韧的形象,我都会联想到沉香。
她是真正灵魂中有香气的人。
爱在柔软中,能给予你最坚韧的力量
想一想,无论你遭遇了什么不幸,无论你正在经受什么样的痛苦,只要有个人完全接纳你、爱你、关心你,这该赋予你多么大的自信,给予你多么大的力量啊。
在最痛苦、最悲惨、最绝望的时刻,为什么爱能改变一个人,并赋予他坚韧的恢复力呢?
在我看来,这是由爱的性质所决定的。
请暂时放下这本书,闭上眼睛,或者抬起头来,凝视远方,回想一下,那些心中充满爱的时刻——
也许是看见自己幼小的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心中荡漾起的无限爱意;
也许是月光下与恋人漫步,那份如痴如醉的柔情;
也许是看见一只受伤的小鸟,心中萌生的无边慈悲……
细细想一想,这时,你的心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是不是你感觉心就像一朵花在向外绽放?
是不是你感觉一股暖流在全身激荡,充盈着你的生命,让曾经干瘪的风帆重新鼓胀?
是不是你感觉曾经封闭的自己一下子敞开了,情感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涌向所爱的对象。陶醉在爱的情感里,你果断放下了自己,想把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对方,无怨无悔,毫不动摇。
爱是伟大的,也是神秘的,很难说清,但是在这些爱的感受中,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爱让心开放,而不是封闭;
爱让心柔软,而不是坚硬;
爱在柔软中,却能让人改变,并赋予你最坚韧的力量。
纪伯伦在《先知》中说:
爱把你们像稻粟一样聚集起来。
他将你们脱粒,使你们赤裸。
他将你们筛选,使你们脱去糠壳。
他碾压你们,直至你们清白。
他揉搓你们,直至你们柔韧。
尔后,他把你们交给圣火,让你们成为上帝盛宴上的圣饼。
在这里,纪伯伦将人比喻为稻粟,而爱则是改变的力量,爱通过“脱粒”“筛选”“碾压”“揉搓”,可以将人变得柔韧,使他有能力去接受圣火的炙烤。
当然,爱还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信任。比如,你爱自己的孩子,除了关心和爱护,还应该信任他,而信任恰恰是孕育恢复力的关键。
简单来说,恢复力是这样孕育的:最初,孩子被父母关心和信任;后来,父母的信任让他开始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掌控生活;最后在自信中变得自强。
在这里,获得父母的关心和信任是孕育恢复力最关键的环节。
自信来自于对自己的掌控,一个人的掌控感形成于婴儿时期。当婴儿哭泣,想要找妈妈时,如果妈妈真的过来拥抱他,给他以抚慰,婴儿就会知道:我可以掌控一些事情。
而如果一个婴儿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他就会认为自己的需求是不合理的,不管自己做什么都不会对外界产生影响。这些婴儿长大后缺乏掌控感,也缺乏自信心。
相信自己可以的人,最后往往真的可以。
那些被父母关心和爱的孩子,他们在童年时得到的信任,慢慢会转化成强大的自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始终相信自己,很少产生无助感,永远心怀希望,不畏艰难,勇于尝试,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将打开属于自己的那扇大门。
所以,没有曾经的被信任,就没有以后的自信,没有什么比信任一个人更能使他变得强大了。
实际上,人生中最坚固的保障并不是奢华的物质,而是信任,它能帮助人建立强大的恢复力,在暴风骤雨中成长。想一想,无论你遭遇了什么不幸,无论你正在经受什么样的痛苦,只要有个人完全接纳你、爱你、关心你,这该赋予你多么大的自信,给予你多么大的力量啊。
爱是关心,是信任,是温柔的春雨。在那些遭受沉重打击和挫折的日子里,在伤痛和绝望的时候,如果没有爱,你的心无疑会变得封闭而坚硬,人生无疑会向下沉沦。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发现,那些最后走向堕落的孩子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关心、爱和信任,整天生活在冷漠、羞辱和恐惧之中,根本不知关心和温暖是什么滋味,心中充满了屈辱和怨恨。在扭曲的生活中,他们的心往往也会被扭曲,长大之后,或者缺乏自信,自暴自弃,或者内心封闭冷漠,性格古怪,难以相处,没有朋友,也很少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帮助。
例如,向加文·贝克尔提问的那名罪犯就从来不知爱和关心为何物,也没有朋友,更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信任。他的名字叫巴度,罪行是杀害好莱坞影星丽贝卡·谢弗。
加文·贝克尔与他有一段引人深思的对话——
加文·贝克尔:“你在这里有什么感受?”
巴度:“我每天待在牢房里,和我小时候没什么两样。”
加文·贝克尔:“你在这里做的事和你童年做的事难道没有一点儿区别吗?”
巴度:“我在这里有社交生活。”
加文·贝克尔:“难道你小时候没有朋友,没有社交吗?”
巴度:“我只记得小时候,自己就像父母养的宠物猫,他们喂我吃喝,其他时间都把我关在房间里,我是在牢里才学会和别人交往的。”
多么值得人深思的一番对话啊!
没有人天生就是罪犯,就邪恶,邪恶源自于冷漠而缺乏爱的生活。
爱虽然柔软,却如缠缠绵绵的春雨,能够驱散冬日的冷漠,让你在遭受打击和挫折之后,在痛苦和绝望的时候枯木逢春,孕育出强大的恢复力。
所以,有了温暖的爱,即使在地狱,你也可以集聚起建造天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