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新生儿护理学手册
- 张玉侠
- 2863字
- 2021-04-01 16:22:50
第三节 呕 吐
呕吐(vomiting)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新生儿胃容量较小,食管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而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及分泌胃酸及蛋白酶的功能较差,使出生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很容易发生呕吐。而呕吐物易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较长时间的呕吐也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甚至还可以导致营养不良。
【病因及临床特点】
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很复杂,临床分为内科性和外科性呕吐两大类型。
1.内科性呕吐
为新生儿呕吐的主要原因,通常占80%~90%,其病因包括:①咽下综合征;②喂养不当;③胃肠道功能失调;④肠道内感染;⑤HIE及支气管炎或肺炎引起剧烈咳嗽、脑膜炎或脑压上升脑部病变等;⑥低血糖症、低血钙症等;⑦未成熟儿功能性肠梗阻(消化道无张力症等);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高氨血症、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糖尿病等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临床以呕吐食物及少量咖啡样物为主,呕吐物不含胆汁或粪便成分,无肠梗阻表现,常伴有消化道以外的症状和体征如青紫、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X线腹部平片无异常征象,常需结合病史来综合判断,可有围产期窒息史、难产史、产前感染、喂养不当或服药史。
2.外科性呕吐
从发生频率多少依次包括:①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②胃扭转、穿孔及胃食管反流等;③食管裂孔疝、食管闭锁和食管-气管瘘;④肠腔狭窄、肠道闭锁;⑤先天性巨结肠;⑥肛门及直肠闭锁或狭窄及肠旋转不良;⑦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腹膜炎;⑧肠套叠、先天性胆总管囊肿、门静脉高压症、阑尾炎、NEC、膈疝、肠畸形等。
临床以呕吐胆汁或粪便成分为主,少部分为乳汁、奶块,当胃黏膜受损时呕吐物带有少量血液。呕吐多为喷射状、呕吐量大,为疾病早期出现的常见症状,有明显肠梗阻表现,可有羊水过多史,反复、严重呕吐常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误吸甚至窒息,X线腹部平片、胃肠道造影检查可发现各种消化道病变的特征。
【诊断检查】
1.腹部平片。
2.胃肠造影检查。
3.24小时胃食管pH动态监测。
4.腹部B超检查。
5.胃镜检查。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首先除外外科性呕吐,以免延误手术时机,再针对病因治疗,如合理喂养、控制感染、降颅压等。
2.对症治疗
内科性疾患引起呕吐宜采取右侧卧位,以防止呕吐物吸入;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主要进行体位治疗,喂奶后保持俯卧并抬高30 o。胃扭转亦要注意体位。病情轻者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呕吐严重者需要禁食,呕吐频繁伴严重腹胀者,可持续胃肠减压。咽下综合征患儿可用温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洗胃。新生儿胃食管反流者,每次给予西沙比利0.2mg/kg,2~3次/天,喂奶前30分钟服用,连续3~7天。新生儿幽门痉挛者,给予1:1 000浓度阿托品溶液,在每次喂奶前10~15分钟服用,剂量从1滴起递加至2~6滴,直达皮肤发红为止,可有效解除幽门痉挛,消除呕吐。
【患儿的护理和管理】 1.病情观察
一般可从呕吐类型、呕吐发生时间和呕吐伴随症状、呕吐的量等几方面进行观察。
(1)呕吐类型 1)溢乳:
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状,胃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贲门松弛,哺乳后即从口角溢出奶汁,不影响生长发育,常于生后6个月左右消失,不属于真正的呕吐。
2)一般呕吐:
常伴恶心,每次呕吐不重,多为胃内容物;多见于喂养不当,胃肠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的伴随症状,常见内科性疾病。
3)反复呕吐:
无规律性,呕吐一般不含胆汁,主要见于胃食管反流。
4)喷射性呕吐:
突然发生,呕吐量较大,随日龄增加呕吐物可为奶样、乳酪样具酸腐味,不含胆汁。主要见于大量空气吞入、胃扭转、幽门梗阻。在颅内压增高性病因时可呕吐大量含胆汁样液。
(2)呕吐发生时间:
生后7天内发病的早期新生儿呕吐应重点考虑食管闭锁、咽下综合征、胃食管反流、胎粪性便秘、胃扭转等;生后7天后发病的中晚期新生儿呕吐应考虑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梗阻、NEC等。
(3)呕吐伴随症状 1)呕吐物颜色:
①清淡或半透明色黏液,可能是食管内容物;②伴有酸味、有奶汁或凝块,多来自胃内;③乳凝块多、伴酸腐味,有持久的规律性,多为幽门及十二指肠Vater壶腹部梗阻;④呕吐物为绿色,可能为较高位肠梗阻,首先要除外先天畸形,如呈均匀绿色,应考虑是否有肠旋转不良,也可能是败血症所致;⑤呕吐物为粪性有臭味,多为低位肠梗阻,结合腹部情况考虑是否为麻痹性肠梗阻或是胎粪性腹膜炎;⑥呕吐物带血首先考虑消化道黏膜出血,如出血量多、色鲜红,多为新鲜活动出血,呈紫褐色、咖啡色为陈旧性出血。
2)呕吐与腹型:
①上腹膨隆下腹塌陷,表示梗阻位置较高,如看到胃蠕动波可能为幽门性梗阻,伴有肠型、蠕动波为空肠梗阻;②腹部异常膨隆呈球形,皮肤紧张发亮、静脉曲张,则为低位性梗阻。肠鸣音亢进或减弱、气过水音、梗阻多在回肠末端、结肠部位。肠鸣音消失,则是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
3)呕吐与排便:
①呕吐同时伴有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等排出,为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炎等引起,在临床最为常见;②伴血便,内科首先要考虑肠道感染、出血性疾病、应激性溃疡、过敏性肠炎等;外科则主要检查有无NEC、肛门直肠炎症、肛裂、肠道畸形;③伴排便逐渐减少到停止,膨隆不减轻,则可能为完全性肠梗阻,伴排便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肛诊时有气体溢出,则为麻痹性肠梗阻。
4)呕吐的量:
要注意观察呕吐的量,谨防脱水。一般对于出现脱水的新生儿予以静脉补液。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结合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决定溶液的成分、容量和滴注时间。
2.禁食的护理
禁食可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是减少呕吐的基础,根据病因、呕吐次数、腹胀程度决定禁食时间,在禁食期间定期监测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指标,给予静脉补液或静脉营养。若呕吐频繁,严重腹胀,应持续胃肠减压,并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对于使用胃肠减压治疗的患儿,要注意插管长度是否适宜,胃管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管通畅,对于使用负压吸引器持续吸引,负压应该为30~40mmHg(1mmHg= 0.133kPa)。
3.洗胃的护理
洗胃是治疗新生儿呕吐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中和分泌亢进的胃酸,还可起到清洗胃壁,预防感染的作用。生理盐水(温度37~39℃)洗胃,每次5ml左右,反复抽吸3~5次,注意洗胃液的等量回抽(防止胃内潴留过多洗胃液而发生水中毒或胃穿孔)及注入速度要适宜(防止胃黏膜受到损伤),直至洗出液澄清为止。洗胃后患儿于右侧卧位2小时,以利胃内容物排出,一般洗胃1~2次即可治愈。有文献报道,对窒息儿或有羊水混浊者生后常规给予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可预防呕吐的发生。
4.体位的护理
恰当的体位是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重要环节。内科性呕吐(胃食管反流)患儿可采取前倾卧位,头抬高30°。外科性呕吐一般采取头高脚低斜坡(15°~20°)右侧卧位放置新生儿。
5.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
由于母乳喂养儿胃排空功能成熟较配方乳喂养儿早,即使少量的母乳,虽然不能满足营养需要,但仍能使胃肠道更快成熟,促进胃肠激素分泌。因此建议尽量采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奶液应新鲜配制,温度适宜,浓度正确,奶嘴孔隙大小合适,喂奶时奶液充满奶头。指导产妇正确喂奶,避免新生儿哭闹时喂奶。喂奶后将小儿竖抱,轻拍背,将咽下的空气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