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生儿病房各导管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一、动静脉导管
新生儿经静脉留置的静脉导管有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UVC)。动脉导管有外周动脉置管、脐动脉置管(umbilical artery catheter,UVC)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动静脉置管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儿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一)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由于新生儿自身特点及操作者的原因等,容易引起局部皮肤感染、导管堵塞、液体外渗等一系列并发症。其中,皮肤感染的发生原因与穿刺部位、无菌技术、留置时间、药物性质和量、穿刺技术以及新生儿自身特点等因素有关。

1.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因关节部位活动频繁,留置针在血管内易造成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增高。下肢静脉瓣膜较多,血流缓慢,易导致局部皮肤感染发生。所以一般选择上肢静脉、走向直且弹性较好的血管,尽量避免使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受伤、感染及下肢静脉穿刺。必要时在下肢进行留置针输液,应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2.规范操作流程

(1)规范化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面积要超过敷贴覆盖面积,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逆行侵入血管。
(2)穿刺前消毒: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常规消毒2遍,待干后进行穿刺置针;穿刺后消毒:置针成功后,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针柄1次。注意避开针眼处,面积同上,自然风干后采用3M无菌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敷贴自然下垂,将穿刺点置于敷贴的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敷贴,从框架结构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边揭边轻压此处的敷贴,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减少敷贴与皮肤间的缝隙。
(3)首次穿刺失败后的留置针勿再使用,穿刺后套管脱出的部分勿再送入血管。

3.操作后严格做好管道护理

每班加强巡视,做好留置针部位的固定;针眼处有血液流出应及时更换3M无菌敷贴,若更换后仍有渗血,应拔出留置针重新更换穿刺部位。无异常情况,3M无菌敷贴可不用更换;做好床头交接班,发现穿刺部位有发红、渗漏、分泌物(呕吐物、尿液、大便)污染也应及时拨出重新穿刺。

4.输液观察

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直血管,减慢输液速度,减少高渗液体的连续输注,加强观察。掌握好留置时间,建议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96小时。

(二)外周动脉留置导管的感染预防及管理 1.置管前的评估

置管前需评估患儿循环情况,如果患儿体温不升、循环情况差,则需给患儿足够的保暖,待体温回升、循环情况改善后再予留置;若患儿休克、酸中毒、循环情况差,需给予扩容、纠酸、多巴胺改善循环后再进行动脉留置,否则,易导致动脉周围的微循环不畅,局部缺血坏死,而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的难度较大。研究发现,对于唐氏综合征患儿动脉置管尤为困难,可能与其血管发育不正常有关。故对于这样的患儿应该由穿刺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因为反复穿刺会导致患儿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加。

2.留置部位的选择

留置部位选择动脉置管最常见的部位是桡动脉。因为手掌部位的侧支循环比较丰富,而且桡动脉的位置比较表浅。研究表明,桡动脉置管发生并发症(堵塞、缺血坏死、肢端发绀等)的危险性比较小。桡动脉或胫后动脉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部位。肱动脉和腋动脉都缺乏侧支,故通常不采用。危重患儿因循环差导致穿刺困难,可以先穿刺肱动脉或腋动脉作为紧急抢救措施,患儿病情平稳后应尽快拔除。足背动脉穿刺较困难,但也可以选择。

3.穿刺时动作轻柔

由于新生儿皮下组织较薄,血管细,在穿刺时动作要轻、慢,避免损伤动脉致皮下出血。进针角度要适宜,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穿刺次数。

4.抽取血气分析标本

有创监护中在置管处采集血标本进行血气分析等检测时,准备好无菌纱布,用洗必泰浸湿,消毒三通,调节三通开关使测压通路关闭,先用干燥注射器抽血1~2ml,再用肝素化的注射器缓慢抽取血标本,若太快会导致血管塌陷,局部缺血,同时注意避免空气进入注射器影响血气分析结果。每次采集完血标本后将开始抽出的1~2ml血液缓慢地回注到患儿体内,防止医源性失血,再用少量生理盐水冲管,以防堵管。如导管内有回血时,应彻底冲净,直至导管内无残留血迹,再打开测压通路,将有创监护仪调试归零,定标后可继续测压。血液是很好的培养基,如果导管内有血液未冲干净会增加患儿感染的机会。

5.动脉置管穿刺后护理

动脉置管成功后,用肝素稀释液(1ml=1U)0.5~1ml/h 24小时维持,原则是每天进入患儿体内的肝素总量不超过20U/kg。所用装置均为一次性使用物品。三通接头和换能器接头用无菌治疗巾包好,肝素稀释液每天更换,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置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无菌透明敷贴。若发现穿刺处有渗血、渗液、发红、脱管等异常时应及时拔除导管。每天更换三通,如发现三通内有血液未冲洗干净,应立即更换三通。患儿病情平稳后,尽早拔除导管。如果留置时间超过3天以上需行导管末端培养。建议外周动脉留置时间为不超过7天。

6.加强观察,妥善固定

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酒精棉片消毒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待干后再用3M无菌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平整粘贴,勿使空气滞留于皮肤与敷贴之间。
动脉置管留置期间加强患儿穿刺侧肢体的颜色、肤温,对动脉留置患儿可给予穿刺肢体的湿热敷,一旦发现患儿穿刺侧肢体颜色有发白、发紫、肤温低的现象应立即拔除动脉置管。

(三)PICC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PICC因其能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及具有较长的留置时间等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患儿因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是长期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也是PICC穿刺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美国平均CRBSI感染率为5.3/1 000导管留置日,感染患儿中平均死亡率为12%~25%。因此,应建立由专人组成的PICC小组并对导管进行严格管理。PICC专职护士小组集中管理可以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具体管理措施包括:
1.注意保持医护人员手部卫生 护理人员在执行PICC置管、更换敷贴、更换输液管、给药及检查穿刺点、评估PICC导管时均需严格进行清洁手部皮肤,必须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2.在执行PICC穿刺时应用最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微生物侵入。包括执行穿刺的人员应戴帽子、口罩,帽子要遮盖全部头发,口罩应遮盖住口鼻,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穿刺时,建立最大化的无菌区域。
3.应用有效消毒剂 有研究显示氯己定葡萄糖酯比其他消毒剂的效果好,其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效,其消毒速度快,效果稳定,但新生儿慎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推荐碘酊、碘伏、75%酒精可作为氯己定葡萄糖酯替代品使用。消毒时应采用自穿刺点向外环形消毒的方法,消毒剂自然待干后再进行穿刺。
4.严格掌握置管指征,由PICC小组成员置管,置管时应建立最大化无菌区域,规范洗手,严格消毒需要置管的整个肢体。置管时首选双上肢肘部贵要静脉,其次为头静脉、腋静脉等,置管后第二天更换敷贴。
5.更换输液管时应建立最大化无菌区域,规范洗手,严格消毒,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从PICC导管中采血。
6.每天对PICC置管部位及敷料进行检查,评估PICC置管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渗血、渗液等表现,评估敷料有无卷边、污染,如有异常及时予以更换敷料。敷料尽量选用3M特粘敷贴,如敷贴无异常时不需要常规更换敷贴。
7.每天评估患儿是否需要继续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应尽可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每天评估是否有保留导管的需要。肠内营养达到120ml/(kg·d)时及时拔管,一旦有临床感染症状或实验室的感染依据,即使明确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流感染,也应尽早拔管,避免细菌定植于导管上,影响治疗效果。
8.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教育 护理人员教育对于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有研究显示开办有关穿刺技术及感染控制的培训课程可以使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下降28%。教育应动态、持续,不断将最新的操作指南及预防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新理念、新产品介绍给临床护士。
9.充分发挥质量控制组的作用 质控组应由临床护理专家组成,严抓PICC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强化环节质量控制,通过持续质量改进预防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以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四)CVC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工作的重点还是应当集中在无菌操作,加强手卫生包括置管前后、用药前后、评估前后,更换输液装置前后等,置管后护理及对于专业团队的思想和技术教育上,尤其是团队建设,成立一个专业监管小组指导诊断、监测、规范操作并开展系列教育和现场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感染。具体管理措施包括:

1.建立CVC操作制度

CVC操作直接关系到导管放置时间的长短和感染率发生的高低,对于CVC操作资格经过认证的医务人员才能进行此操作。完善CVC操作流程,包括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物品准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科学选择置管部位、导管型号。

2.细化环节管理,改进消毒隔离措施

导管连接部位受污染是导致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重要原因。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液、注药、测压等操作都可能引起污染。在导管内或附近形成的血栓特别容易受污染。一旦形成带菌血栓,中心静脉导管便形成菌源,不断向血液中释放细菌,产生持续的菌血症和脓毒血症。因此,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液、注药、测压等操作有关的护理用物、护理方法进行细化管理,具体方法同PICC导管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五)脐动脉、脐静脉导管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脐静脉置管技术较旧的静脉输液技术有很大的优势,其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可留置较长时间、避免反复穿刺、减轻疼痛刺激,保证危重患儿的抢救,从而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及改善预后。极低出生体重儿、危重及休克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脐动脉置入导管以便反复多次抽取血样、快速同步换血、频繁监测动脉血气等。由于脐动静脉插管都是侵入性操作,导管与外界相通,且极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低下,存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此,需要加强护理。具体措施包括:
1.保持脐部干洁,脐部暴露不需覆盖,桥式固定,每班用75%酒精棉签消毒脐根部,注意观察脐部,及早发现脐部有无感染征象如脐红肿、渗液等,以便及时处理。
2.每24小时更换一次输液系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双腔正压接头每周一、四更换,更换时应建立最大化无菌区域,规范洗手,严格消毒。连接脐动脉导管的肝素帽、三通接头每24小时更换一次,如有血凝块应及时更换。
3.脐静脉插管最低输液速度为1ml/h(每个管道),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必要时可降至0.5ml/h。如输液速度<2ml/h应加入肝素1U/ml持续输入,如有堵塞禁用针筒推注,只能回抽。
4.脐静脉输液时应专人护理,静注时应注意不能留有空气或凝血块,输液时防止空气进入,每次治疗后注意输液系统各接头处接紧,防止发生空气栓塞及血栓栓塞。
5.如发现导管松脱征象应及时严格消毒,重新缝扎固定。
6.建议不要在脐静脉插管中取血、抽回血及输血、封管,以免增加栓塞堵管和感染机会,可以通过脐动脉导管抽血。
7.导管留置过程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反应等情况;每4h测量体温,每周查血常规、血沉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排除其他系统感染后,及时拔管,拔管后常规进行导管培养。
8.尽早拔管,建议脐动脉导管留置时间为7~10天,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7~14天,尽可能减少留置时间,静脉置管一般3~4天即可换成PICC,在拔管时应逐渐拔出,当拔至插管只剩3cm时,若无血液流出,亦不见血液流动时,则等待3分钟,待血管痉挛收缩后拔出导管,全过程约需5~10分钟。
9.通过脐静脉导管给药、评估、更换输液装置前后均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按要求执行手卫生。
二、气管插管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因非肺部感染性疾病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48小时,或因感染行机械通气≥48小时肺部出现新的感染(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证实),属院内感染性肺炎。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反复气管插管、气管内吸引、胃内容物反流至上呼吸道等。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呼吸机 呼吸机管道尽可能全部采用一次性无菌管道、一次性无菌湿化罐,按需更换,并记录更换时间。更换下来的呼吸机管道以及湿化罐全部丢弃,不重复使用。
2.对呼吸道有阳性菌的患儿使用过的呼吸机须在通风场所放置1周后才能再次使用,对于该呼吸机的呼吸机盒及患儿单元需要高压灭菌处理。对发现气道内或气管插管末端培养有泛耐药致病菌的患儿立即进行单间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对气管插管患儿全部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按需吸痰,根据气管插管深度预测吸痰深度,吸痰管不可插入过深,以免损伤气道黏膜。吸痰前,先将呼吸机上设置的吸入氧浓度调高10%~20%;先给予患儿翻身再吸痰,但避免给早产儿拍背。采用Fisher & packel MR850型湿化器进行气道湿化,并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保证呼吸机回路的位置低于气管插管水平,防止冷凝水倒流发生误吸。气管插管时每一次插入都需要更换新的管道,插管前需要严格洗手,所有插管物品都应保持无菌,防止触碰到床单等物品。
4.体位护理 对所有气管插管患儿床头均抬高30°,患儿的床板呈30°倾斜,卧位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尽可能给予侧卧位。
5.口腔护理 对所有气管插管患儿每4小时进行1次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护理可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内颊部、上颚、牙龈、舌上下等,对气管插管患儿可采用1%碳酸氢钠漱口水进行擦拭,每4小时1次,有条件的患儿可以采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每次留置胃管、气管插管前均应进行口腔护理。
三、留置导尿管
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从尿道口到肾的泌尿道任何部位发生的细菌感染的总称。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尿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在我国,90%医院内尿路感染有尿路器械史,其中75%~80%由导尿引起。
1.严格掌握导尿适应证,限制不必要的导尿,只有绝对需要时才能导尿,不能为了护理的方便而留置导尿。对已留置导尿的患儿,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
2.为新生儿留置导尿前,必须严格洗手,严格执行消毒、无菌技术操作流程,插入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对于超低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尿道口较小,不可强行插入,避免损伤尿道口,可选用5号胃管代替尿管。
3.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留置尿管后每天用0.5%碘伏棉球消毒外阴及尿道口周围2次,每次大便后及时消毒会阴及擦洗尿道口,保持尿管清洁。
4.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尽量避免尿管与集尿袋处断开,集尿袋定期更换,留取标本时应密闭状态下取尿。
5.保持引流尿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及尿袋弯曲受压,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应低于患儿的体位。注意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放置尿液逆行致细菌感染。
6.保持皮肤、会阴及患儿床单位的清洁,以减少细菌繁殖;保持新生儿病房环境清洁卫生,以减少空气污染;随时观察尿液的色、质、量,每周行尿常规一次。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