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只管制订不管完成?学习计划到底害了谁

谈到合理规划,我相信读者的脑海中,首先跳出的是各种经验之谈都会提到的四个字——学习计划。

提到这四个字,我就不免想到高中时的一个插曲。

我们高中没有强制周末补课,为了让学生把握好双休日的时间,在家也能自觉学习,班主任想出了一个“妙招”,那便是强制大家制订周末学习计划,并在每周一将学习计划另附一张实施情况,要求家长签字后上交。

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没几周,这场改革就逐渐变成了一场闹剧。

每周一早上,教室里就会涌现一批补写学习计划的同学——先是从本子上撕下来两张纸,一张现编一个上个周末的“学习计划”,再在另一张上大致编出一个实施情况,并龙飞凤舞地伪造家长签名——这一套程序下来,最多也就需要五分钟。

教室里时常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补写学习计划时,不少人缺乏灵感,便向同学借来几份计划,从“前座”那里抄几项,又向“后座”那里“借”来几条“日程安排”,最后再照葫芦画瓢为自己写上一段深刻的自评。结果在全班几十份计划中,往往有十几份都措辞一致地写着相似的时间安排——仿佛大家心有灵犀,在周末也共享着大同小异的作息时间。

老师拿着学生自导自演的计划表和实施表,对我们连声赞叹。每当这时,教室里都弥漫着一种尴尬且心照不宣的安静。学生们交换眼神,默契地不点破这场形式主义滑稽表演的真相。

但是,这样的学习计划,除了浪费每周一早上那五分钟外,又有什么用呢?

只管制订,不管完成的学习计划,到底骗了谁?又害了谁?

一直以来,凡是谈如何学习,“学习计划”这个词都免不了被捧上神坛。在大众的观念中,凡是“好学生”,都一定有着一份堪比机器人的作息表,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精确到每分钟,都做好了最极致的分配。

网上流传甚广的清华“学霸”“每天睡五小时”的作息表,被无数人疯狂转发,成了脍炙人口的传说。人们看到网上流传的名校“学霸”密密麻麻的作息表,产生的反应往往是肤浅的——我不如“学霸”厉害,是因为我没有这样完美的学习计划;如果我有了这样完美的学习计划,我也能像“学霸”一样厉害。

暂且不论许多人混淆了日程计划和学习计划之间的区别,最主要的是,他们粗暴地把学习计划表(作息表)和有计划地学习视为等同。

实际上,学习计划表和有计划地学习,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一种形式,后者是实质。

在许多人心中,“学习计划”是一份以时间为单位,将学习任务放入各个时间段内的精细作息表格。时间单位划分得越小、任务塞得越满,“学习计划”便越好。

若是以这种观念来定义“学习计划”,那么,我想先向各位读者坦白,我是一个从未按照“学习计划”学习的人。

原因似乎很羞耻,是因为每次当我尝试列一个时间计划表来约束我的学习时,总会以失败告终。我不习惯这种非常精确,以时间段规划的方式,故而干脆放弃了制订计划——管他的“早上八点十五起床听英语”,我先睡到精神饱满再说!

当然,我并没有否定这一类型的计划表,就像豆腐脑有“甜党”和“咸党”之分一样,对学习的计划也应因人而异。若是对主流的“学习计划”趋之若鹜,只管制订,而由于不适合自己、缺乏意志力等原因不能完成,那么这份“学习计划”反而会大大降低你的学习效能。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一位意志坚定、极其自律的人。当大部分人在冬天的早上,怯于寒冷的天气而赖床时,她总能在闹钟响起的第一秒直直坐起,背着前一晚收拾好的书包风雨无阻地前往图书馆。哪怕再累再疲惫,她都会风雨无阻地夜跑三千米。

像这种类型的人,自控力、执行力强,对于按照精确日程规划时间有着天然的适配度,我自然不会批判她去制订一份精确的计划表。因为对她而言,将任务一个个落实到每分每秒,极大地满足了她的安全感,她也有能力高度执行这份计划。

但我也有另一位朋友,和许多人一样,有着一般的自控力和普通的执行力。她早上会等闹钟响过三遍才缓缓起床,“刷”起手机来没个完,自习途中总想溜出去看个电影。她一度也相信了一份精确到分秒的时间表能够帮助自己有规划地学习,于是花费了好多时间,用excel(电子表格)模仿学霸的日程表制订了一份早出晚归、连吃饭都被限定在二十分钟内的学习计划。

然而,她没有一次能够按照日程表执行。而每一天的失败,则给她的内心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迫使她在第二天的计划中塞入更多的任务,计划更严苛的时间安排,而次日则又是一场恶性反复。一次次的“完不成”,导致她越来越低效,愧疚感、负罪感和自我怀疑逐渐积压。

直到她明白,这样的学习计划既不适合自己,也不适合自己目前的学习目标,将excel计划拖入了电脑回收站,才从“害人”的学习计划中解脱出来。

这位朋友,其实就是我自己。

现在想来,当时许多压力和焦虑都是过于烦琐和僵化的学习计划带来的。每天晚上入睡前,我想着今天的计划又有大半没有完成,不由得悔恨万分,发誓明天一定要多看几页书、多做几套题,把今天耽误的补回来。次日又是如此,压力、焦虑、拖延和后悔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了最后,我已经不想再打开那个精致的excel计划,甚至打开电脑,看到它小小的图标,都会陡然生出一阵烦躁。

现在,我采取了更适合自己的“每周任务”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学习,它能够给我更为良性的反馈,带来更高的完成度。

完不成学习计划,弊远大于利。它会打击你的自信心,打乱你的学习节奏,更可怕的是,它会将你裹挟进一种“完不成也是正常”的心态,使得学习者对于好不容易树立起的学习目标产生怀疑。

人不是机械钟表,也很难有着新闻报道中“学神”般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而且众多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个人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传统作息表式计划的迷信,必须破除。

就像前文提到的“双休日学习计划”事件,当一刀切的“学习计划”政策将学习规划完全异化成了一种功用性的形式主义,学生们轻则会因为自己的“不自律”产生羞愧和焦虑的负面情绪,重则会通过不断打破自我承诺,在潜意识里埋下对于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轻视和不信任。

这些情绪和潜意识,足以将一个兴致勃勃地向着目标进发的学习者拖入自暴自弃的深渊。

另外,大多数人对于一份完美计划的迷信,其实是出自“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道德许可效应”指的是——当我们对某事有了一个道德标准后,在做出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反而更倾向于违背这项道德标准。

它通常表现为,在我们向目标迈出一小步时,心里的愉悦感会推动我们去放纵一下自己,以此作为自己迈出这一小步的奖励。比如,在锻炼了一小时后,认为自己已经离健身的目标近了一步,纵容自己多吃几块甜点;看了几页书,便纵容自己玩更长时间的手机;上午取得了一点点进展,下午就变得懒散……

而许多人,在为自己制订了一份“严格自律”的学习计划后,误以为制订计划让自己离学习目标近了一步(实际并没有),在心里产生了虚假的愉悦感后,反而把执行这份学习计划推到了脑后。这样,一个看似符合“道德标准”的“好”的学习计划,却将学习者推向了“坏”的自我安慰中。

由此可见,学习计划可以通往目标,但完不成的学习计划,也可以摧毁目标。

希望大家能够明白,高效能的学习,是有计划地学习,而不是学习怎样做一份“漂亮的计划”。

有计划地学习并不是仅仅指你在某个时间段做某件事情。在高效能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绝非如何把任务看似漂亮地塞进分秒必争的时间段,而是要综合主客观因素,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份真正有效的计划。

换言之,有规划地学习的本质,并不是让你对每一天的每分每秒进行计划,而是要你对自己有计划。

在本章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会分别谈到客观(学习任务时限)与主观(自身人性弱点)这两大因素对合理规划学习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