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略与目标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为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2050年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国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战略

1.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战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改革的思路办好现代职业教育,涉及理念转变、制度创新、体系建设、政策配套等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总体战略,这就是以大开放、大协作、大融合的改革思路,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战略。

要提高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以“大开放”的思路开门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因此一方面,办好职业教育是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另一方面,仅从职业教育内部着眼也是办不好职业教育的。一要面向市场办学,把职业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全局中加以系统规划,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二要在教育系统内部率先打破制约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藩篱,打通“断头路”建起“立交桥”;三要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在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经验和模式促进自身改革发展的同时,也要为国家“走出去”战略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四要向社会力量办学主体开放,逐渐让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要正确认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以“大融合”的思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职业教育,其内涵包括适应需求、面向人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一要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与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融合,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二要把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相融合,把终身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办学的方方面面;三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四要实现职业教育改革与学生全面发展相融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让学生能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

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以“大协作”的思路形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合力。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政府要致力于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二要在政府部门间加强统筹,在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财政、行业主管、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之间,加强政策沟通、协调与衔接,形成共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合力。三要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社会和政府多元协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办学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一切有利于为职业教育集聚更多资源,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办学体制。

在明确上述职业教育发展创新总体战略的前提下,我们进一步提出实施“人人出彩”“校校成功”“体系构建”和“机制创新”四大具体战略。

2.实施“人人出彩”战略,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大批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实施“人人出彩”战略,就是要让人人成才、个个成功,通过筑牢“职教梦”,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实施“人人出彩”战略,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大开放”的思路,面向一切有需要的人,实现职业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具有典型的平民性特点,职业教育的对象,不应仅仅是学龄青少年,而应面向其他所有人,特别是被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包括需要继续接受学习,或即将转岗的在职职工,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等。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一切有需要的人,真正体现有教无类,真正实现面向人人的“大开放”。

实施“人人出彩”战略,要把为了每个人的发展作为制定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把适应“人的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在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上,面向社会、面向人人,让每个人都能从职业教育中获益,让所有人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和提高;在职业教育制度和政策上,更多考虑职业院校学生这一学习群体需求的多样性;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各方面,都应从人人出彩的战略出发,切实担负起促进人的成长的责任;在社会观念和教育理念上,要科学评价技术技能劳动的价值,倡导尊重技术技能劳动的社会观念,提升职业技术技能劳动者的职业尊严,构建一个能够促进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良好教育文化环境,以“大开放”的思路促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3.实施“校校成功”战略,让每所学校都焕发生命力,惠及每一位学生

所谓“校校成功”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它具有深刻的内涵,既包括标准化的要求,又有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要求;既涉及农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条件不利地区的职业院校,又涉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

实施“校校成功”战略,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大融合”的思路,引导职业院校切实深化产教融合,重点关注课程教学,开发建立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教材体系,让每个个体都实现教育增值。因为任何一种教育,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而教学的核心则是课程。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应使人有能力满足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为现实生活做好准备,而且也应使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实施“校校成功”战略,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固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标准性和规范性。为此,必须立足我国实际,探索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在产教深度融合基础上形成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实施“校校成功”战略,必须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本思想。学校的主体应是学生,管理工作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进行,突出人本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独立发展的人、平等的人。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课堂形成涌动创新的磁场。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让学生的想法在校园里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校园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所以,在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还要融合贯穿人文精神,彰显人文的关怀。

实施“校校成功”战略,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新模式与新导向,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为教师发展搭台。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成长;有了师生融合的共同发展,才有职业院校的未来发展。同时,“校校成功”还必须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求职业院校以“大融合”的思路积极引入先进的产业文化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精心谋划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因为它会像无声的语言一样,激励、教育和鼓舞着每一位师生自强不息,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

4.实施“体系构建”战略,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与特色发展

实施“体系构建”战略的目标,是努力建设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终实现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的制度化和人才成长道路的多样化。

实施“体系构建”战略,需要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实现有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设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通过设置阶段性发展目标,逐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涉及不同的学段,各个学段的发展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注重巩固与提高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发展重点则是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对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则是要尽快解决转型发展的问题等。

实施“体系构建”战略,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大协作”的思路,需要处理好与普通教育的纵向衔接、与社会的横向沟通与联系的关系。我国必须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学科性、知识性内容的可行性办法与可操作性方案,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结合的职教模式。在横向上,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推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职业院校治理,加快培育和发展与职业教育紧密相关的社会中介组织、促进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等多元协作的有效途径。此外,还要积极探索与现代职业教育配套的各项制度设计,如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等。

5.实施“机制创新”战略,焕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职业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突破口在机制创新。这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释放职业院校发展活力、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施“机制创新”战略,要建立健全政府推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由直接的行政管理,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政府要以“大融合”的思路加强职教资源统筹,统筹区域和城乡职教、中职和高职、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以及普教与职教协调发展,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设置的状况,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类型的多样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职业教育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要积极探索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方式、方法,加快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

实施“机制创新”战略,要坚持职业教育“大协作”的思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制度创新,包括跨区域校企融合的职教企业集团东中西对口支援、区域内的合作等,推进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要将职业教育摆在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的优先位置。积极探索有效措施,鼓励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同时,鼓励各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建立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的方式方法,协调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发展。在加强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方法,还要注重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

实施“机制创新”战略,要加快完善职业院校教师的资格标准,加快研制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标准,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创新,引领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探索创新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和强化落实的办法,例如,按照“大开放”的思路,加强与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方面的探索。同时,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与长效机制。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经费财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积极探索拓宽经费来源的途径,开放更多更广泛的投资渠道;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探索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监管的真招与实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目标

1.目标研究的前瞻性思考

(1)基于国际上职业教育观念的演变,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设计越来越强调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促进人的终身学习,不仅是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社会转型的重要主题之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服务于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从终身学习出发,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设计应该拓展范围,不局限于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还需要强化各种类型、灵活多样的培训服务,既包括劳动力人口的培训,也包括大中小学生、老年人的教育培训,以及那些面临就业困难、转业转岗的处境不利群体的技能培训等。从终身学习出发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确定,应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传统的经纬分割、学校与社会的封闭界限,转变工作与生活的脱节等落后观念,促使大职业教育理念得以实现。

(2)基于我国人口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结构规模调整面临历史机遇和挑战。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直接影响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变化,以及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老龄人口比重,是确定职业教育与培训目标的重要依据。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加上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水平差异较大,研究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既需要考虑总体规模,更要考虑结构变化态势,促进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把职业教育发展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三农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同时,要将职业教育结构规模调整放在整体提高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的高度,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普通专科与普通本专科招生的比例,更好地发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3)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进入深化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和培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培训大量技能人才,提高紧缺人才可获得程度;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民生问题的解决日益重要且紧迫,与此相适应,公共治理愈来愈重要、人民群众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各种行业如医疗卫生急需大量人才,老龄人口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对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未来五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在内涵发展上深化提升的关键时期。

2.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动趋势

为了更好地把握2020年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目标,课题组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人口变化、分年龄段的人口年龄构成、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直接相关的人口、人力资源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作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研究的基础。因此,本部分的分析均依据课题组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所进行的预测和分析之上的研究,为把握2020年全国和各地区人口、人力资源提供较为翔实的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各年龄段上所呈现的漏报或重复登记的缺陷,在全国尤其是在推算各地区人口、分年龄人口、人力资源相关目标上存在不可把握的客观情况。课题组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基础上,按照人口区域变动特征和总量、结构关系变动特征进行了适当考虑,为全国及各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的确定,为分析预测及推算尽可能提供比较可靠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支持。

(1)人口总量变化:未来总体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未来十年全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总体规模持续稳定增长。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人口总量增速逐步减缓,但目前人口总量仍处于上升期。根据课题组对我国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的研究和预测结果,2020年全国人口总量达到14.23亿人,2027年左右达到峰值14.38亿人,而后平缓回落,2060年减少到12.65亿人。根据未来人口总量变动趋势,按照不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要求,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总体规模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2)人口年龄构成变动:劳动适龄人口比较充裕但比重逐步下降,老龄人口增长迅速且比重大幅上升,少儿人口五年后开始逐步下降。根据分龄人口的预测和构成比较,我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呈不断下降态势。2020年将从2010年的73.61%下降到69.21%,2060年减少到54.25%,但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金砖五国、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也最高。

img

图2-1 2010~2060年我国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预测(单位:万人)

未来十年,按国际可比口径测算,我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仍将保持在9.8亿人以上的规模。该研究结果显示,劳动适龄人口总规模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另一方面,大量劳动适龄人口也对就业问题形成了持续的、巨大的压力。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加上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产业调整任务,从而对大量劳动适龄人口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严峻挑战和需求。

img

图2-2 2010~2060年我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变化趋势预测

与此同时,我国老龄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2020年60岁以上人口达到2.66亿人,所占比例将从2010年的13.24%提高到18.70%,2030年提高27.35%,2060年达到40.23%。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对老龄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任务。而0~14岁少儿人口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未来五年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达到2.46亿人左右,而后开始逐步下降。

表2-1 2010~2060年我国人口年龄及构成预测

img

资料来源: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建立人口仿真模型测算结果。

(3)人口地区分布走势:农村人口继续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保持增长,东部地区人口比例延续上升态势,而中西部地区下降。未来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仍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处于加速发展阶段。预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在2020年前将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将达到62.62%,城镇人口达到8.92亿人,乡村人口减少到5.32亿人,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3.6亿人。

img

图2-3 我国城乡人口和城市化率走势

与人口的城市化进程相适应,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将呈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态势。2020年前我国农村地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比也将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2020年下降到25.87%。但农村15~64岁劳动力人口仍然有3.68亿人,解决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而城镇15~64岁人口2020年将达到6.17亿人,占比提高到43.34%。

表2-2 我国城乡15~64岁劳动力人口预测

img

受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迁移的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构成将延续东部比例提升而中西部比例下降、东部为人口净迁入区而中西部为人口净迁出区且中部高于西部的趋势。基于“五普”与“六普”数据的测算比较,东部地区20~59岁劳动力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9.78%提高到2010年的42.92%,2020年将提高到43.28%,而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则从2000年的27.47%下降到2010年的25.81%,2020年将继续下降到25.63%。中部地区作为人口集聚地区,在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态势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未来10年的人口区域构成变化将呈现较为复杂的态势,依然是国家需要特别关注的区域。

表2-3 人口地区分布变化趋势

img

从人口迁移来看,2000年东部地区的净迁入率为31.63%,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净迁出率分别为-52.03%和-27.93%。2000~2010年,仍然保持这一态势,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净迁入率分别为9.67%、-8.79%、-4.62%。从总体趋势看,未来一个阶段,我国西部和中部省份仍为人口净迁出地区,而东部地区仍将继续成为人口净迁入地区,劳动力人口迁移与总人口迁移保持一致的基本态势。若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控制等相关政策因素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区域迁移的格局,中部地区将是受影响较为明显的地区。

上述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动趋势分析表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正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同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继续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些都使得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减小人口红利衰减负面影响以及开发后人口红利的重要依托。

全面认识我国未来发展人口红利(积极的或消极的),对于规划我国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课题组在权衡人口红利问题的影响估计上,采取积极稳妥的估计,同时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要素(指深化内涵发展),延续广义的人口、人力资源红利,为我国教育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支持。因此,而无论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以及老龄人口培训,规模与结构目标的预测确定都需要把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动趋势作为重要的参照维度。

3.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课题组实证分析表明,在2020年前后,我国15~17岁、18~22岁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均出现减少的情况,低谷分别出现在2018年和2021年,但后十年全国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又将呈现回升态势。因此,从目前至未来五年时间,两个年龄段学龄人口的下降为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学校建设和资源配置压力减轻,成为中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期,调结构、提质量是重要战略主题。这一时期发展水平将为2030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推动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研究显示,到2020年,全国高中教育阶段(15~17岁)学龄人口将达到4527万人,按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的目标预期,在校生总规模将达到4273万人。这一分析基本可以确定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所确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要求,通过招生政策的调整或变化,加强统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未来五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规模的比例每年需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136万左右,招生规模为710万左右,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表2-4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单位:万人,%

img

聚焦国家教育发展重点,关注连片特困和条件不利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发展。连片特困地区在高中阶段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保基本”的严峻任务。2012年我国对于部分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仅有60%左右,特别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中毛入学率低于10%的有22个县(多集中在乌蒙山区和藏区),低于20%的有62个县,低于30%的有115个县。按照补短板、强基础的要求,到2020年,连片特困地区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将超过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2)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规模。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阶段(18~22岁)学龄人口8110万人,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6.23%,在校生达到3479万人。未来五年普通专科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阶段招生规模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20年全国普通专科招生数达到373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接近1200万,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表2-5 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单位:万人,%

img

(3)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提高紧缺人才可获得程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人才的需要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及时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动态信息,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适应性,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建立行业协会、专业机构以及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监测评价机制,建立探索全社会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扩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发挥其具有了解行业人才需求信息、能够指导学校调整专业与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优势与特点,组织其提供全国及各地人才培养适应性、获得便利性以及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水平与变化的数据信息,实现各行业专家、学校和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特别关注反映教育质量、教育结构适应性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高社会对教育的参与程度和水平,为科学评价国家和各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新的途径。

4.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目标

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2020年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为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国民素质提升需求,加大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致力于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升以及择业、就业与创业的竞争力提升,是未来五年我国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重大任务。

(1)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模。2020年全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达到9.85亿人,尽管劳动参与率会下降到70%左右,但从业人员规模仍然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达到6.89亿人。

未来五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需要加大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力度,尤其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大专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从2010年“六普”的情况来看,15~64岁人口达到7.61亿人口,但仅有1.15亿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比例不足12%。同时从全国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来看,总体情况不容乐观。2010年,全国就业人员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高达76.08%,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3.60%,第二产业这一比例也达到71.35%,第三产业的这一比例也将近50%。

按照从业人员分高中及以下和大专及以上两类人群,平均年继续教育参与率50%测算,未来五年期间,平均每年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或短期培训规模将达到3.45亿人次。

(2)城镇从业人员培训。2020年城镇15~64岁劳动力人口达到6.17亿人,按照70%的劳动参与率计算,2020年有4.9亿人从业人员。按照年继续教育参与率50%(两年一轮培训)计算,每年将有近2.5亿人次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规模,加强对党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从产业来看,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大,2010年分别达到1.2亿人、3920万人左右,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不到10%、6%,职业培训的任务非常重。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容乐观,需要加大培训。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中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在人才培训及培养上面临较大需求,从业人员数量上存在缺口,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待提高。2010年我国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人员为834万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近45%。从未来从业人员的供给来看,2010年我国医学类本科专业在校生所占比重为6.98%,专科为8.58%,比例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健康与福利类专业在校生所占比重。2010年,高收入国家中有22个国家的健康与福利类专业在校生所占比重超过10%,而超过15%的国家有13个。因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快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急需的全科医师、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医生等人才的培养培训。

从地区来看,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对各地区的从业人员培训产生重大影响。劳动力人口跨省迁移所带来的教育和培训任务,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考虑省内迁移率因素,江苏、山东等省内迁移高比例省份的城市承担比较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

(3)农村劳动力培训。研究显示,2020年,全国农村15~64岁劳动力人口仍然达到3.68亿人。根据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按照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20%以上(五年一轮培训)测算,每年将有超过7300万人次的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开展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关注连片特困地区,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

(4)农村转移人口培训。2020年,全国农村地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比将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2020年下降到25.87%,每年农村转移人口1300万左右。为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技能水平与就业能力,相应的每年将有1300万人才的农村转移劳动者的转业培训。包括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待业人员、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帮助他们掌握在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的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5)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培训。全国中职毕业生、普通专科毕业生2013年已分别达到558万、319万,到2020年前毕业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每年中职毕业生达到或超过600万,普通专科毕业生超过300万。重点对工作1~3年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按照三年一轮培训周期,每年培训人次900万人次左右。

5.老龄人口教育培训目标

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新挑战,需要从中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高度谋划相应的教育培训政策,将老年人口的教育培训作为大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加上老年人口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对我国老龄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新任务。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2.66亿人。适应人口老龄化,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政策,发展老年教育并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是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任务。

到2020年,老年人通过老年学校(办班点)、远程网络教育等机构参与继续教育的比例达到15%~20%,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次达到4000万~5000万人次。其中老年人接受高等继续教育占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0%,每年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促使城乡老年人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参与学习。

6.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

未来五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将出现学龄人口大量增加,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城乡适龄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促进我国国民素质提升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加强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以及职业生涯指导等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并为学生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变化将带来基础教育适龄人口的迁移及其分布变化。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277.9万人,其中56%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的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校生达到243万人,占全国的19%,其规模几乎超过了整个东部地区其他省市之和。2013年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校生超过103万人,占全国的比例为8%。未来五年,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地区的随迁子女的数量仍将远远大于其他地区。2020年,全国预计达到1767万左右,东部地区为1005万左右,而浙江达到161万人,广东更是达到363万,广东占东部地区比例超过1/3。浙江基于国务院多部委共同推进的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的出台实施,未来东部地区尤其是浙江、广东等省市将有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

7.质量提升、制度建设及其保障目标

(1)人才培养与就业水平。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区域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更为科学合理,实施较为健全的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普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能够指导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到2020年,实现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基本达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优势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提升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职业教育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信息沟通及联系畅通,国家或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较为完备及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本能够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紧缺人才可获得程度得到提升,提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满意度。

(2)制度与平台建设。完善政策和宏观制度建设。在广泛调研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培训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相关标准更加科学规范,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

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不断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实施水平提高,并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试行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深化教学和考试制度改革。健全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习模式实现多样化,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分段式学习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搭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平台,搭建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组织、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工作平台,开设校企合作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加快职教集团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创新建设战略,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得以建立健全,更有效地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作用。

(3)经费投入、资助与扶持。强化公共财政支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大。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地方人民政府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促进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大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开拓并扩大直接资助力度,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趋于完善。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形成。

特别关注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和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制定奖补政策,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