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创对话:从头脑风暴到决策共识
- 林小桢 邹怡
- 1349字
- 2021-04-01 11:39:33
推荐序二
十年前的一个周六早上,一个民营企业的总经理紧急召开了一个闭门会,参与者眉头紧锁,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然。总经理身旁坐着一位大家素未谋面的女士,她的任务是通过这次特别的会议支持参与者就“资源循环利用整体方案”这一新业务的落地路径达成共识。这位女士便是本书的作者林小桢。她经常面对类似的场景,支持企业突破难题不仅持续地给她带来成就感,更是助她成长和完成使命的道场。
2015年的一天,她对我说:“我要出一本书,将我在企业的实践所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更多的管理者。”听到她的这句话,我由衷地佩服。因为,要将实践经验萃取为一本书,需要更多的勇气、匠心,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我相信她可以做到,因为一路走来,她身上的确体现了这三个特质。
“有勇气的锲而不舍”可能是她的核心特质。锲而不舍是指她连续十多年专注于提升企业组织效率的方法论和服务甲方的项目实践。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她的个人角色多次转换,她肩上的职责不断升华,她的服务足迹遍布全国。难能可贵的是,十多年过去,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从未改变。这种既要学习理论又要长期挑战复杂项目的坚持是弥足珍贵的。在坚持这一事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她还有持续打破稳定边界的勇气。她迁居江浙,二次、三次创业,个中曲折,寥寥数语不足表陈。但她的每一次关键选择都无关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每一次关键选择的前面都存在未知的巨大风险,而她总能充满勇气前行。
此外,“有梦想的匠心精神”可能是她持续成长的动力来源。匠心是一种对事物精雕细琢、持续完善的态度。她长期钻研企业组织效率这个课题,不断升级自己的技术体系。早期,我常从她口中听到的词是“头脑风暴”和“世界咖啡”,后来是“行动学习”和“促动智慧”,接着是“共创引导”和“共创对话系统”。作为一个理工科技术人员,我不能准确阐述它们之间的差别,也不认为“共创对话”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我深知每次融会贯通新技术,都需要系统化的阅读和多样化的实践支撑,需要匠心底蕴。学习技能和交付项目如此,书稿写作亦如此。本书从构思到成书历时五年,经历过三次大改,以及多次的插画更迭和文字润色,终得面世。它是林小桢老师过去十多年的实践结晶,是她协助过的许多企业成功项目的注脚。
如何创造有态度的畅所欲言的对话环境,可能是我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
多年前,我从一名技术专家转变为带领团队的管理者。在从事管理的这许多年里,我经历了很多管理者都会经历的难题,从实现专业目标到带领团队布局未来,从以身作则当标杆,到最大化撬动团队的集体创造力和能动性。然而,撬动团队集体创造力并不简单,以常见的日常工作会议为例,少数发言者、一小半附和者,以及另一小半游离者似乎是最常见的参与者组合。恰好,这本书为这类场景提供了完善的、可复制的改进方案:详细的步骤、丰富的配图、建设性的提问以及真实的案例,这对多数管理人员或者培训从业人员会有不错的启发。许多企业管理者太需要这种从场景、从用户中来,反过来又作用于场景和用户的思想与工具。
值得开心的是,林小桢老师于2018年发起了支持共创对话在企业落地的“共创引导师千人计划”,该项目为期10年,希望能培养出1000名共创引导师。如果读者对这些方案感兴趣,并希望亲身体验,你可以与作者联系,参加共创引导师千人计划,接受亲身带教。
钟文亮
博士,蚂蚁金服资深算法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