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困境

老品牌需要重生

某“老字号”知名食品贸易公司,曾经依靠品牌优势,实现了持续十几年相对单一而稳定的发展模式。近期,在面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和新品牌的跨界竞争时,品牌市场占有率在一年间大幅度下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我们在旁听其月度经营分析会时,深深地感受到经营班子的焦虑、迷茫和无奈:研发总监认为营销团队无法运用新平台、新思路去开拓更大市场;营销总监认为产品陈旧过时,无论是外观还是口味都无法吸引“新人类”;财务总监认为运营成本太高,叫苦连天;人力总监吐槽公司老龄化严重,激励机制不足,新员工离职率高,留不住人才。经营团队无法基于新环境快速求变是很多“老字号”的通病,他们在变革的方向、信心、速度和战术上都容易遇到障碍。

新兴企业无暇练内功

某创业公司抓住了“互联网+物流”的转型时机,用一年时间打造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物流平台。随着B轮融资到位,创业团队从10人快速增长到100人,估值随之飞速攀升。然而,公司的运营效率、盈利能力却没有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获得相应的突破,反而出现了部门间博弈增多、人浮于事的状况,进而导致市场预测能力明显减弱,业务响应速度严重降低,经营数据欠佳,团队凝聚力缺乏,市场满意度下降。创始人无奈地感叹:为何100人做事却没有10人做事的效率高?互联网时代,新兴企业往往在创业初期凭借核心团队的拼劲高速发展,一旦规模化,却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团队成员看不到企业未来,信心不足,感到焦虑,并且相互不服气,缺少协同和传承,最终无法达成共识,甚至会在人际互动中出现心理障碍。

企业“出海”受挫

海外市场布局成为国内许多企业的关键战略举措,包括我们熟悉的互联网产业生态链上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大肆收购海外企业,又或者希望通过自身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经验,在海外复制它们在国内的成功模式。然而,海外的新环境、新市场、新文化和新团队,使得之前的成功经验充满了极度不确定性。在我们服务过的企业中,有些企业受挫于不懂当地的政治、法律、税制,有些企业则因忽略了当地文化或者市场特色而遭遇滑铁卢。此外,多元团队的体系搭建、协同作战、环境洞察和反应速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成功拓展海外市场。企业的海外团队需要直面太多的困难,包括孤身奋战的无力,多元团队文化的融合挑战,资源和网络无法打通的痛苦,以及来自总部的考核压力。一般情况下,企业能够给予海外团队的探索时间是较短的,如果无法突破,那么出海战略就是如鸡肋一般的存在。

尴尬的多元化布局

在市场蛋糕的诱惑下,许多企业即便没有相关行业的经验,也想利用自有资源跨界进行生态布局。做互联网的要造汽车,造汽车的要进入互联网行业,搞地产的要进入大健康产业,电商要发展金融,家电行业要布局物联网等,所有的尝试都指向一个目标:建立生态体系。对于正在跨界的企业,从“0”到“1”是第一个关键性难题。这个阶段困住了大部分企业,使它们错失了许多时机。某地产公司希望通过业主资源进行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多元化产业生态布局,但在这个战略提出后的三年时间中,几乎没有太多起色。与许多企业的多元化布局比较一致的是,员工在践行创新时,往往抱有许多困惑:“谁去做?去哪里招人?做砸了怎么办?激励够不够?没经验怎么办?如果只是公司领导一时兴起怎么办?”即使突破了从“0”到“1”,但从“1”到“100”更需要的是速度。如果速度无法突破,发展会停滞,士气会受打击,甚至项目会宣告失败。员工的顾虑是“再创业太煎熬了,还是驾轻就熟的工作比较舒服。领导心急,需求排期压力太大了。各方面资源不支持,工作开展起来特憋屈”。那么,战略上充分布局后,到底应该怎样创新战术打法以保障战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