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雅州除夕

换尽年光,烛花依旧红如此。故家箫鼓掩胡尘,中夜悲笳起。拨冷炉灰未睡。忍重提、昆池旧事。明朝还怕,剩水残山,春归无地。 彩燕飘零,玉钗蓬鬓愁难理。当筵莫劝酒杯深,点点神州泪。空忆江南守岁。照梅枝、灯痕似水。星沉斗转,北望京华,危阑频倚。

此词作于1940年的新年(1940年2月8日)。1939年春至秋,沈祖棻先生独自病卧巴县界石场,是年秋,程千帆先生自康定来巴县探视,并偕沈先生西上。程千帆先生笺沈先生《霜叶飞》云:“偕余溯江西上,拟暂住雅安,避寇养病。以其时先君亦寓其地也。”不过,沈先生乃久病之躯,巴县至雅安约四百公里,旅次还遭日机轰炸,一路上“艰苦备尝”(《霜叶飞》词序),所幸年末已到达雅安。

词从除夕“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太宗《守岁》)的中夜写起。这是词人与家人在雅安团圆的除夕,故蜡烛高悬,虽已过中夜,旧年已尽,然蜡烛似解人意,依旧替团圆的人们红影摇曳。词首二句是明朗的,甚至是热烈的。可惜室内的温馨为中夜悲笳声惊破,由此想到昔时元日的箫鼓,被遗弃在日寇占领区,自然已蒙上了胡尘。这里的“箫鼓”以及下文的“昆池旧事”、“京华”等,用的都是汉唐长安的典故。据《三辅黄图》,昆明池为汉武帝所开,在长安西南。初唐盛日,沈佺期、宋之问、李乂等人《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诗有“箫鼓杂行讴”之句,此词以之指代为日寇所占领的故都南京之事,京华是词人避难前安居乐业的所在。然而今夜,往日除夕的箫鼓声已为悲笳代替,因词人感慨至深,以至于沉香烧尽,甚至炉灰已冷,犹自未睡。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有“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之句,词人则用“剩水残山”来形容破碎的山河。杜甫《春望》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虽破,尚不妨碍春归,词人则发出奇想,担心这剩水残山,即使春归,也已无处依托。除夕夜,词人不忍提“昆池旧事”,然一切又涌上心头,又怕来日春归无地,如此种种,一夜无眠。

过片“彩燕飘零”,以燕喻人,自伤身世和处境。据宗懔《荆楚岁时记》,“彩燕”是立春日剪彩为燕而戴的头饰。郑毅夫《新春词》云:“汉殿斗簪双彩燕,并知春色上钗头。”于是作品自然过渡到“玉钗”。“蓬鬓愁难理”,则用了李清照《永遇乐》下阕“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的对比写法,以见人事全非。张先《更漏子》云:“锦筵红,罗幕翠。侍宴美人姝丽。十五六,解怜才。劝人深酒杯。”此处反其意而用之,“当筵莫劝酒杯深”,下句交代原因,因为杯中所斟,不再是酒,而是“点点神州泪”。此句浓缩了苏轼《水龙吟》“点点是离人泪”、刘克庄《贺新郎》“白发书生神州泪”,十分精警,又十分自然。下三句回忆江南守岁时的景象,灯光如泄,映照梅枝,抑或如毛滂所言乃以灯“照梅枝”,寻找梅枝“上着花未”。因此词人也走出室外,但见“星沉斗转”,已是天色将明之时,虽然知苏东坡有“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句,但面对家国之事,只能如杜甫“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之二),甚至如李商隐般因“此楼堪北望”(《北楼》),故“危栏频倚”了。这是词人在雅安的一次不寻常的守岁活动,与上阕的一夜无眠呼应。

这首词,上阕多从国家层面写,下阕多从个人层面写,最终家国合一。全词善用今昔对比,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写出国破家亡、人事全非之况,也写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神州陆沉的悲愤沉痛之情。

/俞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