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声带其他病变

一、声带沟及声带瘢痕

(一)声带沟

声带沟(sulcus vocalis)为平行于声带边缘的纵向沟样凹陷,可延及部分或整个声带膜部,常常可以引起声门闭合不全及声带振动异常,导致不同程度的发声障碍。

1.病因

对于声带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目前有先天性及后天性病因两种观点。

2.病理生理机制

主要表现为声带固有层缺陷、瘢痕化或消失,上皮与其下方的声韧带甚至声带肌粘连。声带沟分为3型:Ⅰ型声带沟又称生理性声带沟,声带振动及声门闭合基本不受影响;Ⅱ型及Ⅲ型声带沟属于病理性声带沟,声带固有层障碍导致声带僵硬,声带振动中断或消失,声门闭合不全。

3.临床表现 (1)症状 1)声音嘶哑:

患者多以持续性中、重度声音嘶哑就诊,同时伴有明显的气息声。患者音高异常、音质单一。多数患者症状在变声期后出现。但生理性声带沟患者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

2)发音易疲劳:

患者常感发音无力,不能长时间用嗓。

(2)体征:

频闪喉镜下可见沿声带游离缘内侧沟样凹陷,单侧或双侧,可累及声带全长或部分。声带呈现弓形,声门闭合多呈梭形。发声相声带沟局部黏膜波减低或消失,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声门上功能亢进。

4.诊断及鉴别诊断

对于变声期后出现的病因不明的持续性声音嘶哑,特别当常规检查发现声带弓形及不明原因的声带闭合不全时,应进一步行频闪喉镜检查,除外声带沟的存在。

5.治疗

声带沟的治疗仍在不断探索中,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1)发声训练:

适合于生理性声带沟或症状较轻的病理性声带沟患者。发声训练也是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必要的辅助治疗,可以矫正患者多年形成的不良发声习惯。

(2)外科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且患者要求迫切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仍在不断发展。

(二)声带瘢痕

声带瘢痕(vocal fold scar)为创伤后声带纤维化使其具有的特殊层次结构消失,阻碍声带振动,引起发声障碍。一旦出现瘢痕,患者发音功能很少能够恢复正常状态。
声带瘢痕的治疗有赖于以下因素:①瘢痕的大小、位置及严重程度;②患者对发声的需求及期望值;③治疗团队的水平。发声训练是治疗声带瘢痕的必要手段。治疗中,应训练患者充分利用呼吸及共鸣系统,提高发音强度,消除代偿性的肌紧张性发声障碍,减轻发声疲劳。经过发声训练使患者充分应用发声技巧,且声带瘢痕稳定后(一般6~12个月),评估患者对发音质量的最终接受程度,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果对发声功能仍不满意,一些患者还可以通过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声音嘶哑。即使通过手术治疗通常也很难恢复正常的发声功能,因此术前一定要评估患者的期望值是否合理。
二、喉白斑
喉白斑(laryngeal leukoplakia)多发生于声带黏膜,又称声带白斑。喉白斑的发生、发展与多种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因此临床上又被归为癌前病变。目前病理学家与临床医师认为,喉白斑仅是一个临床诊断名词,其病理学类型差异较大。

(一)病因

喉白斑的病因复杂,与刺激因素长期持续作用于声带上皮有关,包括长期吸烟、酗酒、病毒感染、吸入刺激性物质、发声损伤及反流因素等。

(二)组织病理学特征

喉白斑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差异较大,包括鳞状细胞(单纯)增生、轻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到浸润癌的不同类型。喉白斑的恶变风险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

喉白斑患者常常以声音嘶哑为首发症状就诊,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嘶哑、喉部刺激、咽痛和/或慢性咳嗽等。

2.体征

喉镜下喉白斑病变形态表现各异,病变范围或局限于声带前端,或遍布声带全长;可以是白色斑、片状弥漫生长,也可呈现为边界清晰的白色增厚黏膜,或被覆不规则外生性白色疣状物。一些病变也可表现为溃疡样或合并红斑。近年来频闪喉镜、窄带成像内镜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对喉白斑性质进行进一步的辨别。频闪喉镜下黏膜波的异常减低可以作为判断上皮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四)治疗及预后

部分喉白斑属于炎症或单纯的鳞状上皮增生性改变,可选择保守治疗或控制易感因素如严格戒烟,必要时抗反流治疗。对异型增生明显的癌前病变,需进行相应的外科治疗切除病变。
由于喉白斑组织病理学差异较大,恶性转化时间离散度较大,跨度较长,需要长期密切随诊。
(徐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