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眼底分区及眼底病变的测量与定位

一、 眼底分区

眼底分后部眼底、周边眼底及玻璃体三部分。赤道后2DD即涡静脉巩膜管内口后缘连线作为后部眼底和周边眼底的分界线。涡静脉巩膜管内口后缘连线作为后部眼底的前缘。后部眼底包括后极部(posterior pole)、黄斑区(macular area)、黄斑(macular)和中央窝(fovea)。以中心小凹(foveola)为中心,以中心小凹至赤道1/2距离为半径的近圆形区域为后极部。以中心小凹为中心,视盘颞侧上下血管弓之间,水平直径5~6mm的横椭圆形区域为黄斑区。涡静脉巩膜管内口后缘连线至锯齿缘间的环形带状区域宽约6DD,为周边眼底,包括中周部(mid periphery)视网膜和远周边部(par periphery)视网膜。中周部亦称赤道部(equatorial part),为赤道前后2DD的环型带状区域,宽约4DD。赤道前2DD至锯齿缘间大约2DD宽的环形区域为远周边部。
为了便于临床记录,以黄斑部中心小凹为中心,以睫状神经和睫状动脉按子午线方向将眼底分为4个象限即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以睫状后长神经、睫状后长动脉为水平分界线。眼底的解剖学的垂直子午线的上端偏向颞侧,下端偏向鼻侧,即右眼11︰00至5︰00方位,左眼为1︰00至7︰00方位。睫状后短神经及睫状后短动脉在垂直子午线附近最多见。

二、 眼底病变的测量与定位

在眼底检查中,为了准确地描述和记录眼底的正常结构或病变,如视盘凹陷、视盘水肿、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眼底肿瘤等,必须采取统一的测量标准。一般以视盘直径或视盘面上大血管径作为简易的自身对比标准。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平均约为1.5mm,一般以其横径作为粗略的测距标准,如某一病灶位于视盘颞上约2DD远,大小约为1DD,即位于视盘颞上约3mm,大小约1.5mm。对于眼底较小的病灶,可用视盘面较大的血管直径作为测距标准。对于病变的隆起度或凹陷度的测量,直接检眼镜以看清隆起的顶点或凹下低谷处检眼镜转盘上屈光调节镜片的度数之差来估计,3D(屈光度)约等于1mm。双目间接检眼镜立体感强,容易明辨眼底的轻度隆起或凹陷的病变,如用双目间接眼底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法,配合测微尺,就可以对眼底病变进行准确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