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扩大与气腔的破坏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心悸、发绀、水肿、消瘦、无力、食欲不振等;主要体征为桶状胸、肋间隙增宽等。此病属中医“肺胀”、“喘证”、“痰饮”等范畴。
分型辨治,发作期多从寒饮射肺、痰热蕴肺等分别辨治,缓解期多从肺肾气虚、脾肾阳虚等分别辨治。“饮”与“痰”都是体液在疾病作用下,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临床上很难绝对划分,有偏寒偏热的差别,但寒与热都是整体疾病表现的不同侧面,互相联系共同存在。与脾、肾分别联系,是整体意识的表现,但不够全面。
整体观认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程长,形成的原因是整体功能紊乱。在其发展过程中,全身各种功能会受到进一步影响,形成整体疾病。除肺部症状如咳喘外,还可能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如恶寒、畏风、烦热、自汗、盗汗、心烦、胸闷、心悸、多梦、嗜睡、精神恍惚、口干、口苦、口黏、恶心、纳差、倦怠、尿黄、浮肿、便干、痛泻、发绀等。故应系统治疗,并根据症状及其病理因素调整处方。
此病皆有咳喘,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各6g。喘甚者,加葶苈子6g;恶寒、畏风、痛泻者,加防风6g;口苦、苔黄、尿黄者,加当归、栀子各6g;恶心、自觉痰多、苔厚、苔腻,加半夏、苏叶各6g;口干、口渴、咽干、烦热、舌裂、苔少、苔燥者,加元参、麦冬、贝母、薄荷各6g;心悸、盗汗、多梦者加龙骨、牡蛎各8~10g,自汗者再加黄芪8~10g;嗜睡、精神恍惚者加石菖蒲6g;纳差者加三仙各10g。现“四联证”者,加味全息汤加减。
用以上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疗效明显,可显著改善症状,且可改善体质。
病例1:
许某,女,68岁,市民。初诊时间:2011年6月18日。患肺气肿多年,近来复发较重。输液1周,咳喘略减,但6日未大便,转请中医治疗,体形略胖,微有咳喘,心烦胸闷,口干、口黏,腹胀,纳可,乏力,心慌,尿黄,脉弦滑,苔黄厚微燥,舌中有纵裂纹。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中医诊断:咳嗽。此整体功能紊乱,郁热、痰湿、阴虚偏重,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亦为其所累。应系统治疗。兼顾各侧面。
全息汤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当归、栀子、半夏、苏叶、元参、麦冬、贝母、薄荷各6g,麻仁、大黄、龙骨、牡蛎各10g。服药2剂,咳喘大减,大便通畅,未再服药。
病例2:
靳某,男,68岁,农民。初诊时间:2013年11月20日。查出患肺气肿多年,以前服西药或输液治疗,一般可缓解。近因受凉,症状加重,输液1周仍未缓解。现怕冷,怕风,咳喘,有痰,胸闷,呼吸费力,有时出汗,面部及下肢微浮肿,颈部腰部微痛,口干,泛水,纳差,睡眠不实,脉弦,舌裂,苔厚燥。西医诊断:肺气肿。中医诊断:咳嗽。此整体功能紊乱,已成“四联证”。加味全息汤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黄芪、川楝子、元胡。即:
柴胡8g,桂枝6g,白芍6g,瓜蒌6g,薤白6g,枳实6g,苍术6g,陈皮6g,厚朴6g,白术6g,茯苓6g,猪苓6g,泽泻8g,生地6g,丹皮6g,当归6g,栀子6g,半夏6g,苏叶6g,元参6g,麦冬6g,大贝6g,薄荷6g,葛根8g,麻黄6g,知母6g,防风6g,附子6g,干姜6g,五味子6g,杏仁6g,黄芪8g,川楝子6g,元胡6g,龙骨、牡蛎各10g,甘草6g。
服药3剂,症状大减,又服3剂,汗止,咳喘明显减轻,纳增,浮肿已不明显。自知此病难以根治,自动停药,并说再复发严重时再来服药。
按:
过去对此病的分析,多从痰、饮等着眼,很少论及阴虚。从临床经验看,此病确有痰湿,但兼阴虚者也很多。病例1苔黄厚,按分型辨治的方法,也很难看出阴虚,但苔微燥,舌有裂纹,口干,还是表现出阴虚的一面。此类互相矛盾的病理因素广泛存在,应注意观察,并用对立统一的思想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