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细胞浸润为主,在引起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弥漫性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及通气功能障碍的疾病。临床表现:发病前多有鼻痒、喷嚏、流涕、咳嗽等,继之出现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严重时被迫端坐,大汗、出现发绀等,有时有恶寒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病属中医“哮证”、“痰饮”等范畴。
分型辨治,发作期按冷哮、热哮论治;哮喘危候从痰瘀阻肺、心阳欲脱论治;缓解期从肺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论治。以上各类各型突出了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特征,有一定参考价值;与脾、肾等相联系,也有整体意识。但总的看,只重视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因素,对不同病理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与整体功能的联系重视不够。故其思想显得孤立、片面。
整体观认为,此病是支气管哮喘为主要表现的整体疾病。从发病机理看,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更具重要性。所谓内因,除支气管慢性炎症外,中医还应重视包括脾、肾在内的全身功能。从发作期和缓解期各种症状分析,也具有明显的整体性。除喘息、咳嗽等基本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恶寒、畏风、烦热、自汗、盗汗、心烦、胸闷、嗜睡、多梦、口干、口苦、恶心、痰多、纳差、易饥、尿黄、便干、痛泻、头晕、目眩、发绀等,这些症状已显示出疾病的整体性,故应予系统治疗,并根据症状及其病理因素调整处方。
此病以咳喘为主,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各6g,严重者合定喘汤(麻黄、苏子、桑白皮、黄芩、半夏、款冬花、白果各6g),自汗者去麻黄加麻黄根6g;口苦苔黄、尿黄者,加当归、栀子各6g;恶寒、畏风痛泻者加防风6g,恶心、痰多、苔厚者加半夏、苏叶各6g,口干、口渴、咽干、易饥、心胸烦热、舌裂、苔燥、少苔者加元参、麦冬、贝母、薄荷各6g;心悸、多梦、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各10g,自汗者再加黄芪8g,大汗淋漓肢冷者加附子6g。现“四联证”者,加味全息汤加减。
用以上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可较快缓解症状,且可改善体质,减少复发;儿童少年,多可彻底治愈,不再复发。
病例1:
朱某,男,8岁,小学生。初诊时间:1989年10月。患儿哮喘2年余,用西药可以缓解,但易复发,发作时喘息重,咳嗽轻,出汗。食欲、二便尚可,脉弦,苔薄白。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喘证。此整体功能紊乱,肺失清肃,应系统治疗。全息汤合定喘汤。
全息汤基础方6~8g(柴胡、泽泻各8g,其他6g,下同),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麻黄根、苏子、桑白皮、黄芩、半夏、款冬花、白果各6g,黄芪8g,龙骨、牡蛎各10g。
服药2剂,症大减,又服4剂,完全缓解。后每逢发作即来服中药。经年余间断治疗,未再发作。现已过20多年,健康如常人。
病例2:
朱某,女,5岁。初诊时间:2010年8月9日。患者为上例患者之女。因其父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发病初起即来就医。近因感冒现喘息,咳嗽,体温37.4℃,口渴,恶心,痰鸣,纳减,大便干、便前腹痛,小便多黄,睡眠易惊,脉弦微数,舌红、苔黄厚燥。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初起);中医诊断:哮证。此整体功能紊乱,风寒、郁热、痰湿、阴虚,致肺失清肃。应系统治疗,并兼顾各侧面。
全息汤基础方4~5g,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当归、栀子、半夏、苏叶、元参、麦冬、贝母、薄荷、防风各4g,三仙各5g,龙骨、牡蛎各6g。
服药2剂,咳喘减轻,又服2剂,完全缓解。数日后曾又发作1次,症情较轻,又服药2剂缓解,后未见复发。
按:
以上为一家两代人患同一种疾病,但因病程、病情不同,虽都用系统疗法,但加减变化有明显差别。前者病程较长,哮喘较重,故以定喘为主,用药剂量较大;后者哮喘不重,病理因素比较复杂,故以调整整体功能为主,用药剂量较小。从而也可看出系统疗法也重视辨证施治。还有,前一例是在系统疗法形成的早期阶段,更多注意疾病的主要表现;后一例是在系统疗法形成的后期阶段,学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观察和思考更深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