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爱好者(2020年第1期)
- 《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 8字
- 2024-12-20 20:48:15
Interview & report 采访与报道
琴人合一,大道至简
老宋与钱悦畅谈宓多里
The Midori Experience
文字_宋阳
2019年12月1日,小提琴家宓多里与上海交响乐团在张洁敏的指挥下
演奏了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会后,老宋与自己的学生、曾在南加州大学受教于宓多里的钱悦展开了一场对话。
●_老宋
○_钱悦
大道至简
●你跟她学了那么久,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她的影响不小吧?
○作为学生来说,我很感动。她是一个我熟悉的人。她早年被誉为神童,很早就出名了,但神童的光环是很容易消退的。她也早早注意到这个问题,想要脱离为拉琴而拉琴的境地,所以去纽约大学念了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她在二十一岁创办了“宓多里和她的朋友们基金会”,这绝对是一种博爱精神。
●听了她的音乐会,我想到了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正如小野对寿司倾注毕生心血一样,宓多里对艺术、对作品的敬畏已经达到了极致。虽然我不是从一开始就认同她的演奏方式,但随着音乐的展开,我逐渐被她的专注所打动。她的演奏呈现出极高的纯净度,就像一面镜子,一下子折射出了我自己内心的浮躁。看到她如此专注,我的心会慢慢沉静下来,摆脱烟火气。在很多段落里,我感觉到她已经完全把这部作品融入自己血脉了,身体、心灵和音乐是完全融合的。
○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难度很高,独奏部分技术很难,而且对乐队和指挥的要求也很高。
●尽管这部作品上演过很多次,但它仍是一首被低估的伟大作品。我从十三岁开始听这部作品,那时天天听,这首曲子让我入迷,我被彻底震撼了。后来我借来了这首曲子的总谱,大学一年级时自己摸了一下,大四作为毕业曲目演出。如今我听过多次现场演奏,我认为她的演奏是最贴近音乐本身的。她的音乐和她的生活密不可分。从她的演奏中,我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态度,音乐中的纯净度和生活中的朴素、无欲状态是一脉相承的。
○真正的艺术家都有着非常纯净而纯真的心灵,只有保持纯净感,才能直达音乐的核心。她对物质生活要求很简单,吃了甜点都会非常开心,露出纯真的笑容,完全不像一个快到五十岁的人。她有着非常简单的快乐。
教书育人
●这种童真到现在还保持着,她没有一点世故的感觉,音乐就是她自己内心世界的流露,琴如其人。她在学校里的教学是怎样的?
○除了一些弓法、指法上的建议,她在音乐性方面给你的指示很少,而是让你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触。她总是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她每个学生拉出来的音乐都迥然不同。如今像她那样既是顶级独奏家又担任教师的人很少。
●这非常艰难,因为既要练琴又要教学生,要对抗体力的不足。她作为学校老师,场次是否不到一年三十场?
○不,她单单本周就有三场。她的演出生涯完全照常进行,一点没有因为从事教学而打任何折扣。她还尝试演奏很多新作品,包括室内乐,还委托作曲家创作新作。作为演奏家,她总是想跳开原先的曲目,另辟一番天地。而在教学上,她也高度投入,常常一下飞机就直接赶来上课。她甚至不需要准备教学的曲目,因为她已经非常熟悉这些曲目了。
●她从小拉帕格尼尼,基本功很扎实,就像我现在有些学生,拉了帕格尼尼之后直接就可以上最难的协奏曲,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难了。这可能和她妈妈的培养有关。你见过她妈妈吗?
○接触过几次,但没有太多交流。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妈妈坐在地上给她熨烫衣服,还会帮她找房子,再严厉的母亲还是会有护犊之情。
●她怎么练琴?
○她是一个勤奋的人,每天都在练琴,有时间就会进行“full warm-up”(较为扩展的热身)。比如今天早上十点排练,她八点就到了,开始了今天的“full warm-up”。她有一套非常系统的技术,还专门开了解决技术问题的课。
●她用什么教材?
○是东尼斯(Dounis)教材,我没有完整练过那本。
●上次斯特恩比赛的第一名周颖也练那一本。弓法上她也练这本吗?
○对。她对于音准的要求非常高。我刚去的时候自认为音准还行,但她一直说我不准。然后她让我拉G大调音阶,她拉一个音让我做参照。我拉三个八度,拉得很慢,单音和琶音。她要开发我的听力,如果你过关了自己也可以听。她把十个学生分成两组,每个月彼此听对方拉。她非常有耐心,我自己一开始都没那个耐心。她让我每个音都拉得很长,保持极大的专注力。
●她喜欢慢。
○她先培养你的听力,再让你拉快。她的耳朵太好了。
●她上课频率怎样?
○因为要演出,她不是每周都在,但每次回来都会猛上一阵,从来不脱课。
人道情怀
● 对今天的演奏,你有没有特别感动的瞬间?
○ 每次在拉比较轻的段落时,她的控制力都非常强。
● 第一乐章的华彩让我完全进入她的世界,沉醉其中。第二乐章主题质朴而充满民风,也非常符合她的个性。这一乐章有一段在G弦,很多人都喜欢用大弓子,而她还在用四指,用小弓,表达的是非常压抑的情绪。
○ 她开头没有用G弦。
● 我最近才知道,巴托克反对用G弦,他对首演者佐尔坦·塞凯伊提出了要求。她的运弓概念是:宁愿你看不见她怎么拉的,她完全没有取悦大众的念头。她认为弓不能更多了,采用极简主义。
○ 她的行李很少。她出来那么多天,行李也就十九公斤,这次演出服也只有一套。
● 从她这场音乐会来看,她现在状态很好,比神童时期好很多。她有一点是维持不变的,就是一直追求纯净度,现在比以前更纯净。
○ 她的音乐里每一个音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没有一个音是未经思考直接出来的。
● 她追求的不是华丽的效果,有人会觉得她的演奏太过沉重了。上次萨德洛夫是明显俄罗斯风格的,我很喜欢萨德洛夫,但宓多里有深度,更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类悲情。
○她带我们下社区演出,戒毒所、医院我们都和她一起去。
●这比练琴更重要,她更加直面芸芸众生。她见过了所有的苦和磨难,愿意去戒毒所和监狱接触最底层的人。她让我想到周润发把自己99%的身家捐出去的事,他只需要维持最基本的生计即可。
○宓多里读人类学,“功夫在诗外”,这种对人类的共情让她的音乐更充实。
●我特别喜欢她的第三乐章,她以自己的内在感受力表达出的完全就是音乐本身,完全超越人类世俗生活的层面。巴托克协奏曲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和巴托克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他的晚年生活困顿,梅纽因让他写这部协奏曲是为了帮他渡过难关。
宓多里的巴赫
○她出了一套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非常清淡。
●在最后加演的巴赫《第三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E大调前奏曲》里,她用自己特有的角度阐释巴赫,也具有非常高的集中度。她的线条连绵不断,并不是一条直线,还是采用极简风格,不仔细听几乎听不到。她不张扬不浓烈,但是有很多一唱三叹之处值得玩味,非常贴近巴洛克时代的风情。
○她的巴赫也非常贴近作曲家原始的意念。她拉巴赫时握弓的位置总是往上移了一点,接近巴洛克琴弓的效果:巴洛克琴弓更短,弓压也更小。现在很多人在音乐里加了太多自己的东西,对音乐真谛的追求却往往被舍弃,而她是一个孜孜不倦拨开尘埃求真谛的人,这种执着精神非常可贵。现在回归本真的演奏风格已经蔚然成风了,很多人都成为追随者,比如调音会低半度,但有的演奏给人貌合神离之感。而宓多里走巴洛克的路线和很多人不一样,她对巴赫作品中音程关系的处理非常敏感。她仍用了现代的标准音高,不是追求表面效果,而是为我所用,都有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