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爱好者(2020年第1期)
- 《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 3559字
- 2024-12-20 20:48:15
Star of the month 当月之星
听许忠聊一聊歌剧制作
西方歌剧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它与中国歌剧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对于国内的歌剧制作团队而言,
国外的歌剧制作流程有何借鉴之处?
带着一箩筐的问题,我们走进了上海歌剧院位于常熟路上的老洋房,
听其院长许忠先生娓娓道来……
文字_俞飞帆、朱雨梦
Maestro
Xu Zhong
Talks about Opera Production
摄影:树晓宁
通常歌剧的配角都是剧院合唱团的成员,而独唱演员并不是剧院的固定人员,需要通过邀请和沟通来找到合适的人选。
——许忠
意大利歌剧的制作流程
2012年,许忠受邀担任了意大利贝利尼歌剧院的艺术总监。这对于许忠和贝利尼歌剧院而言,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这是意大利歌剧院有史以来第一次选择亚洲音乐家担任这一要职;另一方面,这也是许忠在海外艺术管理领域的首次尝试——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项挑战。
为了更好地担负起“艺术总监”的职责,许忠与剧院管理层紧密沟通,并逐渐摸索出了意大利歌剧的制作流程。“在意大利,如果是制作一部经典歌剧,制作过程可能相对来说会容易一些。因为很多音乐家的作品,比如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早已深入人心,在剧目的编排上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在已经具备音乐和剧本的情况下,艺术总监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合适的导演团队。”许忠和我们分享道。
一场歌剧演出,除了要有了解音乐的导演,还需要找到合适的演出人员,包括独唱演员和配角等。许忠告诉我们:“通常歌剧的配角都是剧院合唱团的成员,而独唱演员并不是剧院的固定人员,需要通过邀请和沟通来找到合适的人选。”
演出的大框架确立后,制作团队便需要对舞美、服装、灯光等具体的细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通常,为了符合人物形象的设定,每部剧的导演对服装的颜色、款式、精细程度等都会有特别的要求,所以欧洲的每一家剧院都有自己固定的技术部门来为不同剧目制作服装。意大利团队在歌剧制作上的用心、严谨,以及其对卓越、精细的追求深深地影响了许忠,甚至成为他在未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方针。
摄影:祖忠人
如何选择引进的海外剧目?
近年来,歌剧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已实现了巨大的进步,全国各地都陆续建立起了符合歌剧表演空间需求的剧院。但若没有优质的歌剧作品作为支撑,再奢华的场地也不过是一副空壳。因此,如何将海外经典优质的歌剧作品引入中国观众的视野,让歌剧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了许忠出任上海歌剧院院长后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
一般而言,歌剧院呈现的作品分为经典歌剧和原创歌剧两类。经典歌剧的传播难点是如何将国外制作精良的剧目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中国的观众,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海内外歌剧流程上的不同做比较分析,对中国现有体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查漏补缺”。当谈及歌剧制作在中、意两地有何差别时,许忠表示,国内的团队除了对细节的追求有待加强以外,歌剧导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需多加推敲。
当然,上述两个方面只是制作过程中发现的众多问题中的一小部分,要想尽量缩小两国之间歌剧制作的差距,艺术总监对作品的选择和对质量的把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涉及“引进海外剧目时如何选择”的问题。“在欧洲,尤其是在意大利,当地的百姓将欣赏歌剧看作是一种日常娱乐,买票去剧院看戏几乎是一种传统消费,所以当地的剧院不会像我们这样特别担心票房的问题。但国内的大多数观众在歌剧欣赏方面还没有独立的鉴赏能力,相比之下,歌剧在中国的观众基础薄弱。”因此,在引入国外剧目时,许忠首先会考虑的是这部作品在观众中的接受程度,其次是考虑这些作品能否帮助歌剧院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同时,加大歌剧制作团队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让乐队、合唱团、歌剧团演员的专业水平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018年上海歌剧院《纳布科》剧照
摄影:祖忠人
在许忠看来,对于中国的歌剧院而言,“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呈现经典且艺术价值高的作品,还承担着普及歌剧的使命”。所以,对于那些并不那么有名但明显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许忠还是会坚持将它们呈现给国内的观众。
自许忠上任以来,上海歌剧院每年的演出季都会有多部新制作亮相,例如2015年出品的威尔第的三幕喜歌剧《法尔斯塔夫》、2 017年与国际团队一起合作完成的《军中女郎》、2 018年与上海大剧院联合出品的《纳布科》等。每一部作品都以其精良的制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海内外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
现在很多原创团队中,导演和作曲家的权重是失调的。
——许忠
中国原创歌剧的未来
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剧院意识到了制作原创歌剧对于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中国原创歌剧制作的发展,希望从单纯的“引入者”转变为歌剧作品的“创作者”。然而这条路对于国内的制作团队而言并不好走,因为相比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歌剧的创作是一个极其繁复的过程,虽然这些年我国在歌剧创作的风格和题材方面已经逐渐趋于多样,但真正能走向国际舞台的作品仍屈指可数,中国原创歌剧面临着新创剧目匮乏的局面。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歌剧艺术创作周期长、生产机制复杂、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题材选择逐渐脱离时代也是其中的一个要因。如今,真正能够贴近大众生活、引起人们心理和情感共鸣的民族题材越来越少,这为剧作家的创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如何找到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题材,对于原创歌剧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由于汉字的发音声音张力、吐字技巧等有其独特的风格,对于作曲者而言,如何谱写出符合汉字发音规律的优美乐曲,也是创作中一项巨大的挑战。那么,要想制作一部成功的原创歌剧,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对此,许忠表示,除了剧情的选择要能彰显中国特质以外,制作团队还必须找到合适的作曲家。“现在很多原创团队中,导演和作曲家的权重是失调的。由于目前我国的作曲家对于歌剧的尝试仍处于探索阶段,导演往往会很强势,而作曲家则处于相对较为弱势的地位。事实上,对于歌剧而言,作曲家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导演,因为只有有了优美动听的音乐,导演才能够通过音乐和剧本去排戏,而剧本其实也是为音乐服务的。因此,如何让导演和作曲家达成一种语言上和音乐上的共识,是相当重要的。”
2016年上海歌剧院《法尔斯塔夫》剧照
摄影:祖忠人
2019年上海歌剧院《天地神农》剧照
摄影:李春阳
虽然中国原创歌剧一直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不少剧院都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尝试,逐渐找到了符合中国自身文化特色的歌剧制作路线,让国内的原创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与关注。
自许忠上任以来,上海歌剧院不仅为上海的观众带来了众多优秀的经典西方作品,在原创歌剧作品的创作演出方面也在不断地稳步推进:2018年,以李大钊为主人公的原创歌剧《晨钟》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成功首演;2019年,神话题材原创歌剧《天地神农》在历经三年的精心磨砺后,首次登上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大获成功;此外,民族歌剧《田汉》也于2019年12月首次试演并继续打磨……
提到歌剧《天地神农》,许忠难抑自豪之情。他觉得《天地神农》不仅是“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的重点剧目之一,还是上海歌剧院对原创歌剧在中国本土神话题材上的积极探索。“神农‘兴农耕、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祖辈们对幸福生活与美好未来的追求,以及为了谋求生存不畏艰难险阻、以身殉道、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这种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能够激励和鼓舞今天的民众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作为《天地神农》的首演指挥,许忠认为,对于一部成功的原创歌剧而言,指挥的二度创作也至关重要。从某种角度来说,指挥永远是一部歌剧完美呈现的灵魂人物。“只有当指挥对原创作品的剧本、作曲以及导演的创作意图有了充分且深刻的了解,才能对作品进行再一次的诠释,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才能得到放大,才能对场景、氛围做进一步的扩展和推动。”没有指挥充满灵感和激情的二度创作,再好听的音乐也会变成平淡无奇的音符,难以走入观众的内心深处。
对于歌剧而言,作曲家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导演……因此,如何让导演和作曲家达成一种语言上和音乐上的共识,是相当重要的。
——许忠
作为上海歌剧院的院长,更是作为歌剧艺术的传播者,许忠对于中国歌剧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
2018年,许忠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创办了许忠歌剧艺术工作室,旨在培养出一批既能与世界接轨,又能接地气的,真正喜欢歌剧的,有市场操作能力的制作人。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2019年,许忠歌剧艺术工作室与上海戏剧学院师生共同制作并呈现了新版音乐会版歌剧《唐璜》,在英国皇家歌剧院行政总监辛姆斯(Cormac Simms)的帮助下,完成了从创意、设计、制作到排演的所有工作。许忠表示:“我觉得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成立这个歌剧工作室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因为上海戏剧学院在导演和戏剧表演这两个方面都代表了中国的顶尖水准。如果优秀人才的输送平台可以借此机会得以打通的话,那么上海歌剧事业的未来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