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带一路”中国跨境园区的研究趋势

园区经济作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成功典范,从20世纪50年代形成到80年代的繁荣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0年),主要以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技园区为代表,是园区缓慢发展的时期。第二阶段(1980—1990年),虽然此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园区建设方面遥遥领先,但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此阶段为园区的快速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发展中国家的园区也开始蓬勃发展,为园区的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以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等形式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以经贸合作园区、跨境园区等形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通过对园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梳理及对中国跨境园区建设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的综述,跨境园区的“前世今生”脉络已经清楚。但本章在现有跨境园区研究的基础上,仍有必要分析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园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里,参考礼森智库礼森智库.“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趋势[EB/OL].[2018-9-25].http://www.sohu.com/a/255975034_9994901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分别从园区发展理念、园区空间结构、资本投入、发展定位、建设主体方面的转变来阐述中国跨境园区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理念由单一类型园区向科技园区、海外研发中心转变

中国跨境园区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主要包括机械、纺织、建材、家电、资源开发、电子化工和科技研发等。在投资主体中,资源、能源、轻工、建筑、农业、冶炼、电子等传统行业的占比较高,其中以制造业为主的跨境园区数量占比最大。根据曾刚、赵海、胡浩曾刚,赵海,胡浩.“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与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将中国海外园区分为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开发型、商贸物流型、技术开发型、多元综合型,如表1-1所示。

表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45个中国海外园区类型分类

资料来源:曾刚、赵海、胡浩.《“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9页。

(1)加工制造型跨境园区多以产业园、工业园区、合作区或者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园区命名而来,此类园区主要目的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吸引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转移国内剩余产能,同时避免贸易摩擦并扩大出口创汇。加工制造型跨境园区主要包括纺织、家电、机械、冶金、电子、建材等产业,在45个中国跨境园区中共12个,占比27%。

(2)资源利用型跨境园区主要以开发当地富集的资源和能源为导向,主要分布在以电力、石油和有色金属为主的西亚的阿曼、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目的是以解决国内矿产紧缺、新能源开发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这一类型的园区主要有3个,占比7%。

(3)农业开发型跨境园区主要面向以当地农业产业开发,以农业、畜牧业、经济作物为主,开发当地的农业产业。此类型的园区共有8个,占比18%。

(4)商贸物流型海外园区主要以提供商贸物流等综合服务为导向,集商品展示、货物分拨、物流、仓储、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目前有11个,其中有5个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5)技术开发型海外园区主要以境外技术研发为主导,其目的是利用国外发达的技术网络和技术创新资源,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常以科技园区或高科技园区命名,目前以中国—东盟北斗科技城最为典型。

(6)多元综合型跨境园区是指具备上述5种园区中某一或多个特征,具有更复杂、多样化、综合型的产业发展特点。多元综合型海外园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分布共有16个,占比36%,是所有园区类型中数量最多的类型。

由图1-1可知,在6种跨境园区中,多元综合型园区占比最多,加工制造型园区次之,而后是农业开发型园区。主要原因在于海外园区的建设要结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资源、市场、劳动力等现有条件来明确园区的发展领域及方向。例如,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蒙古国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油气资源和农业资源的条件,跨境园区重点定位于资源加工利用型和农业开发型园区;东南亚特别是中南半岛国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投资环境好、农业资源较丰富等特点,跨境园区重点布局生产加工型园区和农业产业型园区;中亚地区能源资源较为完整丰富且存在市场需求,则主要发展原材料工业园区、资源加工利用型园区和生产加工型园区;南亚地区存在港口建设和运营的良好条件,劳动成本较低,则以临港生产加工型园区为主要定位。

图1-1 2017年中国海外园区类型结构

由跨境园区类型结构分析可知,我国科技研发型园区数量较少,应结合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优势,采用高科技孵化器模式,探讨建立科技研发园区。跨境园区应该以“高科技”“创新”为发展方向,中国跨境园区的发展理念应由单一的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型类型园区向科技园区、海外研发中心转变,努力实现产业园区的集群化和高端化。中国跨境园区科技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将有利于进一步开展跨境合作、拥抱无限机遇。

近些年来,中国跨境园区的建设重点是以打造跨境融合发展的新载体为核心,主要形式为建设科技园及创新区域、海外研发中心。例如,张江集团通过加强国际资源导入、国际市场开拓等重大探索,获得了科技部以及美国国会、马萨诸塞州政府和议会等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张江集团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波士顿企业园。这是张江示范区在海外布局的第一个实体性园区。目前,张江波士顿园的7大平台和6个专业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此外,在硅谷建立的微系统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也已投入运营。上海临港集团也在美国硅谷、芬兰赫尔辛基等区域建立了海外创新中心及海外创新园区。礼森智库.“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趋势 [EB/OL].[2018-9-25].http://www.sohu.com/a/255975034_99949011.

二、空间结构方面由“工业主导型”向“产城融合型”转变礼森智库.“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趋势 [EB/OL].[2018-9-25].http://www.sohu.com/a/255975034_99949011.

在早期,中国跨境园区基本上都是以工业主导型园区为主,例如比较典型的乌中创新工业园,主要以钢材和建材等材料为主。近年来,中国跨境园区的建设更注重与当地城市规划建设的融合,园区不仅修建产业功能区和城市生活配套区,还建设了学校、医院、服务大楼、公寓等设施,以及经济金融区域等公共服务区域。2014年中国和蒙古国建设的赛音山达产业城是由“工业主导型园区”向“产城融合型园区”转变的典型。为了推动蒙古国工业化进程,蒙古国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计划整体投资100亿美元建设赛音山达工业园区。该园区的重点项目包括洗煤、炼焦、炼钢、炼铜、炼油等矿产资源加工以及生产建筑材料等。目前,该工业园区也开始注重于改善赛音山达工业园的软硬条件,更加有效地吸引外资,更注重融合当地城市建设等方面。

在更强调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中国跨境园区的发展理念应当从“工业主导型”向“产城融合型”园区转变,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先落实土地生态保护的要求,明确划定空间管制分区,确定建设用地的增长边界,作为规划布局的前提;根据环境特点、交通位置、土地条件等,优化利用土地,科学布置用地功能,充分发挥用地的经济价值;重点突出产业城内未来道路发展主轴的骨干作用,依托主要道路、铁路站点等战略通道和设施进行综合开发,并在发展主轴上形成弹性生长的轴带式开发骨架。

三、在资本投入方面由“重资本”向“轻资本”转变礼森智库.“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趋势 [EB/OL].[2018-9-25].http://www.sohu.com/a/255975034_99949011.

在中国跨境园区建设的初始阶段,其资本投入方式呈现粗放型。从购买土地、修建道路、接通水电、建设厂房或办公楼、招商引资、物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但园区的建设周期一般较长,导致园区投入收益比较低,甚至一些园区出现亏损,因此“重资本”的投入方式对园区开发者来说具有较大风险。

近年来,中国园区在海外布局逐渐增多,并趋于常态化,跨境园区的建设也开始出现轻资本模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以海外科技园区或创新区域合作的形式完成技术的对接。不同于以往园区建设模式,目前的园区建设,不再直接建设厂房、办公楼,而是直接对旧园区进行改造或购买已有的办公楼,其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这就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并提高资本回报率。

因此,结合跨境园区日益出现的问题,中国跨境园区在资本投入方面应由“重资本”向“轻资本”转变,坚持资本运作快稳为主,尽量避免重资本投入。同时,园区管理者应该结合阶段招商成果,推广开发经验和吸收市场反馈,精细化园区整体设计,做好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提高园区资本回报率。

四、发展定位由“中国—海外园区”向“海外—中国园区”转变礼森智库.“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趋势 [EB/OL].[2018-9-25].http://www.sohu.com/a/255975034_99949011.

中国跨境园区建设的最初诉求是转移过剩产能,早期的跨境园区多采用的是“封闭式”发展模式,即项目从国内引进、从国内招聘管理人员及工人、从国内运输建筑材料等。虽然这种模式短期内可以帮助当地企业尽快产生效益并回收成本,然而也容易形成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园区环境,导致园区与东道国或地区脱节。

应当看到,“开放式”跨境园区不仅帮助中国企业更快熟悉和适应东道国的人文和资本环境,而且提高了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和繁荣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跨境园区,中国不仅给沿线国家带去了大量产品和技术,还给东道国带来了大量园区管理和产业人才,并促进这些人才本地化,对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跨境园区的发展定位应由“中国—海外园区”向“海外—中国园区”转变,立足长期扎根于本地、坚持包容性、共享式发展。“国之交在于民之亲”,跨境园区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理念,充分考虑当地利益,充分尊重和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使跨境园区成为“一带一路”上体现中国理念的亮丽名片。

五、建设主体方面由政府和企业为主向专业开发机构转变

目前,中国跨境园区建设主要以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实地评估,政策支持为推动方式。中国海外园区的发展始于企业自发集聚起步,逐步走向政府推动+公共平台建设为主的方式,一大批跨境园区在中亚、非洲、东南亚建立,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中国建设的跨境园区很多是由政府高层推动下建立而成的,如白罗斯明斯克中白工业园、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尽管政府推动建立的跨境园区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但事前缺乏详细论证,事后风险防控措施不力,再加上“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政局动荡、政策不稳定等都将会给此类园区建立带来风险。

相较于政府和企业,专业的园区开发机构则更具有优势。例如,分布在越南及印度尼西亚的新加坡跨境园区是在新加坡政联公司(如胜科工业园)主导的财团和东道国的国有企业或大财团合资建设而成的。裕廊集团是新加坡国内规模最大的工业地产开发商,其目的在于向全球提供各种商业或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或园区建设。另外,清华启迪控股在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探索建设科技园区,也表明中国跨境园区将向专业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仍是中国跨境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空间承载体。作为全球治理手段的新探索,中国跨境园区正在以全新的速度和全新的姿态促进着“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这已然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跨境园区成为承载投资母国与东道主国家经济空间拓展和治理结构拓展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跨境园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的分布也必将朝着更合理、更全面、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朱琳慧.2018年“一带一路”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2018-12-12].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1211-5b4a1e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