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一)研究生招生

从汉语释义的角度来理解研究生招生,“招”指的是“招收、招募”,“招生”是“招收做学生的人”,“研究生招生”的含义就是“招收、招募做研究生的人”。结合我国的实际语境,这里包含两个步骤:一是确定计划,即确定招收什么样的人做研究生、招收多少人做研究生、招收这些人做哪些专业的研究生;二是完成选拔,即通过一定的程序、按照一定的标准实现计划目标,招收到想要的人。

(二)研究生招生计划

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指的是每年招收各级各类研究生的整体规模和比例构成,对于不同主体,招生计划的具体内容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全国计划总体上可以分为常规计划和专项计划两个大类,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常规计划包括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学术学位博士、专业学位博士四类,其测算依据主要考察招生单位的学位授权点、科研经费、科研平台、师资队伍以及人才培养效益等因素。专项计划是指国家为了满足一定的战略目标,单独设置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到省级层面,招生计划将精确到各个招生单位的招生规模,但一般对每个招生单位内部的计划分配不做过多限制。在招生单位层面,则包含各个内设单位(如院、系、所)和每个专业的具体招生人数,有的招生单位还会精确到具体导师的招生人数。

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国家计划内”“国家计划外”“非定向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自筹经费”“脱产”“在职”,以及近些年的“全日制”“非全日制”等概念,其相应含义如下:

(1)“国家计划内”“国家计划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部《关于一九八三年招收国内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出国预备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各招生单位在原招生计划外增招的在职研究生名额,应报教育部审批”,表明在1982年以前,研究生招生单位已经开始在国家计划之外招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这就是“国家计划内”“国家计划外”的发端。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制订一九八七年全国硕士生和研究生班招生计划的通知》正式明确,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包括国家计划内和国家计划外两部分,国家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区别主要在于教育经费,计划内学生的经费由国家按照人数向学校拨款,计划外学生的经费由学生本人或委托高校培养学生的单位来支付,这两个概念在2010年之后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入,逐渐淡出研究生招生计划体系。

(2)“非定向培养”与“定向培养”都是指“国家计划内”招收的研究生,其培养费用均由国家承担。其中“非定向”是指毕业后面向全国,在国家分配计划指导下就业,后来变为自主择业;“定向”是在录取时已确定就业去向的研究生。

(3)“委托培养”与“自筹经费”都是指“国家计划外”招收的研究生,其中“委托培养”是指有工作单位,单位出资委托招生单位培养,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自筹经费”是学生自己承担培养费用,毕业后自主择业。

(4)“脱产”“在职”与“全日制”“非全日制”类似,主要区分学生的学习安排,“脱产”与“全日制”的课程安排以工作日时间为主,学生无全职工作;“在职”与“非全日制”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大多兼顾工作,课程时间以非工作时间为主。“脱产”“在职”关系到学生的身份归属和劳资关系,“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则不涉及。

(三)研究生招生考试

“考”与“试”是意义相近又略有区分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根据教育史学家的考证,中国最早的“考试”行为可以追溯到万余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成年人在向后代传授经验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观察、试探与检验来判断其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经验和技能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当然,彼时的“考试”概念与内涵与后世的“考试”具有明显的不同,但其作为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判断”的思想机理,为后来逐渐在人类社会演化、发展而成的各类考试进行了原始铺垫。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考试一直承担着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任务,尤其是在科举制度形成后,其重要程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考试甚至成了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决定性因素刘海峰,田建荣,张亚群,等.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1.。漫长的科举制度史,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当前重视考试、信任考试的制度文化。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其中《考功名篇》将“考”“试”二字合并使用:“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绌陟,命之曰计。”这里的“考”字则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则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随后“考试”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而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考试”也可拆解为两个主要步骤:一为“考”,即通过书面形式考查知识基础的初试;二为“试”,即通过多种形式(面试为主)考查能力素养的复试。

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大致可划分为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其中博士招生主要有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包括原有的“提前攻博”)、本科直博和近些年各高校陆续试点的“申请考核制”等方式。硕士招生考试的发展过程相对复杂,其中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是以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此三类合称“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以及推荐免试构成的一条主线。此外,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考试经历了“由统一渠道中独立、并行最后回归”的发展路径,在1990年以MBA为开端,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raduate Candidate Test, GCT)为代表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与以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为代表的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招生考试体系;2016年和2017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和自主招生考试相继停止,并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结构见表2-1。

表2-1 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