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内涵发展期(2010年—至今)

(一)研究生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

2010年以来,伴随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规模持续稳步增长,综合改革逐步深化,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展。

1.体量持续扩大与结构调整

自2010年至2017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从53.82万人增长到80.61万人,年均增长量为3.83万人。但与21世纪前十年的年均增长量5.72万人相比,这一阶段的增长幅度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减缓。在增速放缓的同时,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内部结构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体量持续扩大与结构调整优化并行,是201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从学位类型结构上看,专业学位建设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规模仍然较小,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不断上涨的需求不相适应。2009年,国家下发《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发〔2009〕6号),明确在已下达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人;随后,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着重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的重要性、创新培养模式、组织实施工作三个维度做了具体阐述和部署,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2017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达到50.20%,占到招生数量的一半以上。

从培养类型结构上看,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和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构成了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存在形式周文辉,曹镇玺.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势、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亟需的各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唐继卫,马建生,李洋.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只是在学习方式上有所区分,而在招生计划、招生录取、质量标准、证书管理等方面并无二致。2017年,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数已占全国研究生报名总人数的10%,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也达硕士招生总计划的28.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01-19.

2.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2010年以来,在校研究生及毕业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和比重显著提升,成为我国科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是我国国家层面的高水平科研项目,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研究生参与其中。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地区项目为例,可见研究生的项目参与比重总体上呈上升的态势,如图1-3所示。到2017年,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地区项目的研究生参与比重已经分别达到了54.56%、47.22%和39.27%,已经成为我国科研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图1-3 研究生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占比

(数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统计数据(2008-2017),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505/

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研究生教育毕业生也已经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以国家自然科学奖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之一,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历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都是我国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从第一完成人的学历来源与层次来看,2011至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不断提高,从2011年的61.11%到2017年的85.71%,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非博士学位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具体情况见表1-4。

表1-4 2011—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学历情况

(数据来源与说明:1. 2011—2007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网站http://www.nosta.gov.cn/web/list.aspx?menuID=57; 2.数据统计信息中不包括军事院校和相关单位获奖情况。)

(二)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一条即明确提出:“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的路径选择。

1.立德树人全面深化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多个方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重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2017年10月19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我国教育事业时,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势下,各高校不断探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新方法、新途径,很多高校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并申请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点,积极引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2.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硕士研究生招考分离。2013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优化初试,强化复试,发挥和规范导师作用,注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为“招考分离”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进一步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推进分类考试,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加强能力考查,注重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选拔体系”。这些政策依据不仅确认了招考分离是招生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且明确了招考分离是招生改革的现实抓手。

第二,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推行。21世纪初,北京大学首先尝试申请考核制,将博士生“入学考试”改为“入学选拔”,将博士生选拔分为初试、提交申请材料和复试三部分,改革焦点在于加大了复试和申请材料所占的比重,特别要求提交学术论文、专利和其他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计划等材料。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出台《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并于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成为我国率先全面实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的高校艾子,卫国.我校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N].中国农业大学校报,2013-05-25.。“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布相关文件,对博士生招考改革的“申请考核”制度正式进行了明确:推进完善“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强化申请材料审核,进一步明确了博士生的申请考核招生方式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EB/OL].(2017-04-21)[2018-06-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8/s3114/201704/t20170421_303012.html.

第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并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2016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指出,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由教育部划定统一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培养院校按照国家统一招生政策自主录取。在职专业学位联考各专业学位类别均并入全国统一考试,满足录取条件的学生将可以选择以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形式攻读学位。

(三)研究生教育进入“质量时代”

进入“十三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创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都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构建“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把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作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两个着力点之一,从改革质量评价机制、强化培养单位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完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建立质量信息平台等方面勾画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和轮廓。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目标在于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

2.以评估为导向的质量文化建设

在研究生教育“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方向引领下,研究生教育评估活动在评估理念、指标设置、实施办法等方面也在朝着突出质量、突出内涵式发展的方向转变。

第一,社会各界对评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评估作为判断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评估结果不仅成为国家、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考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成为社会各界认识各高校办学情况的重要途径,各培养单位积极参与到各个评估活动当中,提升评估结果成了诸多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

与此同时,各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各高校普遍将世界知名的大学、学科评价结果作为考察学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尺。例如,江苏省在其2016年颁布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其中10所左右高校进入前50名;支持若干所大学进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科数不低于全国总数的10%; 100个左右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同类学科前1%;进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学科数,不低于全国总数的10%。”

第二,评估理念上突出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从国家学科评估来看,与前两轮学科评估相比,2012年和2016年国家第三、四轮学科评估在评估理念、内容、方法上都有进一步的更新。第三轮学科评估体现了“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思路,按照“科学客观、严谨规范、公开透明”的原则,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导向强调质量,采取“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淡化规模,树立了学科评价的正确导向,数量的影响因素渐渐淡化,质量的重要性日趋明显。第四轮学科评估深入贯彻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按照“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导向,在继承前三轮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经广泛调研论证形成了以引导学科内涵式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建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