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或者说终于读了。
虽然我觉得不必如此夸张地报告,但目前《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已是热门话题。
尽管这部作品是今年最大的热门畅销书,却没有哪家报社或周刊杂志刊载正规书评并进行报道。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被排除在书评对象之外的畅销书。
一般来讲,作品一旦畅销,书评就很少再涉及了。而且,如果销量在10万本倒还有这种可能。但是,当销量超过50万或100万,并成为热门话题时,就几乎会被报刊的书评栏忽视。
原因很简单,既然作品已被广大民众阅读过,那就用不着再大书特书了。这是表面原因。
但是,其背后却依然隐藏着这样的担心:如果事到如今才发书评的话,那么是不是连发书评的人都会被看成与大众水平相同呢?
特别是像《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这种以年轻人为中心的纯爱物语,恐怕从最初就会被武断地认为是赶时髦的作品而遭到无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出于对畅销书的嫉妒。
说真心话,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为更多读者所喜爱,并收入更多的稿酬。
但是,如果谁的书一枝独秀热卖不止的话,就会有人感到失望和扫兴。
他们会生气地说:“怎么会出这种东西?”非但不会为作品发书评,说不定还想挑出所有的毛病贬损一番或干脆无视其存在。
这一点与单纯地评价爆红作品的演艺界有所不同,体现了文学世界的严酷性,也是异常扭曲的特点。
但若因此而无视畅销书的话,那就是对广大读者的冷漠。
摆脱陈规旧习的束缚,积极地评介畅销书,阐明该作品及其获得众多读者的背景原因,这对于思考当代十分重要,而且能够使文学增添活力。如果刻意回避,就只能导致文学的衰退。
明确地讲,这种倾向确实已经限制了日本文学的发展,并起到了负面作用。
说到关于《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的读后感,坦率地讲,这部作品本身写得很好。
首先,这部作品最令人满意的优点就是文笔不虚浮,十分稳健。作者好像从事小说创作时日尚浅,但依然一气呵成地写出了最想表达的内容。
作品中的主人公朔太郎与亚纪是一对恋人,他们的爱情与终结构成了故事的主线。作者十分生动地、时而幽默地、轻松愉快且哀切地描写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特别是朔太郎的祖父,堪称风格独具的存在,拓展了该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当然,祖母与怀恋着另一个女性的祖父相伴一生,其处境想必极为困窘。但作者并未对这条线进行详述,体现了青春小说的优点和清舒感。
最后,朔太郎从澳大利亚回来并重续学校生活时,心中出现了无法弥补的痛苦空白。这个场面勾起了所有人在青春时代都体验过的甜蜜而酸楚的感伤。
该作品之所以成为畅销书,应该是因为流动于全篇的浪漫清爽氛围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不过,既然是发行量超百万的畅销书,那就不可能单凭穿插虚构情节和全力以赴就能孕育出来。
在其背后,当然必须具备作者自身的真情实感和资质积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作者的资质在该作品中完美地开花结果了。
不过,对于初老一族和老年人来说,该作品或许过于素淡和单纯了。
其原因之一,就是这种“绝症+纯爱”的题材太容易预见到大结局。这类题材以前早有多部作品,对此有所了解的人难免会产生炒冷饭的感觉。
另外,由于故事限定在青春期的某个阶段,所谓生存于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厚重感以及爱与自我的纠葛这些黏稠浓郁的感觉过少,所以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吧?这样就很难在成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当然,期待在这部作品中有相应表现恐怕不可能,但这正是被武断为只面向年轻读者的理由吧?
另外,这部作品并不具有超越既往文学作品的、呈现压倒性迫力的崭新意境和强烈冲击。这恐怕就是被书评人无视的另一个原因吧。
我在读过该作品后还观看了据说正在热映的改编电影,可惜,电影似乎并没有超越原作。
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朔太郎和亚纪,由森山未来和长泽雅美扮演。长泽雅美虽然在扮演女高中生时魅力四射,特别是嗓音爽朗而性感,但因病住院后依然显得健康如常就不免令人心生疑问了。而森山未来那毫无做作的表演真实感很强,而且,因为不是帅哥所以更能引起共鸣。
影片整体采用抒情的手法拍摄,但问题是由柴咲幸扮演的律子这位女性。从影片开头电视报道台风警报的镜头开始,怎么看都像是生编硬造的人物。
影片中将主人公朔太郎分成高中时代和成年人时代进行描述,造成了人物形象的混乱。特别是在尾声部分,即朔太郎与律子去澳大利亚撒骨灰的场景,如果从纯爱的形象定位来看略显不自然。
或许是因为原作故事情节过于单纯,所以在改编时从营销等方面考虑而增加了原作中没有的人物。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后加的人物并未发挥理想的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小说原作与改编电影各有缺点,但巨大的发行量仍说明该作品非常优秀。
另外,这个事实还证明:对于任何人来讲,青春都是永恒的,人们心中都有温情相爱的愿望。
对于这一连串的热潮,有评论说都是因为世间变得越来越肃杀冷漠了。不过,我却不这样看。
倒不如说,这种现象证明,现如今已是新的女性时代。她们可以无视貌似不屑的男性,可以摒弃羞怯,毫无顾忌地沉浸在这种甜美感动的世界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