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票是什么?

说起来,林劲峰在投资界呼风唤雨,首先要感谢一个人。正是这个开电器店的潮汕老乡,把他带进了股市这个神奇的世界。

潮汕老乡名叫林基秀,但无论是林劲峰还是周围的那些人,都叫他“秀总”。语气里既透着熟悉,又带着一种对江湖前辈的尊重。

论年纪,秀总比林劲峰要年长20多岁,是他的长辈。当然,秀总能获得林劲峰这帮人的尊重,肯定不是因为年龄。早在林劲峰上中学的时候,秀总就已经作为深圳这个改革宝地最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呼风唤雨,俨然一个“大哥大”了。

电器店的小伙计

秀总的故事,其实也是改革开放的一部活历史,足以写一篇长篇传记。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就像一条充满波浪的K线。

秀总那时在深圳开着一家电器店,主要卖彩电。20世纪80年代,电器买卖可不像今天,什么时候想买就跑到电器城里直接提了就回家,甚至足不出户就网上搞定。那时候,全国各地的商家买电器,基本都要跑到深圳来采购。

电子业是彼时深圳工业的中坚。翻阅当时的报刊,满眼都是电子业蓬勃发展、振奋人心的消息。彩电、收录机常常从车间刚进仓库就被客户提走。绝大多数工厂订单充足,日夜开工仍做不完。1987年,据电子集团及131个成员的统计,一季度完成的产值比1986年同期猛增87%。许多工厂称,日元以及韩国、中国台湾货币的升值迫使一部分外国商人把买单转向香港,深圳紧邻香港,自然得利。

因为深圳有外汇,秀总就通过换取外汇,从江苏生产索尼彩电的厂家或者西安生产东芝的厂家,用外汇买来彩电,再批发到外地。这样一来,彩电厂赚了外汇,秀总赚了差价。一台彩电几千元,秀总每台加价50元,卖到上海、宁波等富裕点的地方。那个年代,50元可是一个内地民办教师一个月的工资,秀总不费吹灰之力,一天就把好多教师的月工资挣了。

秀总自己也说,他算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做电器买卖的一批人之一,所以等后来的中国首富、也是潮汕人的黄光裕在北京新街口开第一家电器店时,秀总早就在深圳发财了,一年就轻轻松松挣好几十万。

发了财的秀总开个YAMAHA摩托车,头上戴个钢头盔,腰里别个传呼机,呼啸而来、呼啸而去,还烫着头发,穿着皮衣皮鞋。那架势,就跟香港电影里的小马哥一样。

这对少年林劲峰简直有着致命的诱惑,“那时候我也没见过这些东西,触动很大,觉得很新鲜,心想这个人怎么这么有钱。以后我什么时候能成这样的人,那才真正牛。”

对秀总无比崇拜的林劲峰每年暑假就跑到电器店里去实习。说是实习,其实也是去玩,跟着秀总卖电器,做零售员,打发时间。高中生林劲峰对做生意的理解还非常模糊,也不了解钱究竟是怎么赚来的。在店里,秀总安排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客人来了,林劲峰就端茶送水;秀总出门,林劲峰就跟着去玩。

摸着石头过河

弗里德曼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你们这个股票印刷很漂亮,但更像钱币,而不像股票。你们有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吗?你们的董事会和总经理怎么分工?你们有交易所吗?股票怎样流通?

秀总这样的个体户能够成为首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势。当很多类似秀总这样的聪明中国人,正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财富时,资本市场、股票投资也开始以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悄悄破土萌芽。

说到新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大多数人都把1990年底深交所和上交所的成立当作起点。其实这是个误会。在1984年,上海就已经出现股票了。

1986年11月10日至13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举行了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当时的媒体用《华尔街大亨将“金融市场”带到人民大会堂》这样的标题来形容这次史无前例的高规格会议。这批美国来宾中就有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John J.Phelan,Jr.)。开完会的第二天,邓小平会见了这位华尔街的客人,并同他谈了很长时间。范尔霖向邓小平赠送了一个自由出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作为回赠,邓小平则送给了他一张著名的卡片——“小飞乐”(飞乐音响)的股票。这张小小的卡片意义非凡,它可是中央最高层第一次用具体行动肯定了企业发行股票这件事的正当性,而且是送给美国来的客人,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小飞乐”是1984年年底发行的。中国资历最老的股民都知道,和它同时发行的还有一只叫“延中实业”的股票。当年这两只股票的发行,可是上海滩的大事。但是股票并不像今天一样可以随便转让,买了就只能等着分红。

1986年,两只股票第一次发放红利,延中实业还针对股民搞了个摇奖活动,奖品是房子,有一个衬衫厂的小青年,最后中了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这引来了上海人茶余饭后好长时间的热议。但热闹过后,股票又悄悄地躺在那里,像一堆死钱,也不能变现。于是有人找到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打听股票能不能转让,怎么转让。

在邓小平赠送范尔霖股票、范尔霖将股票过户这件事发生之前不到两个月,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才刚刚开张。

在深圳,1990年深圳证交所才成立,不过在此之前,深圳已经有所谓的“老三家”证券公司在进行柜台交易。这“老三家”,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特区证券公司(特区证券)、中国银行深圳国际信托咨询公司(中行证券)以及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总公司(国投证券)。在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老三家”可是风靡一时。

最早上柜的是1988年4月1日开始交易的深发展,后来就形成所谓的老五股。1988年4月1日,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首先在深圳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特区证券公司的柜台上交易。深发展的发行价为20元,1988年4月配售时,尚有诸多老股东弃权。

深发展成为中国第一股,编号000001。1988年,深圳街头出现了很多出售深发展股票的摊点,50或100股一张券,每张券1000元或2000元。

这个事情传开之后,很多人都到了深圳。有的是过来买股票,有的则是来看看中国的股票是什么样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是其中之一。时任深发展副行长的王健接待了弗里德曼,弗里德曼向王健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你们这个股票印刷很漂亮,但更像钱币,而不像股票。你们有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吗?你们的董事会和总经理怎么分工?你们有交易所吗?股票怎样流通?

王健挠头,弗里德曼说到的这些问题,当时还没有一个有解的。1988年,中国企业还处在股份制改造的时期,股份制企业尚不多见,法律也不完备,遑论证券交易所。

1988年的夏天,马上就要读高中二年级的林劲峰又来到秀总的电器店里实习。有一天,秀总带着林劲峰去了一个地方,正是这次不经意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

“拎着一麻袋钱去交易”

这个神奇的游戏让林劲峰兴奋不已,原来还可以这样赚钱。

1988年夏天,秀总带着林劲峰去证券公司的时候,正是深发展刚刚发行几个月的时候。秀总不但是中国最早的股民,而且绝对是最早的大户。

当时营业部还没有电子化交易,买与卖都是在黑板上写,比如,我有深发展10股,想100块钱卖,就写在黑板上;你想卖,把你的报价和数量也写上去。

一个让林劲峰终生难忘的场景是,秀总一到营业部,就把黑板上所有的东西都擦掉,代表所有卖出的股票他都吃进。当时是现金交易,买下这么多股票是需要很多钱的。秀总带过去一麻袋的现金,面值都是十元。这样一来,交易所就只能关门结业了,他们围着秀总这一麻袋现金在那里点数。银行的经理干脆就驻扎在营业部。

营业部里的人忙着数钱,林劲峰和秀总待在那里等着他们数钱,没啥事情可以干,就开始讨论股票。慢慢地,林劲峰就了解到股票交易的很多知识,交易过程的细节,包括怎么进行交易,到底谁来买、谁来卖等。

这个神奇的游戏让林劲峰兴奋不已,原来还可以这样赚钱。于是他开始买一些书来翻,当然也不是很高深的书籍,都是一些入门的金融书籍,弄明白啥叫市盈率啊,啥叫股票的价格啊,啥叫买入价、卖出价啊,都是很基本的概念。把这些概念搞清楚,林劲峰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事情。

事实上,深圳市场上第一批的炒家,都是类似秀总这样从制造行业、贸易行业掘得第一桶金的商人、个体户。不过这些最早的炒家最终的结局都有些落寞。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他们享受了股市初期的“一夜暴富”,但很多人也在之后的股市调整中“丢盔弃甲”,甚至将身家输得一干二净。在之后1991年的那场股市大调整中,秀总也几乎破产,最终远离股市。而在深圳1988年进行股份化改造的深市老五股,存活至今天的也只有001深发展(现更名为平安银行)和002万科,可以说是物人皆非,满目萧瑟。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1988年夏天秀总的这一次不经意的举动,将林劲峰领进股票、资本市场的大门。林劲峰无论如何也意识不到,在证券营业部的见闻,足以改变他的一生。这个时候的林劲峰,秋天就要升到高二,已经要为自己的前途奋斗了。

走不一样的路

他心里很清楚,只有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他才能尝试接触很多新鲜的东西,无论是做生意还是炒股票。

聪明的孩子念书都是不费劲的,比如林劲峰。林劲峰上的是深圳中学,这是全深圳最好的中学,是省重点中学。高一高二的时候,全班总共50多人,他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排到40名开外,算不上是个好学生。

但是从高二开始,他的成绩排名在班级里急速蹿升。原因很简单,他心里很清楚,只有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他才能尝试接触很多新鲜的东西,无论是做生意还是炒股票。

林劲峰是那种典型的平时学习不用功,考试的时候成绩蹿得快的“另类学生”。

高中的林劲峰个头已经很高,开始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但是坐在后面时,上课不是和同学讲话就是打闹。“每逢要到考试的时候,我就开夜车,白天在课堂上打瞌睡。班主任为了不让我打瞌睡,专门安排跟一个女同学坐在一起。安排跟女同学坐在一起,就是让我上课不要讲话。”林劲峰回忆这段往事时忍俊不禁,“调到前面,坐在班主任眼皮底下,四周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就有压力,就要守规矩好好读书了。”

深圳中学实行晚自习制度。晚自习的时候,林劲峰看每个人都很紧张地在学习,就到处胡乱转,到这里“点评”一下,到那里“点评”一下。通常同学们读书做练习到10点、11点就休息了;这个时候林劲峰才开始认真学习,从10点钟一口气学到深夜一两点钟。

“那四个小时,我是真正的学习,没有任何的干扰。学习效率要比别人高出很多。所以,我用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通过三次模拟考试,从班级40多的排名上升到10多名了;高考前一两个月,我已经进入10多名了。深圳中学是省重点,10多名已经非常厉害了。”林劲峰说。

就这样转眼就到了1990年的夏天,决定命运的高考到了。对于当时深圳中学的学生来说,高考固然是头等大事,更要紧的是得决定报考深圳市的高校还是外地高校——当时深圳的户口已经开始变得值钱了,如果选择外地高校就读,很可能四五年毕业之后,根本没办法再回来拿到深圳户口。

很多深圳的家长们都建议自己的孩子就读深圳当地的高校,深圳大学无疑成了首选。事后看来,1989年、1990年、1991年入学的这三届深圳大学学生的确异常优秀,今天在深圳各大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这三届的深大毕业生都走上了管理岗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林劲峰以全深圳高考第八名的成绩进入了深圳大学国际金融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