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丽丝漫游奇境
- (英)刘易斯·卡罗尔
- 3617字
- 2021-11-19 18:46:32
名家导读
一
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三个喜欢听故事的小姑娘缠着一位青年,要他讲故事。青年边想边说,结果编出了这一部奇妙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来。
译者且在这里明确交代一下,“很久”是一百多年以前,1862年7月4日。“遥远的地方”是在英国牛津大学边泰晤士河里的一条小船上。那位青年名叫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奇生(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后来他取了个笔名叫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这是把Charles Lutwidge两个字前后互换,再用字母玩点文字游戏,稍加改变而成的。三个小姑娘是姓立德尔(Liddell)的三姐妹,她们是:大姐萝琳娜·夏洛蒂(Lorina Charlotte),二姐爱丽丝·珀莱裳丝(Alice Pleasance)和小妹伊迪丝(Edith)。同去的还有一位青年,名叫鲁滨孙·得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他们五个人,乘着小船溯流而上,准备到戈德斯通去野餐。
道奇生,或者卡罗尔,于1832年1月27日生于英国柴郡达斯伯里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他的母亲早亡,父亲是一位牧师,有子女11人(七女四男),卡罗尔是长子。以一位牧师的收入,维持有十多口人的庞大家庭,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卡罗尔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进取心。他12岁便开始写作。先在约克郡的里士满学校(Richmond School)求学,后在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读书,获得数学、作文、古典文学和神学的奖金。1851年,他考取牛津大学,进入36个学院中的基督堂学院(Christ College)攻读数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特别是数学考试得第一名),获学士学位,留在学院任教,后来升为数学讲师;1861年又被委任为英国国教的副主祭,取得在牛津大学终身任教的资格。1881年退休。他一直过着独身生活;除写了许多数学论文之外,还写了不少散文和打油诗。
其中《猎捕蛇鲨》(1876)一诗中,他创造的怪物“蛇鲨”(Snark),是用英文snake(蛇)和shark(鲨)两个字“合成”的。现在英文字典中已特别收入。1898年1月14日,卡罗尔寄居于他住在萨里的吉尔福德的一位也是独身未婚的妹妹家中,不幸得了肺炎,不治而逝,终年66岁。
由于孤寂的童年和艰难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他生性腼腆,患有口吃,不善与人交往。但是他十分喜爱儿童,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便感到自由自在,连说话也不结结巴巴了。
上述三个小姑娘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院长的女儿。院长名叫亨利·乔治·立德尔(Henry George Liddell, 1811—1898),是著名的《希腊文—英文词典》的两位主编之一。卡罗尔当时的住处距立德尔一家在校园内的住处只有一两百步之遥。三个小姑娘常常跑来和卡罗尔做伴,要他讲故事。
这就回到1862年夏季的那一天。30岁的卡罗尔和他的同事得克沃斯带了三个小姑娘去划船。卡罗尔最喜欢当时大约10岁的爱丽丝,就把她的名字编到故事里去,作为主角。同时把伊迪丝(Edith)的名字变作“小鹰”(Eaglet);把萝琳娜(Lorina)的名字变作“吸蜜小鹦鹉”(Lory);把他的同事得克沃斯(Duckworth)的名字变作“母鸭”(Duck);把自己的名字道奇生(Dodgson)变作“渡渡鸟”(Dodo),自嘲因患口吃而念作Do-do-dodgson……这些都被他编到故事里去了。他是信口开河、出口成章的,可见他随机应变的本领。卡罗尔后来在日记中说:“我把女主人公送到兔子洞里去了……下面该发生什么事,我自己还一点主意都没有。”
他终于讲完了这一稀奇古怪的故事。小姑娘们听得出神入迷,非常开心。爱丽丝听了却还不满足,要求卡罗尔把故事写下来。两年半以后,在1864年的圣诞节,卡罗尔送给爱丽丝一件礼物,那是一本绿色皮面的笔记簿,开头写着:《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内容共一万八千字,这便是他亲笔写下的那篇故事,附有他亲手画的插图,最后一页还贴了卡罗尔给7岁时的爱丽丝拍摄的一帧照片。
这部珍贵的手稿还有一段发生在许多年以后的插曲。1928年,爱丽丝已经成为哈葛锐夫斯(Hargreaves)夫人并且做了祖母的时候,她把手稿交给了拍卖行,由一位美国收藏家以一万五千四百英镑的价钱拍得。这位收藏家在半年以后,将这部手稿加上卡罗尔另外一些手稿,转手卖得十五万美元。1946年,手稿再度被拍卖。
这时,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卢瑟·伊万思(Luther Evans)先生得到一些藏书家的资助,并得到手稿收藏者的谅解,以五万美元的低价购进,然后在1948年乘船去英国,把卡罗尔的《爱丽丝地下历险记》手稿赠送给英国博物馆,作为“酬谢的象征,因为我们(美国)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的时候,他们(英国)抵挡了希特勒”。
再说卡罗尔将这部手稿作为礼物送给爱丽丝以后,被好多人传阅,大家都深感兴趣。小说家亨利·金斯利(Henry Kingsley, 1830—1876)读后也大为赞赏,他建议爱丽丝的母亲劝说卡罗尔把故事整理后公开发表。于是卡罗尔把它修改补充为现在这样大约七万字的故事,并且改名为《爱丽丝奇境历险记》。1865年7月4日(为了纪念1862年7月4日那天他们在河上划船讲故事),这本书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了。在卡罗尔生前,此书共印行了16万册,使他收入大增,他甚至请求基督堂学院减少自己的薪水。由此可见他不是那种为金钱所驱使、又以金钱作为奋斗目标的人。事实上,他生活很简朴,常以饼干就雪利白葡萄酒作为午餐。
卡罗尔后来还为爱丽丝写了《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的续篇《爱丽丝镜中历险记》,并于1871年出版。晚年,他又写了两篇:《幼年“爱丽丝”》(The Nursery “Alice”)和《哲学家之爱丽丝》(The Philosopher's Alice),但不是很成功。
《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甚至获得英国女王维多利亚(Victoria, 1819—1901)的青睐。事情是这样的,此书一出版,卡罗尔把头一本赠送给爱丽丝;第二本则赠送给比阿特丽丝公主(Princess Beatrice),这位小公主的母亲便是维多利亚女王。小公主和女王对此书都非常欣赏,于是女王请作者把他的其他作品都寄来看看。作者对这一使他不胜荣幸的要求自然乐于从命。他便找出许多“大作”,包成一个大邮包,寄往白金汉宫,呈请“御览”。女王收到以后,怎么也想不到所见没有一本故事书,而都是些什么《行列式的约缩》(Condensation of Determinants)、《平行原理》(Theory of Parallels)等数学专著,作者的名字不是“卡罗尔”,而是他的真名实姓。这可以说是英国的一桩文坛趣事。
在《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出版以后的37年之中,卡罗尔收到和回复信件共计98721封。他几乎每信必复,弄得“几乎分不清哪是我,哪是墨水台”。他给孩子的信,有的别出心裁,写得只有邮票般大小;也有的故意把字写反,要对着镜子阅读。这反映了他幽默风趣的性格。
卡罗尔去世以后的一百多年,《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和《爱丽丝镜中历险记》已经传遍了全世界,各国读者读着原本或各种不同的译本。一代代的孩子像喜爱他们的玩具那样爱不释手。一代代的成年人和老年人也从这本书回想起他们的童年时代。用书中的人物、动物和怪物以及其想入非非的情节故事改编成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芭蕾舞、轻歌剧、哑剧、木偶剧、乐曲和雕塑等同样层出不穷。近年来在英美两国还成立了“刘易斯·卡罗尔协会”,出版季刊。有关卡罗尔的信件、传记、评论等文章和书籍陆续出版,甚至还有人为爱丽丝作传。
据一些卡罗尔研究者认为,卡罗尔后来在爱丽丝长大以后,真的爱上了爱丽丝,并且有意和她结婚。但年龄悬殊,门第不当,此事遭到爱丽丝父母的反对而未果。卡罗尔多才多艺,他还是维多利亚时代摄影家的先驱。他为爱丽丝所摄的照片以及为她画的肖像,都留存至今。
以上是关于本书作者的一些背景材料,是综合多种资料写成的。在阅读本书以前或以后了解一下,想必对阅读正文有所帮助,并能增加阅读兴趣。
至于故事本身,似乎不必多加介绍和评论了。作者不过是说了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中似不包含说教,也没有多少严肃的讽刺规劝意味。只要读者看了觉得有趣,便是收获。本来,儿童的世界是一片纯真的游戏世界,其中没有成人世界那么复杂和世俗的争斗和烦恼。因此,只要人们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或者在掸去世俗的灰尘以后,仍然发现自己有一颗宝贵的童心,那么《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便会永远是值得人爱不释手的珍宝。
有人说,卡罗尔的作品把荒诞文学提到最高水平,对20世纪50年代西方兴起的“荒诞派”文艺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看,卡罗尔的贡献就不局限于儿童文学领域里了。
本书最初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1892—1982)翻译介绍到我国,书名是《阿丽思漫游奇境记》,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重版。这期间,据知还出版了多种其他译者的译本。我不揣谫陋,费了不少时间,拿出我的这本翻译“试卷”来。虽然这主要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其中有不少幽默诙谐的游戏笔墨,不时穿插双关语、打油诗之类,常常令译者踌躇终日,难以下笔。我尽心竭力像开凿隧道那样一寸寸向前挪,等到终于凿通,感到喜悦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惶恐,不知自己的工作究竟做得怎样。请高明的读者,包括少年儿童朋友们,批评指正吧。
感谢远在美国的钱琰文女士为我复印一厚叠有注解的原文托人带来,对于我的翻译和注解有很多帮助。钱女士原是我家几十年的邻居,但是一直没有交往,这次助我一臂之力,特别使我感动。还有其他几位朋友和同事,如袁志超、王克澄、梁颖、黄杲妍等各位先生为我查找和提供资料,使我十分感激。上文中赵元任先生的生卒年是北京赵武平先生查到后打长途电话告诉我的,可见他的热心。电影或电视剧的片头上都有长长的名单,表示一件作品不只是一个人的成果。一本书,也同样需要好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吴钧陶
1995年2月29日夜,写成
2007年11月29日下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