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价值投资的进化

网络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几年前在雪球网上,我发现一个ID为“价值发现”的投资者发表的一些文章、帖子很有见解,于是就加了关注,并且在备注一栏中标注“投资理念一致”,再后来我们便成为互相关注的粉丝好友。2018年8月,央视“投资者说”节目对这位投资者的投资经历做了一期节目,揭开了这位投资者的面纱,我才知道他的真名叫张靖东,而且我们之间原来离得还很近,这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亲近感。但是如实说,我们彼此在网上关于投资的交流却很少,或许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就是这样,大家彼此就如此默默地关注着,尽管少有交流,但心灵之间也能够息息相通,这也算是对投资的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吧。

2020年春节前夕,靖东先生突然致信我说,他今年要出一本书,问我是否方便给他作个序言,并且还将全部的书稿传给了我。关于作序,我一向认为,一是要对作者比较熟悉,二是要对书中的内容比较认同,至少在投资价值观上应当处于同一个频道,否则,也有负于自己的内心,更是对读者的一种不负责任。于是,我回复说,我先看一看书稿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首先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带有一些好奇心来看他的书稿的,并且从头到尾看得很仔细、很认真,于是慢慢地便有了为其作序的冲动,脑海中还不断在浮现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便是《价值投资的进化》。

我为什么要以这个题目作为其书的序言呢?

这是因为,价值投资以1934年美国格雷厄姆所著的《证券分析》(与多德合作)横空出世为标志,80多年来,价值投资这个大家庭不断繁衍生息,不断进化,进而形成了价值投资的不同派别和风格。粗线条地分析,价值投资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原教旨主义的格雷厄姆派。

这种投资理论主张以低于清算价值,或者低于营运资产三分之一或者更低的价格买入,然后等待市场充分反映其价值之时卖出。早期的巴菲特就是采用这种投资策略,后来被巴菲特称之为“拣烟蒂”策略,就是说在大街上见到烟头还剩下一小截儿没有抽完,拾起来可以再吸上几口,这个比喻很形象。格雷厄姆的另一个学生沃尔特·施洛斯,可以称得上这种投资策略的忠实门徒,深得其精髓,后来将这种投资策略发挥到了极致。

二是菲利普·费雪的成长股投资派。

1957年菲利普·费雪出版了一本书《怎样选择成长股》,这本书与格雷厄姆的著作一样,也称得上投资的圣经。费雪的投资思想与格氏风格有所不同,他更看重企业的显著经济特征,并且认为,伟大的公司是稀少的,一旦发现投资机会,比如它们在市场上一时失宠之时,就要集中资金进行投资。所以,费雪与施洛斯有所不同,施洛斯采取“广泛撒网”的方法,比如,他可以买入100多家公司的股票,但是费雪则集中长期持有几家少数优秀的公司十几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此外,如果非要归类的话,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可以归结到费雪的成长股投资派。

三是巴菲特-芒格派。

真正把价值投资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或者说集大成者,自然是沃伦·巴菲特了。巴菲特从自身投资的经历中总结出来一句名言,即宁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超级明星企业,也不以低廉的价格买入平庸的企业,并且他说,明白了这一点有一种从大猩猩向人类进化的感觉。芒格则有一个著名的“三个训导”,即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说三遍)。

价值投资是不分国界的,如果分析一下历史并不太长的中国股市走出来的一批大牛股,它们给投资者带来了几十倍、上百倍、几百倍的收益,巴菲特与芒格的这些名言,也在不断地得到印证,因为道理很浅显,即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机会成本有时是一种巨大的成本,只是这一点常常为一些投资者忽略。

在今天中国股市的投资界,谈起国外的一些投资大师,谈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相对多些,而谈费雪似乎相对少些,费雪的投资策略似乎有被“低估”之嫌。换言之,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聚焦投资优秀企业,拉长时间看,反而回报可能更好。而且据我观察,很多的投资者投资时间越长,越是向这个方面进化。

本书的作者靖东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进化的典范。他在自己的书中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进化过程,并且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靖东先生的这本书,其可取之处还在于,不仅有投资理念的阐述,更侧重于自己过往投资案例的分享,并且这种分享很无私、很真诚,特别对自己投资中的缺憾与不足,也不讳言,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

靖东先生的这本书有投资理念,有投资案例,有商业分析,还有对人性的洞悉。全书以前言《一个投资者的自我进化》开始,以最近7年的年终总结结尾,首尾呼应,就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慢慢铺陈开来,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投资新手一步一步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走向股市投资成功的整个进化路程和心路历程。

开卷有益。如果您对靖东先生投资的进化过程有兴趣,还是尽快地打开本书吧!

张居营(闲来一坐s话投资)

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