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探索

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在经济关系层面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矛盾作用中演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本看法。熊彼特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那个时期“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这对于“一带一路”研究来讲,也具有指导意义。

从相关文献来看,国内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一带一路”的文章并不多。代表性观点有,周文等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创新,既有助于本国经济发展,又有助于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还有助于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各国间的互信和地区和平稳定;然而,对于这一发展战略,国际社会也不乏质疑的声音。(48)因此,笔者从政治经济学角度,一方面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另一方面也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拓展提供理论依据,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而且可以更好地通过资本输出实现合作共赢,推动资源要素的全球化分工,促进全球治理结构的多元化。

徐宏潇等指出,当今全球处于资本强势的世界历史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不但遭遇现代性危机而且面临严峻的现代化挑战。(49)中国的“一带一路”共建倡议不但是求解发展中国家“文明病”与“落后病”双重顽疾的有益探索,也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未来世界历史转变的积极尝试,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性依据。

刘美平还将政治经济学与空间因素相结合,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区域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空间组成部分;认为马克思从单个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生产规模扩大问题出发,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区域发展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50)在资本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会发生资本在区域之间转移、产业部门间的运动,以及城市空间的重塑活动。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资本输出所到之处,产业转移与空间重塑同时进行,文化殖民和软实力侵略会随后跟进,金融危机和空间不平等如影随形,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更是为资本输出开辟前进的道路,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前进过程中的国际性区域发展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作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的中国开放新战略,是基于“区带”范式下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是着眼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需求的国际性协调区域发展战略,是着力于缩小国际区域差距的共赢共享方略,是致力于增进世界各民族友谊的文化交流战略。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微观运行、国际经贸交往等领域的研究工具仍较为薄弱,有必要将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以应用于“一带一路”实践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