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需求=需(痛点)+求(解决方案)

什么是客户需求?华为给出的定义可以说最简单、最朴实,也最具有操作性。需求=需+求,“需”即客户的痛点,“求”即客户期望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显然,要知道客户的需求,必须先清楚客户的痛点在哪里。痛在前,求在后;没有痛,何来求?这就好比医生看病,医生先要诊断病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病根是需,药是求,药到病除,就是创造价值。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直接拿着产品去推销兜售,虽然产品是客户需要的,但产品仅仅是客户解决问题工具的一部分,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解决方案。

举个简单的例子。客户要买一把电钻,想在自家墙壁上打个洞眼,安装东西。表面上看,客户的需求是一把电钻,但其实他想要的是解决方案——打出洞眼。如果你能提供其他方案帮他打出这个洞眼,那么他完全可以不用购买这个电钻。

所以,单一的产品很容易被竞品替代,只有充满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才是难以替代的,也是客户真正所需所求的。而华为所做的,就是这个难以替代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挖掘客户所需,引导客户所求

企业界有句话很流行,叫“引导客户需求”,这句话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试问客户的痛点能引导吗?不可以!痛点是客户的真实存在,就像病人的病根一样,只能挖掘,不能引导,否则引导偏了,可能就会像吃错药一样,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后果。

比如,一个人才服务机构向一家公司推荐人才,理由是这个人特别有才华、有学问,工作能力超强,如果能进入该公司,可以为该公司创造多少多少价值。但是,如果这家公司没有招聘需求,那么不论该机构向其推荐的这个人才多么有能力,都不是公司的痛点;即便是,公司也要考虑这个人才是否符合公司的岗位要求。显然,服务机构引导半天,结果很可能是无功而返。

不能引导客户所需,那可不可以引导客户所求?可以!因为我们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可以多种多样。我们要引导客户寻找自己的所需,然后根据自己所需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实现双赢的目的。

所以,“引导客户需求”的说法是相当不准确的,只有“挖掘客户所需,引导客户所求”才不会产生误导。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现在的商业领域中,不关注客户所需,一味地引导客户所求的情况非常普遍。

第一种情况是“我为客户想”,而实际上却是自己一厢情愿地想,并不是客户的真正所想。

比如,我们去商场购物时,一些蹩脚的推销员总是不先探索顾客的选购意向,上来就自顾自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说自己的产品能如何为顾客增添价值、如何适合顾客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是站在顾客的角度与顾客一起选购商品,而是站在销售者的角度向顾客展现、推销产品。我们可能不会怀疑这些商品的价值,但不同顾客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只有商品的价值与顾客的需求相匹配时,它们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否则只会令顾客反感。

第二种情况是把技术自嗨当成客户需求。

一些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时,总是一味地强调技术性能,自认为这才是对客户的高度负责,殊不知技术性能本身并非客户所需。如果你不能从客户痛点出发,技术再好也没用。

比如,客户想买一款具有畅快游戏体验的手机,而你不断强调某款手机的拍照技术如何好、像素如何高,那显然不是客户所需。即使你这款手机性能再高端,若不对应客户的痛点,客户也不会为此买单。

第三种情况是除了能想到性价比外,便再没有其他想象力了。

一些企业喜欢用性价比来感动客户,但有些客户要的未必是性价比,还有可能要的是产品所带来的价值感和心理满足感。

比如,有些客户就喜欢最新款的手机、计算机,目的是要体验最新款电子产品带来的畅爽感。可你偏偏向客户推荐性价比高的手机、计算机等,那自然触碰不到客户的痛点,除了成交失败外,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第四种情况就是把想象的或概念化的东西当成现实客户需求。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出现,一些企业似乎看到了商机,对养老产业跃跃欲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原因何在?仔细分析后不难得知,出现老龄化趋势是没错,但是具有消费能力的人还没有老,没有足够的需求支撑,过早布局养老产业显然很难成功。

因此,不搞清楚客户痛点,企业付出再多都是做无用功。乔布斯曾经说过,客户也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客户有时确实不知道他们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痛,但他们一定知道他们有痛。所以我认为乔布斯也就是那么一说,我们千万别当真。苹果手机如果不能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就不可能直到现在都在热卖。而摆在京瓷展览馆极其精美的陶瓷,一个大概都要几百万美元,这完全不是为了客户,而是满足稻盛和夫本人的兴趣,所以只能放在博物馆里。

找到客户痛点的“十六字方针”

挖掘客户的痛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像寻找病人的病根一样。病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病根在哪里,但一定知道哪里不舒服,所以医生一般会从病人提到的表象入手,望闻问切,逐步找到病根。

华为在挖掘客户痛点时,所用的方法其实和医生一样,总结起来共有十六个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华为挖掘客户需求“十六字方针”的背景是因为一线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要客户提出需求,一线员工就要求后端提供各种支持,但他们反馈的也许只是某个客户的个人看法,未必是客户需求。

比如我们准备推出一款产品,那么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肯定会随机采访很多人,看看到底有多少人会对这款产品感兴趣、有需求。这些被采访者肯定也会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等,那么在这些人中到底谁说的才代表客户需求呢?

这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万一决策不好,公司就可能会遭受莫大的损失。

而华为的“十六字方针”,就是要求各部门不要头脑发热,要多进行一些客户调研,基于更多的数据输入和数据分析,先把客户需求搞清楚,谋定而后动。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做法上,华为是很舍得把最优秀的人放到市场前端去倾听客户需求的,甚至会与客户一起成立联合创新项目组。只有前端锁定了客户需求,后端才能避免做无用功。

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恰恰相反,它们喜欢把能干的人放在后端,把能力一般的人放到市场前端。由于市场前端的人听不懂客户的真实需求,找不准客户需求与企业能力的契合点,结果给后端带来了大量的无效工作,造成大量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尤其是当客户已经定义了自己的需求后,企业再想介入为时已晚,而要让客户调整自己的方案来适应企业的方案,其难度系数可想而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十分清醒,对B2B(企业对企业)业务来说,前端控制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