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第一份建造计划
1968年6月3日,罗伯特·泰勒于1966年提出立项的网络建设计划经过2年的紧张讨论与验证,正式由网络项目负责人拉里·罗伯茨以信息处理技术处的名义向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提交。该研发计划名为“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自此阿帕网进入实验建设阶段,建设网络的种子开始发芽。
拉里·罗伯茨是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名“天才”。他的父亲艾略特、母亲伊丽莎白都是美国知名的化学博士。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拉里·罗伯茨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但他并没有像父母一样在微观科学领域奉献自己,而是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电子计算机科学领域,且在青年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1959年,拉里·罗伯茨以22岁的年龄,在麻省理工学院拿到了学士学位。而就在他的同学为找工作忙碌之时,拉里·罗伯茨在毕业次年拿到了硕士学位,并开始攻读博士学位。4年之后他戴上了博士帽,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一。
也正是因为天赋异禀,博士毕业之后拉里·罗伯茨顺利地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顶级的林肯科研实验室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电子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领头人利克莱德,并被其在《人机共生》一文中描写的未来生活方式深深吸引。1964年9月,利克莱德以“人机共生”理论为基调,向全世界发出“我们应该研究一种‘网络’,将计算机连接起来,进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的倡议,在电子计算机科学领域掀起了建设网络的风潮。大量敏锐的社会资金开始涌入这股风潮,推动网络的实践攻坚。
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驱动下,拉里·罗伯茨随即抓住了“风潮”的尾巴,开始尝试将不同系统、不同厂家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实验,并在不久后成功将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TX-2电脑和加利福尼亚州系统发展公司的Q-32电脑远距离连接到了一起。这是人类第一次远距离接通两种不同系统、不同厂家的电脑!
而就在拉里·罗伯茨准备乘胜追击,将更多的电脑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一纸调令发到了他手中——一个名叫“阿帕”的项目组要抽调他去担任网络项目负责人,发起人叫罗伯特·泰勒,是阿帕项目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面对这“砸”在头上的调令,出于对行政系统本能的抵触,拉里·罗伯茨最初选择坚定地拒绝,认为这是在扼杀他的研究青春。
然而罗伯特·泰勒并不准备轻易放弃对这位天才的拉拢,他筹备建立的阿帕网,计划将军方所有的计算机资源共享起来组建网络,减少低效率带来的浪费。而拉里·罗伯茨已经将不同电脑连接在一起,攻克了网络建设的核心难关,是快速建立阿帕网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
对于科学家来说实验就是全部,是释放生命能量的完美途径,因而罗伯特·泰勒在被拉里·罗伯茨数次拒绝之后,使用了一个不怎么人道的手段“威胁”,他明确地告诉拉里·罗伯茨,他正在使用的林肯实验室,绝大多数的经费都来自阿帕项目,所以乖乖去阿帕本部服务是最明智的选择,否则殃及池鱼就不太“仁义”了。而去阿帕本部任职也并未非坏事,那里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用于各种实验。
面对罗伯特·泰勒的“威逼利诱”,年轻的拉里·罗伯茨未能抵抗住,他选择了入职信息处理技术处,并且不负罗伯特·泰勒的厚望,在1967年10月写出了第一份建立网络的计划。根据计划要求设定的初期目标有2个,分别为建立参与研究的16个工作小组都能接受的电脑接口协议以及设计一项新的通信技术,使当时的16个工作小组的35台电脑相互之间可以每天传输50万份信件。此时此刻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解决美国科研界内部效率问题的小物件,能在不远的将来彻底颠覆人类工作、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