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历代刻书家考略(上下册)
- 方彦寿
- 4605字
- 2020-08-29 07:41:50
二、元代
王都中
王都中(1279—1341),字邦翰,一字元俞,号本斋。福宁长溪(今福建霞浦县)人。父积翁仕宋为福建制置使,入元授中奉大夫、江西参知政事,奉使日本遇害,武宗时追封为闽国公。王都中以父功授平江路总管,历任两浙盐运使、福建宣慰使和江南行省参知政事,卒赠太师,谥清献。史称“都中历仕四十余年,所至政誉辄暴著,而治郡之绩,虽古循吏无以尚之。当世南人以政事之名闻天下,而位登省宪者,惟都中而已。又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不增一疃,不易一椽,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王都中曾从赵复、俞琰学,撰《本斋集》一卷,今存《元诗选》三集己集中。《宋元学案》卷四九《晦翁学案》将其列为朱熹三传弟子。其生平,《元史》之外,另见载于乾隆《福宁府志》卷二一《人物志》。
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王都中曾刻印其师俞琰所撰《周易集说》十三卷附《易图纂要》《易外别传》,见载于《宋元学案》卷四九《晦翁学案》“隐君俞石涧先生琰”条:“武宗至大二年,门人王都中为之刊行。”清朱彝尊《经义考》卷四〇转载其序云:
王都中序曰:“石涧先生《周易集说》,大概以晦庵为主,而参以程氏,又集诸家之善为之说,凡三十余卷。都中至元乙丑尝从先生指授,未几奔走宦途,弗能卒业。兹守鄱阳泉监,与先生偕行,公余听讲,又得闻所未闻。是书作于甲申,迨今二十有七年,未尝一日去手,凡三脱稿矣。书成,不可不传,敬请锓诸梓,以与同志者共之,至大庚戌冬至。”
贡师泰
贡师泰(1298—1362),字泰甫,元宁国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曾在至正十五年(1355),将元黄溍撰《金华黄先生文集》四十三卷序而授福州三山学官刊行。《续修四库全书》本即据影钞元刻本影印。卷首有“至正十五年十月既望,朝散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宣城贡师泰”所作《黄学士文集序》,云:“翰林侍讲学士金华黄先生文集,总四十三卷。其初稿三卷,则未第时作,监察御史临川危素所编次;续稿四十卷,则皆登第后作,门人王生、宋生所编次也。先生之文章刮劘澡雪,如明珠白璧,藉以缫绮;读之者但见其光莹而含蓄,华缛而粹温,令人爱玩叹息之不已,而不知其致力之勤、用心之苦也。……先生领延祐甲寅乡荐,先文靖公实为考官,于师泰有契家之好。其后同居史馆,又同侍经筵,文谊为尤笃,比廉问闽南,过金华,得先生之集于王生,故叙而授之三山学官,俾刻梓以惠来学。”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元刊残本二十三卷云:“原书四十三卷,潜研钱氏跋,据宋文宪撰行状谓,初稿三卷、续稿三十卷。今存卷一至十三、卷二十二至三十一,较元刻二十三卷本篇帙较多,即钱氏所见士礼居藏本也。前有至正十五年贡师泰序,其时文献尚在,贡氏得其本于王忠文,刻之三山学官者。”按,瞿镛藏本今存国家图书馆,存二十三卷,与瞿目所录卷帙全同。版式为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左右双边。
贡师泰生平载《元史》卷一八七《列传》七四。弘治《八闽通志》载其仕闽宦绩云:“至正十五年为福建廉访使。未几,除礼部尚书。二十年又除户部尚书。俾分部闽中,以闽盐易粮,由海道转运给京师,凡为粮数十万石,朝廷赖焉。”何乔远《闽书》卷四四《文莅志》则载:“早岁游京师,入曹监,吴草庐、赵松雪及虞、揭诸公皆与游。……师泰文学知名,优于政事。尝为监察御史,元人斥南人不得居台省,居台省自师泰始。”
吴海
吴海(1322—1387),字朝宗,号鲁客,人称闻过夫子,闽县(今福州)人。元代理学家,为人尚行检,重节气。元亡后,隐居不仕,为文但书甲子而不用明代年号。友人永福(今福州永泰县)王翰为元朝殉节而死,吴海抚教其子王偁成人。
明洪武初,福建地方官向朝廷举荐,任命他为史馆编修,吴海坚辞不就,逝世后祀乡贤祠。著有《闻过斋集》八卷,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为人云:“至正末遭逢兵乱,绝意仕进。明洪武初,守臣欲荐诸朝,力辞得免。既而征诸史局,亦力辞不赴。……是集为其门人王偁所编。初,海与永福王翰善。元亡之后,海以翰尝仕元,劝以死节,而自抚其遗孤,教之成立,即偁是也。史称其文严整典雅,一归诸理。”
吴海曾刊刻朱熹《家礼》,有《刊子朱子家礼成,读之有感,书斋壁自儆》一文可证。其文曰:“吾读《冠礼》而思身之未修,读《昏礼》而思家之未齐,读《丧礼》而思爱亲之未纯,读《祭礼》而思事亲之未至。吾不孝大矣,吾罪多矣。呜呼!皇天矜予乎?祖宗保予乎?往者不可及已,惟兢兢以自厉,庶来者其免夫!”
吴海生平,见载于《明史》卷二九八《隐逸传》、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五、清沈佳《明儒言行录》卷一和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二等。
魏天祐
魏天祐(生卒年未详),字吉甫,益都(今属山东)人。至元间,官福建路总管兼知邵武军,以平定境内抗元军事力量而升为福建行省参政。至元二十六年(1289)四月,“天祐见时方求才,欲以荐枋得为功”,将抗元英雄谢枋得强行押解至大都。同年,在福州刻印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至元二十八年成书。半叶十一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今国家图书馆有存本。
至元二十九年(1292)八月,魏天祐因贪赃而被罢官。其起因,居然和魏氏派人劝降谢枋得之时,谢枋得怒斥他的一样:“天祐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传播《资治通鉴》的有功之士,其贪赃的劣迹,却被记载在《续资治通鉴》中:
(至元二十九年八月)戊午,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献计,发民一万,凿山炼银,岁得万五千两。天祐赋民钞市银输官,而私其一百七十锭。台臣请追其赃而罢炼银事,从之。
吴绎
吴绎(生卒年未详),字思可,号可堂,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皇庆元年(1312)官汀州路总管。此后,历福州、杭州、吉安三路,调任两淮盐运使,升甘肃参政,仕至浙江平章,封冀国公。至治二至三年(1322—1323),在福州路总管任上,刊印宋郑樵撰《通志》二百卷。撰《通志疏》和《通志序》各一篇,述其始末。其《疏》作于至治元年五月,略云:
《通志》书,宋先儒夹漈郑先生樵所述也。天启文运,皇元肇兴。爰命臣工勒诸三山郡学,虽经呈进,而北方学者概不多见。予叨承宣命,来守是邦。谨捐己俸,暨诸同寅,征工印造此书,关发中原诸郡庠,庶远近学者见闻均一。凡我同志,幸相与成之。右伏以圣世开太平,合四海同文同轨……虽南闽久已刊行,而北方尚未多见。欲全编之遍及,岂独力之能为?洞贯古今,可束诸子百家于高阁;式彰声教,庶俪四书六籍于清朝。谨疏。至治元年五月□日疏。福州路总管可堂吴绎题。
其《序》则作于至治二年五月,略云:
是集绣梓于三山郡庠,亦既献之天府,藏之秘阁。然北方学者,犹未之见。予叨守福唐,洪惟文轨会同,斯文岂宜专美一方。乃募僚属,仍捐己俸,禀之省府,摹褙五十部,散之江北诸郡,嘉惠后学,熟而复之。若伐薪于林,探丸于穴,信手而得,用以辅佐清朝,参赞化育,岂云小补!倘博雅君子,同予志者,益广其传,是所愿望。至治二祀壬戌夏五,郡守可堂吴绎书于三山郡斋。
清四库馆臣于此书别具慧眼,认为“《序》称是集梓于三山郡庠,北方学者犹未之见,乃募僚属捐己俸,摹印五十部散之江北诸郡云云。《疏》后别行载‘至治三年九月印造’,则知此本亦非吴绎所刊,当属元初开雕于闽中者也”。馆臣所言,意思是此书是元初闽中刊刻,而吴绎只是据旧版重印而已。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元初学者刘埙有《夹漈通志》一文,提到元大德间福州的《通志》刻本。略云:“余自少闻闽中有大书一部,名曰《通志》,知其为名儒郑先生所著也。先生讳樵,字渔仲,兴化人,自号夹漈。予思见其书而无繇。近大德岁间,东宫有令下福州刊《通志》,于是益思见,终无繇也。游宦剑津,始获见《通志》二十略,乃兴化旧刊本,近三十册。……今福州所刊《通志》凡万几十板,装背成凡百十册,视兴化之三十册,则福为全志明矣。”
此书行格为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最初是由“闽中”官学即三山郡庠刊刻于元大德间(1297—1307)。《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元大德三山郡庠刻本”或“元大德三山郡庠刻元明递修本”等,即此本也。今国内有数十家图书馆有存本。吴绎对此书的贡献,是在大德旧版的基础上,做了补刊、重印和有目标的推广,即疏、序中所说“散之江北诸郡”,在“中原诸郡庠”增发。
吴绎生平事迹,见载于雍正《江西通志》卷六一,《明一统志》卷五六。《明一统志》载:“吴绎,守吉安,不数月去。刘岳申为撰《去思碑》,称其为政有贤于人者三:外敏而内宽,读书知治体,好谋而善断。”《江西通志》所载与此大体相同而略有小异。略云:“吴绎,字思可,信都人。泰定间自杭移守吉州。政有三善:外敏而内宽,一也;读书知治体,二也;好谋而善断,三也。”
赵宗吉
赵宗吉(生卒年未详),名承禧,字宗吉,山西平阳人。元至顺元年(1330)进士,由翰林院编修被帝王召见而授予御史台掾之职。元至正间,官福建宪府佥宪,于至正七年(1347)在福州路儒学刊刻宋陈祥道《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晹《乐书》二百卷,见载于清杨绍和《楹书隅录初编》卷一,《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卷二亦著录。
李致忠《昌平集》载:
卷后又有林光大后序,称:“吾闽宪府佥宪、前进士赵公宗吉先生,购求善本,首命锓梓于学;宾幕经历、前进士可行达君,知事、前国学贡士允中张君董成其事……至正丁亥秋七月辛丑福州路儒学教授郡人林光大序。”进一步证明重倡刻梓陈氏二书者,是赵宗吉;实际董其事者则是达君可行和张君允中;而负责组织校勘者,是林天质。故此书版本定为“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本”,十分确当。
对元福州路刊刻《礼》《乐》二书,在以往的著作中错误颇多,须特别予以纠正。
一是将赵宗吉、赵承禧误为两人,又将其误为“福建人”。瞿冕良编著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赵宗吉”条:“赵宗吉,元至正间福建人。刻印过宋陈祥道《礼书》150卷(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一字)。”同页“赵承禧”条:“赵承禧,元后至元间晋宁人,字宗吉,进士。至正元年(1341)任福建佥事,刻印过宋陈祥道《礼书》150卷(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一字)。”
二是将元福州路儒学刻本与“元闽赵宗吉刻本”误为两个版本。《福建古代刻书》载:
《礼书》,宋陈祥道撰。……是书历代均有刊刻,至正七年福州儒学刻本传世的约有10部,分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天一阁等。是书还有元闽赵宗吉刻本,是赵宗吉从宋本翻雕。《天一阁藏书总目》载有元郡人林光大序云:“吾闽宪府前进士赵公宗吉先生购求善本,首命锓梓于学宾幕,经历前进士可行君知事前国学贡士允中张君董成之。”据此,是书也可列入元闽官刻本。
以上两点错误的产生,可能与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的著录有关。瞿目载:
礼书一百五十卷(元刊本)
题:“宣义郎太常博士臣陈祥道上进。”前有《进书表》及自序,次列建中靖国元年尚书礼部牒。案:是书有元祐刻本,今已佚。此本每半叶十三行,行廿一字。板心有字数。闽赵宗吉从宋板翻雕者。惜每卷间有阙叶,旧有林光大序,亦脱去。
瞿目所言“闽赵宗吉”,应是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所说“赵宗吉,元至正间福建人”,以及《福建古代刻书》所言“元闽赵宗吉刻本”的来源。
元宋褧《燕石集》有《赵宗吉真赞》:“名承禧,至顺元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辟御史台掾。平阳人。”元福建惠安诗人卢琦(1306—1362)有《送佥判赵宗吉》五律一首,从诗题看,正是赵宗吉官福建佥宪之时:
大夫持宪檄,来憩古松阴。
有马行阡陌,无鸦集泮林。
丰功登石碣,归道载瑶琴。
惟有前溪水,分明照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