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

黄裳

黄裳(1043—1129),字冕仲,一字道夫,号演山居士、紫玄翁。南剑州剑浦县(今南平市延平区)人。北宋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历官越州签判、秘书省校书郎、闽县令、福州知府、端明殿学士兼礼部尚书等职,卒赠少傅。

政和四年(1114),黄裳任福州知州,遵宋徽宗之旨,在闽县万寿观雕版印刷《政和万寿道藏》,黄裳总其事。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由官方出资雕版印刷的道藏。全书5481卷,分为540函。竣工后,刻版进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二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7页。。其中所印之书,道经之外,也收入一些诸子百家之作,内容包括文史、医学、化学、天文、地理等。因此后不久的“靖康之难”,中原典籍遭到金人的掠夺焚毁,此书亡逸无存,但它为元明以后所修《道藏》打下了基础,成为此后各藏的蓝本。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载:“《政和万寿道藏》,政和四年,黄尚书裳奏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总五百四十函,赐今名,以镂板进于京。淳熙二年,令以所藏经文送于行在所。”〔宋〕梁克家纂:《淳熙三山志》卷三八《寺观》,《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239页。

黄裳,《宋史》无传。生平事迹的最早记载,是程瑀于绍兴十六年(1146)所撰《宋端明殿学士正议大夫赠少傅黄公神道碑》。谓其:“公讳裳,字冕仲。其先金陵人,五代时迁延平。曾祖曰护,祖曰添,考曰文庆,皆隐德不仕。……公元丰五年登进士第,历越州签判、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政和四年,以龙图阁直学士起知福州,历二任。”〔宋〕程瑀:《宋端明殿学士正议大夫赠少傅黄公神道碑》,《演山先生文集》附录,《宋集珍本丛刊》第25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190页。文中还对黄裳的家世、籍贯、迁徙、仕履、政绩、子女和生卒等均有详细介绍,事迹远较其后的弘治《八闽通志》、道光《福建通志》、民国《南平县志》等所载为详。

在后人的笔记、诗话之类的著作中,有黄裳较多的逸闻逸事。如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有“罢舍法卒如黄裳言”一条,云:“黄冕仲尚书,当徽宗之初,蔡元长议欲推行太学舍法于天下,裳谓‘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若遵祖宗旧章,以科举取士’。其后公私繁费,人不以为便,罢之。卒如公言。”〔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82页。清陆心源《宋史翼》载其中举逸事云:“黄裳……未第时,尝作《游仙记》传于京师,神宗览而爱之。元丰五年,礼部奏进士有裳名,及进读廷试策,凡在前列者皆不称旨,令求裳卷,至第五甲始见。神宗曰:‘此乃状元也。’擢为第一。考官以高下失实,皆罚铜。”〔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78页。

黄裳的著作有《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今存《四库全书》本、《宋集珍本丛刊》本等。

刘峤

刘峤(1077—1138),字仲高,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绍兴二年(1132)任福建提刑,在福州刻印宋司马光撰《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八十卷,今国家图书馆存原刊本。卷一至四、七七至八〇配明弘治十八年卢雍抄本,行款为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四部丛刊初编》本即据此本影印此刻本的刊刻年代,《四部丛刊初编》1922年首印之时,曾将此绍兴刻本误为绍熙刻本,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首书牌:“上海涵芬楼借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绍熙刊本景印。”参该书书名页后。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刊缩印本时,对此作了修正,卷首书牌改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常熟瞿氏藏宋绍兴本”。参该书书名页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云:“集乃公自编次。公薨,子康又没,晁以道得而藏之,中更禁锢,迨至渡江,幸不失坠,后以授谢克家。刘峤得而刻板上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1辑,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7页。

刘峤序云:“文集凡八十卷,为二十八门,其间诗赋、章奏、制诏、表启、杂文、书传,无所不备。得于参知政事汝南谢公。谢公语峤曰:‘艰虞以来,文籍散亡。子曾大父杂端公,熙宁二年坐诋时政,及再缴诏,敕还中书,谪守九江,一斥不复。司马公时营救甚力,章疏具载国史,天下所共知之。’且趣峤叙其首,镂行于世。峤虽浅陋未学,然服膺此书旧矣,矧复世笃忠义之契顾,何敢以不敏辞?绍兴二年岁在壬子九月旦,左朝请郎直徽猷阁权发遣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吴兴刘峤谨序。”〔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首,《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80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此书刻成之后,次年十月表进。卷首有刘峤《进司马温公文集表》称:“臣峤言:准尚书省札子,备奉十月二十九日圣旨,因秘书省有请,以臣近刊司马光文集,许令投进者。断编参订,深虞三豕之传疑;睿旨聿颁,忽睹六丁之下取。前贤增重,晚学与荣。”〔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首,《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80册,第2页。据此表后所署,刘峤其时还兼任福建提举常平。

宋汪藻《浮溪集》有《左朝散大夫直徽猷阁刘君墓志铭》:“君讳峤,字仲高,吴兴刘氏。吴兴之刘,其传盖远。熙宁间,有讳述知御史杂事者,正色立朝,与宰相争是非。宰相盛怒,至欲逮治之,不为屈,卒夺御史。司马温公称其‘道胜名立’,东坡苏公为之赋《吴兴丈人》之诗,一时名士慕而宗之,所谓刘孝叔是也,于是吴兴之刘闻天下。卒官尚书吏部郎中,累赠金紫光禄大夫,中兴又特授秘阁修撰。……君少以文名,端方厚重,不妄交游。范忠宣之子正平,凛然有二父风,君从之数年,尽得其学。由是操修益进,贤于人益远,为乡里所尊,闻其行于朝。擢政和五年上舍高第,除陈州州学教授。丁内艰,免丧,调监尉氏税,非其好也。会徽猷阁待制赵公鼎臣镇邓,闻君名,辟司仪曹事。一府高其文,部使者交荐之。居无何,争进者比而谗君,君推其能于人,一不之校。人皆服君长者,而谗者反愧谢君。迁宣教郎,睦亲广亲南北宅大教授,历开封府仪曹少监、少府少监、尚书比部员外郎。君为郎六年,阅辈流登台省者,无虑数百人,未尝以荣滞关怀,当国者贤之,擢大理少卿,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出提点福建路刑狱。君内为廷尉,外为绣衣直指,于决谳重轻,必平反曲折,得其情而后已,不以爰书诿吏,故中外翕然称之。使闽时,尉诬民为盗,帅幸尉迁,力主之。君知其冤,引囚物色非是,释囚而黜尉。帅贵人也,不悦。会贵人还朝,君知其憾不释,力丐奉祠,得提点洪州玉隆观。居数年,以疾请老。卒年六十二,积官至左朝散大夫,直徽猷阁,时绍兴八年(1138)三月某甲子也。”〔宋〕汪藻:《浮溪集》卷二五《左朝散大夫直徽猷阁刘君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第1960册,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版,第298—299页。

梁克家《三山志》载其福建提刑任年:“刘峤,左朝请大夫直徽猷阁。绍兴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到任,至四年九月初五日罢。”〔宋〕梁克家纂,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二五《秩官》,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页。

邹柄·邹栩

邹柄(1084—?),字德久;邹栩(1094—?),字德广,号存诚,二人为兄弟俩。晋陵(今江苏常州)人,著名学者、理学家邹浩之子。绍兴三年(1133),兄弟俩辑录其父邹浩奏议一编,由杨时作序,刊行于福州。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著录《道乡邹忠公奏议》十卷,盖即此本。略云:“《道乡邹忠公奏议》十卷。右邹忠公浩之文也,龟山先生为之序。公字至全,常州晋陵人。举进士,累迁右正言,上疏谏立刘皇后,除名新州羁管。然世所传疏,其辞诋讦,盖当时小人伪为之以激怒者也。公之子柄,后因赐对,首辨此事,且缴元疏副本上之,诏付史馆。赠公宝文阁直学士,谥曰忠。”〔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1辑,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5页。文中言“公字至全”,误,“全”应为“完”。

邹浩(1060—1111),字志完,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终直龙图阁,赠宝文阁学士,谥曰忠。事迹载《宋史》本传。邹浩于元符二年(1099),因上疏谏立刘后而编管新州,奏稿当时已焚毁。徽宗初,蔡京欲重治浩罪,求其疏不得,于是伪造邹浩奏疏宣示之。邹浩竟因此获罪,贬谪昭州五年之久。

邹浩卒后二十二年,其子邹柄、邹栩搜集、整理其遗文为两编。其一即《道乡邹忠公奏议》十卷,其二为《道乡集》四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道乡集》四十卷,吏部侍郎晋陵邹浩志完撰。浩既谏立刘后坐贬,徽宗初,召还对,上首及之,奖叹再三,问:‘谏草安在?’曰:‘焚之矣。’分告陈瓘,瓘曰:‘祸其始此乎?异时奸臣妄出一缄,则不可辨矣。’蔡京素忌之,使其党作伪疏,言刘后杀卓氏而夺其子,遂得罪。其在昭州,作青词告上帝,有‘追省当时奏御之三章,初无杀母取子之一字’云。”〔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3页。

以上所录,无论是赵希弁,还是陈振孙,都没有提到此二书的刊行地点,何以断定是在福州刊行?这可以从杨时的文章中得此结论。这两部邹浩遗文,邹氏兄弟当时分别请了邹浩的两位好友分别作序。《道乡邹忠公奏议》请的是大儒杨时。序文如下:


道乡邹公,自少以道学行义知名于时。其为人也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望之晬然见于颜面,不问知其为仁人君子也。其遇事接物犹虚舟,然而坚挺之姿如精金良玉,不可磨磷。元符中,用侍臣之荐,擢居谏垣,从人望也。是时,哲宗皇帝厉精求治,用贤如不及,一见即以公辅期之。嘉言入吿,无不从者。适中宫虚位之久,大臣欲自结于嬖暱之私,为保位之谋,迎意媚合不以正。公力言之,以为公议不允,忤上旨,奸之徒恶其害己,相与协力挤之,于陷阱之中又下石焉,皆是也。公之章留中不下,乃伪为之,加以诋诬不实之语,如“他人之子而杀其母”之类,流布中外,欲天下闻之真若有罪者。其为谋深矣!虽有端人正士,无敢为公辩明者。

公既殁,迨今二十余年,昔之奸朋凋丧略尽,而正论行焉,真伪是非始有在矣。绍兴三年,其子柄、栩集公之奏议一编,属予为叙。余于公非一朝燕游之好也,知公为尤详,其事之本末皆余所亲闻见者,故详著之,以昭示来世,庶乎使小人知君子之为善终,不可诬也。

公之将亡,余适还自京师。闻公疾革,未及弛担,即驰往省之。见其苶然仅存余息,然语不及私,犹以国事为问,盖其平生以天下之重为己任,至垂绝而不忘也。每追念及之,怆然不能释。呜呼!世道凋丧久矣,不复有斯人也。〔宋〕杨时:《龟山集》卷二五《邹公侍郎奏议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49—350页。


《道乡集》四十卷,请李纲作序:


道乡邹公,自其少时,处闾里,游庠序,登仕途,其节操风流,已为有识者之所推许。至元符间,职在谏省,适有椒房之事,抗章陈列,危言鲠论,耸动四方,远谪万里。及建中靖国间,召还待从,又以直道不容于朝,再谪岭表,而气不为之少挫。遇赦得归,作知恩堂以居,奉其母,友其诸弟,教训其子侄,欣然不知老之将至。所养如此,故其文章高明闳远,温厚深醇,追古作者,有黼黻之文,有金石之声,有菽粟布帛之用,信乎有德者之必有言也。

其子柄、相集公平生所为文,得赋若干,古律诗若干,杂文若干,合为若干卷;而谏省章疏又别为一集,将镂版以传于世,求序于某。义不得辞。……

绍兴五年岁次己卯三月二十一日序。〔宋〕李纲:《李纲全集》卷一三八《道乡邹公文集序》,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321—1322页。文中言“其子柄、相”,误,“相”应为“栩”。


以上二序,一作于绍兴三年(1133),一作于绍兴五年(1135)。《奏议》的编者是邹柄,《文集》的编者是柄、栩兄弟俩。刊行的大致时间,应分别为绍兴三年和五年。序中均未点明刊刻的地点,但在杨时写给邹柄的书信中,却透露了这一消息:


先公奏议序纳去,鄙拙不足以发扬盛德,负愧多矣。闻令弟欲令福唐镂板传之久远,甚善。然其间有弹击权要,今子孙恐有当路者见之,遂为世仇,不可不虑也。如欧公有从谏,正谓此耳。若镂板可节去弹击之章,未须传也。公更思之。〔宋〕杨时:《龟山集》卷二一《与邹德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15页。


文中所说“闻令弟欲令福唐镂板传之久远”,指的就是其弟邹栩将把此奏议在福唐(福州)镂板。邹氏兄弟为何要把此二书放在福唐刊印?这可能与当时官福州知州的张守有关。

张守(1084—1145),字全真,一字子固,与邹浩是常州晋陵同乡。崇宁元年进士。绍兴二年九月,以资政殿学士、左中大夫知福州郡守,五年八月召赴行在〔宋〕梁克家纂,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二二《秩官》,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页。。张守官福州知州的时间,正与邹氏兄弟在“福唐镂板”的时间完全吻合。更为重要的是,张守对这位“清德著于家,余泽钟其后”“谠言劲节,冠映搢绅”的同乡前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因此,将邹浩遗著刊行于世,这位时任“福唐郡守”的同乡应是出了不少力。

在张守《毗陵集》中,还有一篇题为《跋邹舍人诗》的跋文,当时有可能刊于“福唐本”卷末。其中有云:“古语有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踞,生而见教也。舍人邹公于其子筮仕之初,诲饬如此。都官奉以周旋,仕虽不达,而清德著于家,余泽钟其后。至道乡先生以谠言劲节,冠映搢绅,而子若孙,皆有万石君之家法,盖生而见之,世守其训,莫敢坠失,遂跻登兹。念艰难以来,风俗颓替,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倘使家有此诗,人识此义,中兴其庶几乎?”〔宋〕张守:《毗陵集》卷一一《跋邹舍人诗》,《丛书集成初编》第1974册,第167页。

元谢应芳《思贤录》载:“公子柄,字德久。庄重笃学,幼负俊声,侍忠公如二水。黄山谷见之,深加叹异,呼为小友。未弱冠,弃科举学,从龟山先生游。先生期以大器,每称之曰‘是真有志于学’,乃尽传其业。龟山门人以柄为称首,陈忠肃公亦称其才高识远,可以大受。”〔元〕谢应芳:《思贤录》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8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67—368页。

邹栩,历官宣教郎、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司干办公事、处州知州,系邵武黄伯思女婿。

史浩

史浩(1106—1194),字直翁,号真隐居士,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史》本传作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宝庆四明志》则作绍兴十五年进士,应以十五年为是。历任福清知县、福州知州、崇信军节度使、右相兼枢密使等官职。事迹载《宋史》卷三九六、《宝庆四明志》卷九、《浙江通志》卷一五九。著作有《峰真隐漫录》五十卷、《尚书讲义》二十卷。

淳熙元年(1174),史浩任福清知县时,曾重刊郑侠《西塘先生文集》。郑元清《西塘先生文集跋》述刊行情况道:“先大父隆兴甲申(二年,1164)守旴江,以所藏高大父教授朝奉西塘遗文叙辑成编。蒙大资黄公为之序,遂刊置公府,今四十七年矣。……淳熙改元(1174),太师、左丞相史公出帅乡邦,复取斯集,亲为题跋而刊之,皆以大资黄公所为序冠之篇首。”〔宋〕郑元清:《西塘先生文集跋》,《西塘先生文集》卷首,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叶向高刊本,叶2B—3A。文中“太师、左丞相史公”即指史浩。

史浩刻本,为郑侠《西塘先生文集》第三次刊刻。前两次分别为隆兴二年(1164)郑嘉正建昌军刻本,郑元清嘉定三年(1210)金陵重刻本。二郑均为郑侠后裔。其详情,可参阅本书“郑嘉正·郑元清”条。

汪应辰

汪应辰(1118—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县(今属江西)人。史载其“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元〕脱脱:《宋史》卷三八七《汪应辰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册,第11876页。绍兴五年(1135),年十八中状元,任秘书省正字。以言事忤秦桧,出为建州通判。绍兴三十二年(1162)十月至隆兴二年(1164)五月,任福州知州〔宋〕梁克家纂,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二二《秩官》,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359—360页。

汪应辰在闽刻书,最早见载于《朱子语类》廖德明录,刊行地点在“三山”(福州别称),所刊刻之书为杨时的《龟山集》。原文为:


邹道卿《奏议》不见于世。德父尝刊行《家集》,龟山以公所弹击之人犹在要路,故今集中无《奏议》。后来汪圣锡在三山刊《龟山集》,求《奏议》于其家,安止移书令勿刊,可惜!不知龟山犹以出处一事为疑,故《奏议》不可不行于世。安止判院闻之,刊于延平。〔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三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25页。


以上这段引文有两个错字,必须纠正。一是“卿”应为“鄉(乡)”,因字形相近之误。“邹道鄉”,即邹浩,字志完,号道乡。生平见上文所揭。之所以判定此字之误,根据之一是同样系中华书局版的《宋元学案》记载此事,有如下一段话,其中称邹浩为“道鄉”:


汪圣锡在三山刊《文靖集》,安止令姑弗入奏议于其中,盖以当时尚多嫌讳,亦文靖所定《道鄉先生集》中之例也。〔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二五《龟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61页。


二是“德父”应为“德久”,亦形近之误。邹浩的长子邹柄,字德久,曾刻印其父文集,即朱子所言“刊行《家集》”。因邹浩晚年曾“游于杨文靖公(时)、胡文定公(安国)之间,得伊川之传”〔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三五《陈邹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17页。,故德久当时曾向杨时求序,今本《龟山集》卷二五有《邹公侍郎奏议序》。

除在三山刊《文靖集》外,汪应辰在成都也有刻书。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著录:“《东坡先生帖》三十卷,右玉山汪应辰圣锡所刻也。”《嘉泰会稽志》载:“汪圣锡尚书在成都,集故家所藏《东坡帖》刻为十卷,大抵竹纸居十七八。”〔宋〕沈作宾、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卷一七《纸》,《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045页。此书刊刻地点应在成都,卷数则应以三十卷为是。

汪应辰事迹,《宋史》卷三八七、雍正《江西通志》卷八五、同治《广信府志》卷九等均有详载。万历《福州府志》卷一五《官政志》载其在福州,“宽厚爱民,奏蠲一切苛征”〔明〕潘颐龙、林燫等:(万历)《福州府志》卷一五《官政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詹体仁

詹体仁(1143—1206),字元善,建宁府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早从舅姓张,后复原姓。隆兴元年(1163)进士,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尉,经梁克家荐于朝,累官太常侍丞,历浙西常平提举、湖广总领、司农少卿、福州知府等。《宋史》卷三九三《詹体仁传》载其“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元〕脱脱:《宋史》卷三九三《詹体仁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册,第12021页。。述其生平较详者,有宋杜范《清献集》卷一九《詹体仁传》,称其:“幼学于建安朱熹,沉潜经训,遍考群书百家,朝夕诵说,本末条畅。其居官以尽职利民为心。在浙西,开渠浚湖,以备水旱,散盐本钱数万,以业亭民。”〔宋〕杜范:《清献集》卷一九《詹体仁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5册,第765页。

据詹氏及门弟子真德秀《跋朱文公帖》,詹体仁曾经于庆元初(1195)在福州知州任上重刻朱熹在漳州刊定的四经,即《易经》《书经》《诗经》和《春秋》。真氏跋云:


绍熙间,文公先生刊定四经于临漳,其后龙图詹公又刻之三山。《易》本古经,《书》《诗》出小序,置卷末,《春秋》不附传。先生既幸教学者,俾识经文之旧,至音训亦必反复订正而后已。呜呼!此吾夫子作经之心也。当是时,群邪峥嵘,设为党禁网天下士,凡先生片文只字,所在毁掷删弃惟恐后,而詹公于此乃始刊先生所定经文,于学不少顾避,其尊闻行知不为祸福所移夺如此,岂易得哉!〔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六《跋朱文公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572页。


詹氏知福州时还曾刻印其学友童伯羽《四书集成》三十卷。詹氏有《童伯羽四书集成序》云:“予友童蜚卿纂《四书集成》三十卷,子朱子称其‘阐发奥义,不遗余力’。往岁过敬义乡,借缮本读之,逐章逐节,逐句逐字,其旨趣一一发明,如布帛菽粟之无可厌者。忆予壮时,键户穷经,自忘固陋,亦尝著《孟子说》,质之子朱子,以为用心多误。退而思之,信然。夫予与蜚卿年相若,居相近,长而负笈从师,在武夷精舍中,请业精益亦无不同,而予之学业不加进,一精一粗之判然异者何哉?盖蜚卿能居敬者也。敬则主一,主一则静,静则多悟,故于圣贤立言之宗旨,皆能覃心而研究之,此《四书集成》所由择之精而语之详也。乾道乙酉六月,偕同志放舟九曲,遇凉风乍至,论‘尊德性道问学’章……书既成,未付诸梓,故人已弃人间事矣。予奉天子命来守长乐,本有采访遗逸之责,矧是书为同人所悬切者耶?爰付剞劂氏,登诸枣梨,俾海内便于传布焉,曰藉此以黜异说也云尔。”〔宋〕詹体仁:《童伯羽四书集成序》,《全宋文》卷六三五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256页。

詹氏知福州时还曾刻印宋罗从彦撰《尊尧录》七卷《别录》一卷。其自撰《罗从彦先生尊尧录序》,云:“南剑罗豫章先生纂《尊尧录》一书,分七卷,添《别录》一卷,合四万余言。欲进之黼座,不果,家藏缮本,至今未蒙采择。体仁来守闽部,恐其久而散佚也,重加雠校,付诸梓。”〔清〕詹成等撰修:《浦城詹氏族谱》卷一五,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印本,福建省图书馆存本,叶1A。又见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第2册,齐鲁书社2015年版,第1132页。

另据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一《跋郭长阳医书》,詹体仁受朱熹委托,于庆元元年(1195)在福州刻印此书。这是朱熹及其门人中所刻的极为罕见的医学书籍。《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四《答吕伯恭》书又云:“敬夫遗文不曾誊得,俟旦夕略为整次写出,却并寄元本求是正也。詹体仁寄得新刻钦夫《论语》来,比旧本甚不干事。若天假之年,又应不止于此,令人益伤悼也。”〔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5页。由此可知,詹氏还曾刻印张栻《论语解》(十卷)一书。

据宋梁克家《三山志》,詹体仁官福州郡守,时在绍熙五年(1194)闰十月至庆元元年(1195)八月〔宋〕梁克家纂,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二三《秩官》,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郑性之

郑性之(1172—1254),字信之,又字行之。初名自诚,后改名性之,号毅斋,侯官(今福州)人,从学于朱熹。嘉定元年(1208)状元,历任平江军教授、秘书省正字,出知袁州、赣州、隆兴和福州,累官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逝世后,刘克庄为之撰《神道碑》〔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七《毅斋郑观文神道碑》,《宋集珍本丛刊》第82册,第476页。,传载《宋史》卷四一九,事迹又见载于《朱子实纪》《考亭渊源录》等。

嘉定元年(1208),郑性之曾刻印朱熹撰《韩文考异》十卷。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著录曰:“《韩文考异》十卷。右朱文公所定也。以南安《举正》及祥符杭本、嘉祐蜀本、李谢所据馆阁本考其同异,一以文势义理及它书之可证验者决之云。嘉定戊辰(1208)三山郑自诚刻而叙其后。”〔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1辑,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第843—844页。此刻本久逸,仅见此书著录。

绍定二年(1229),郑氏又刻印陈均编著《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三十卷,书前有陈均自序和绍定二年真德秀、郑性之、漳州知州林岊所写三序。陈均(1174—1244),南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平甫,号云岩,自号纯斋。高宗、孝宗朝官至尚书右仆射的陈俊卿系其从祖。嘉定七年(1214),陈均随从父陈宓至临安,入太学为太学生。此书原名《皇朝编年举要备要》,端平二年(1235)上进时,改“举要”为“纲目”。书仿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体例,起建隆,迄靖康,记载了北宋一代九朝的历史。真德秀序中述此书编纂原委云:“均之幼也,侍从祖丞相正献公,获观国朝史录诸书,及眉山李氏《续通鉴长编》,意酷嗜之。独患篇帙之繁,未易识其本末,则欲删烦撮要为一书,以便省阅。时方从事举子业,未之能也。晚滞场屋,决意退藏林壑间,又以出入当世名流之门,得尽见先儒所纂次若司马文正公之《稽古录》,侍郎徐公度之《国纪》,以及《九朝通略》等书,亡虑十数家,博考而互订之,于是辑成此编。大纲本李氏,而其异同详略之际,则或参以他书。昔尝读朱文公《通鉴纲目》,叹其义例之精密,盖所谓纲者,春秋书事之法也;而所谓目者,左氏备言之体也。自司马公《目录》《举要》之作,至是始集大成,观者亡复余憾。均窃不自揆,辄放而依之。”〔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二七《皇朝编年举要备要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412—413页。

郑性之序称:“平甫与余游从廿年矣,足不出书室,口不及世事,利害得丧不足以动其心,师友渊源盖得所渐,孜孜为学,未见其止也。……积年而书幸成,余与二三同志先得观之,传示浸广。人各欲得其书而力不能录,遂相与锓木,愿友朋共之,非平甫志也。”〔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二一,《清人书目题跋丛刊》(1),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6页。此书原刊本今日本静嘉堂存全帙,原为陆心源皕宋楼旧藏,版式为八行十六字,小字双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单边。国家图书馆现存宋刻元修本残帙十二卷,题《九朝编年纲目备要》。

徐经孙

徐经孙(1192—1273),字仲立,初名子柔,江西丰城人。登宝庆二年(1226)王会龙榜进士,历官潭州浏阳主簿、郴州永兴令、国子博士、监察御史、福建提刑、福建安抚知福州等职。

在福州,徐经孙曾刻印宋任渊注黄庭坚《黄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徐氏有《黄山谷内集诗跋》云:“太史黄公诗有内、外集。夫任氏所注者内集,板木虽多,而其乌鸟传写之误亦自不少。暇日,稍加较正,刻之闽宪,始与芗城所刊《芗室外集注》并传之。”〔宋〕徐经孙:《矩山存稿》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32页。此徐氏刻本久逸,仅见于此跋文著录。

徐经孙生平,见载于《宋史》卷四一〇、《明一统志》卷四九、雍正《江西通志》卷六七等;宋熊朋来有《宋翰林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惠徐公墓表》〔宋〕徐经孙:《矩山存稿》附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54页。,载其生平仕履甚详。但以上这些史料,均不署徐经孙官福州的具体年月。惟明王应山《闽大记·名宦传》载其仕闽事迹云:“徐经孙,丰城人。宝庆间(1225—1227)官福建提点刑狱,号称明允。岁余转安抚使,知福州。经孙先宰临武,为潭州帅闽人陈韡所知。既任闽,适韡家居,经孙秉公守正。韡亲属有挠法者,不得逞。相与摇撼经孙,韡深怒之。韡寻起家帅本郡,怀私忿劾奏通判,语侵经孙。朝命斥通判,经孙造朝具白政府,明通判无罪。事闻,帝欲罢韡,经孙于是再诣政府,言某韡门生也,前日之白,公事也,苟韡以是得罪,人谓我何?力请不置,遂自乞闲。识者韪之。”〔宋〕徐经孙:《矩山存稿》附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57页。

按,徐既为宝庆二年进士,而宝庆前后仅有三年(1225—1227),故上引《闽大记》所言宝庆间其已然官福建提点刑狱,显然有误。且徐跋“与芗城所刊《芗室外集注》并传之”中的《芗室外集注》,指的应是淳祐十年(1250)史季温在福建路提刑司刻印其祖父史容作注、北宋诗人黄庭坚所撰《山谷外集》,则徐氏刻本,显然应在淳祐十年以后。检索《南宋馆阁续录》,方知其官福州的准确时间,应为景定元年(1260)。载云:“徐经孙,字仲立,贯隆兴府。习赋。丙戌进士,(景定)元年六月以直宝谟阁知福州福建路安抚,除秘书少监,兼太子左谕德。”〔宋〕陈骙:《馆阁续录》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第506页。以此推知徐氏刻印宋黄庭坚《黄山谷内集诗注》,应在景定初。

吴燧

吴燧(1200—1264),字茂新,号警斋。泉州人,先世自晋江迁同安。绍定二年(1229)进士。授从事郎,历任威武军节度推官、惠州推官。因李刘之荐,任福州府教授。此后,先后历任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广东提刑、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殿中侍御史兼侍讲,终礼部侍郎。

据刘克庄所撰《警斋吴侍郎神道碑》,吴燧在福州府学教授任上,“储学廪之赢,葺庙学,刊《通鉴纲目》”〔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七,《宋集珍本丛刊》第82册,第474页。。按,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南宋时在福建的刻本,有嘉定十二年(1219)真德秀泉州郡斋刻本、宋末武夷詹光祖刻本,而福州刊本,一向未见著录,刘克庄此文,为吴燧刻本保存了一条重要线索。吴燧的生平,仅清郝玉麟等编纂的《福建通志》卷四五有其传记,文中对其任福州府学教授一职缺载。在民国《福建通志·职官志》卷五中,吴燧任职福州教职则被定在景定初,并不准确。据刘克庄《神道碑》,吴氏任此职是在绍定二年(1229)擢乙科历威武军推官,丁内艰服阕,又任惠州推官秩满之后,如此,则前后应有十年的时间,故吴燧任福州教授约在嘉熙末(1240)、淳祐初(1241),这便是其刊刻《资治通鉴纲目》的大致时间。

史季温

史季温(生卒年未详),字子威,成都路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嘉熙四年(1240),授太府丞,除秘书郎。淳祐十年(1250),以朝请大夫官福建路提刑司,刻印其祖父史容作注、北宋诗人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十七卷。清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卷一著录:“史芗室注《山谷外集》十七卷,宋淳祐闽宪刊本,半叶九行,行大小字均十九。”〔清〕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926册,第488页。此书今上海图书馆存明覆刻宋淳祐刊本。史容,字公仪,号芗室居士,官至太中大夫。史容、史季温祖孙二人均为黄庭坚诗的崇拜者。史季温本人则有《山谷别集诗注》二卷,今存明弘治九年(1496)陈沛刊《内集》《外集》合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史季温刻本之前,《山谷外集》有蜀刻本。史季温刊跋称“先大父芗室先生所注《山谷外集》诗,脱稿之日,永嘉白石钱先生文季为之序引,锓木于眉,盖嘉定戊辰岁也。……蜀板已毁,遗稿幸存,今刻之闽宪治,庶与学者共之”〔宋〕史季温:《闽宪刊山谷外集诗注跋》,黄庭坚著,任渊等注:《山谷诗集注》(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0页。云云。史季温刻本,还有与此书同时同地刊刻的宋赵汝愚辑《国朝诸臣奏议》一百五十卷,行款为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鱼尾。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等存宋刻元修本。卷前有赵希瀞序称:


闻孙必愿,繇常伯接踵是邦,祗承先志,思永其传,属泮宫以绣诸梓,久而未就。绣衣使者史季温,念其先世同纂辑之勤,克相其事。郡文学朱貔孙,遂鸠攻木之工而墨之,使前贤忧爱之盛心炳炳如丹,抑亦学为忠定者也。希瀞来此,锓板始毕,得遂披阅,窃有志焉。


后有史氏跋云:


先正丞相忠定福王赵公,曩尝编类《国朝名臣奏议》,开端于闽郡,奏书于锦城,亦已上彻乙览。淳熙至今,逾六十年矣,蜀旧锓木已毁于鞑。公之孙尚书阁学必愿绳武出填,尝命工刊刻而未就。适季温以臬事摄郡,捐金命郡文学掾朱君貔孙继成之。念昔先大父芗室容受忠定之知,尝同蜀之名流预讨论之列,今既遂尚书之志,亦可发扬先祖旧事。自兹家藏此书,举以告君,推以治国,以复我宋纯懿之治,犹有望焉。《诗》云“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尚二家臣子拳拳继世之忠云。

淳祐庚戌立秋日,朝请大夫权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本路劝农提举河渠公事提举弓手寨兵借紫眉山史季温百拜谨跋。〔宋〕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5—1726页。


赵序和史跋中都提到的“必愿”,即赵必愿,为赵汝愚之孙。淳祐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他有心将此书在福州官学刻版,但“久而未就”。五年之后,史季温官福建提刑,方由其刊行。按理说,赵必愿官做得比史季温大,然而他却无力将此书刊行,原因当然是出在缺少刻书所需的资金上。史季温能将此书刊行,也正如赵必愿一样,他没有滥用权力动用官帑,而是在俸禄中“捐金”,由此可知,两位官员都是清廉之士。史季温的家境可能要优于赵必愿。之所以要分析此刻本的资金来源,是要说明,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著录《山谷外集》为“宋淳祐闽宪刊本”,如果说的是刊刻地点,这没有问题;如果认为该书是“闽宪官版”,则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史季温这两个刻本,充其量只能说是“官员刻本”而不是“官刻本”,其立足点就在于刻书资金的来源上。据考证,此刻本入元后曾经过三次刊补。入明后,此书版从福州移至南京国子监。故此书存世的版本,有宋刻本、宋刻元修、宋刻元明递修之别孔繁敏:《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初探》(下),《文献》1989年第2期。

今福州乌石山霹雳岩下有史季温等题名云:“淳祐十年秋先重阳十目(日),眉山史季温,与建张毅然、莆赵时愿会于道山亭,杯茶清话,不减登高之乐。”黄荣春:《福州摩崖石刻》,福建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另据鼓山龙头泉史季温诗刻,史氏于淳祐十一年(1251)由福建提刑“移漕建水”,即升任设司于建安的福建转运司提举。文曰:“淳祐辛亥立春后一日,移漕建水,挈家游鼓山。……留诗石间以记岁月,眉山史季温子威父书。”黄荣春:《福州摩崖石刻》,福建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徐居谊

徐居谊(生卒年未详),永嘉(今属浙江温州)人。宝祐四至五年(1256—1257)官永福(今福州永泰)县令时,将其父徐自明撰《宋宰辅编年录》二十卷刊行。约十年后,此刻本部分板片已漫漶朽坏,福州知州吴革将其中朽坏严重的三百多板片重新刻版印行。此书原刊本今已不存,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据徐居谊刻、吴革补刻本所抄录的《永乐大典》本,全书见载于《永乐大典》卷一二九七〇、一二九七一。中华书局1986年据永乐大典影印出版。

在有关宋宰辅的十来种书中,独有此书流传至今,由此可见徐居谊刊印此书,居功甚伟。然而,在史志中,有关徐居谊的事迹所载甚少,仅见以下零星记载。一是他曾任镇江北厅通判。《至顺镇江志》载:“徐居谊承议郎,宝祐六年十二月到任。”〔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一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8页。从时间上看,正好应是上接永福县令之后担任此职。二是在徐居谊本《宋宰辅编年录》中,有陆德舆、陈昉、章铸等几位时贤所撰之序。对徐居谊,序中分别有如下评价:陆德舆序称“君之子居谊宰永阳,有廉称,辍奉锓梓于学,可谓能成先志者”;陈昉序称“会公之子居谊来宰永福,政成,能以俸金刻之县学,为一代之盛典,可敬也”;章铸序则说“子居谊宰永阳,以廉名。鸣琴之暇,取家藏之秘,锓于邑序,使垂世懿范不至无传,厥功不在《编年》下”〔宋〕徐居谊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29、1831—1832页。

在今人所编《浙南谱牒文献汇编·诗词篇》中,录有徐居谊《挽宋侍左郎官前浙西提刑朝请王公》一诗。据此书所说,此诗原载永嘉千石《王氏宗谱》中,可能是徐居谊存世的唯一一首诗。移录于下:


孝友如公宁几人?生平道义谨持身。

历年每急除民蠹,易部尤多及物仁。

郎省无心坚晚节,书堂有地淑儒绅。

堪嗟丹旒西风里,高洁谁能继后尘!郑笑笑、潘猛补主编:《浙南谱牒文献汇编·诗词篇》,香港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徐居谊留给后人的文章,大概只有见载于《宋宰辅编年录》一书之后的跋文:


班史《公卿百官表》,颜监惜其姓名不具,迁免不载,记事之不可不博也如此。皇朝宰辅拜罢,又录,又有年表,具矣。然其间得君之繇,去位之因,康济之大略,举行之坦制,杂出于他书,未易该括。先君常博稡而录之,为二十卷,志亦勤矣。敬辍俸刊置永阳学宫,以寿其传。是编成于嘉定乙亥,续而书之,以俟来哲。宝祐丙辰仲秋朔日,男奉议郎知福州永福县主管劝农公事兼弓手寨兵军正赐绯鱼袋居谊百拜谨书。〔宋〕徐居谊:《宋宰辅编年跋》,《永乐大典》卷一二九七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41页。

杨复

杨复(生卒年未详),字志仁,一字茂才,号秦溪,福安县人。从朱熹学,长于考索,学者称为信斋先生。真德秀知福州,于郡学辟贵德堂,聘其任教其中。

杨复曾编刻《仪礼图》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刊行于绍定元年(1228)。其书“取《仪礼》十七篇悉为之图,制度名物粲然毕备,以图考书如指诸掌。西山真德秀称为千古不刊之典焉”〔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一三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8册,第663页。。“序称,严陵赵彦肃作《特牲》《少牢》二礼图,质于朱子。朱子以为更得冠、昏图及堂室制度并考之乃佳。复因原本师意,录十七篇经文,节取旧说,疏通其意,各详其仪节、陈设之方位,系之以图,凡二百有五。又分宫庙门、冕弁门、牲鼎礼器门,为图二十有五,名《仪礼旁通图》附于其后。”〔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〇,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0页。

杨复原序云:


复曩从先师朱文公读《仪礼》,求其辞而不可得,则拟为图以象之,图成而义显。凡位之先后秩序,物之轻重权衡,礼之恭逊文明,仁之忠厚恳至,义之时措从宜,智之文理密察,精粗本末,昭然可见。夫周公制作之仅存者,文物彬彬,如此之盛。而其最大者,如宗庙、会遇、大享、大旅、享帝之类,皆亡逸而无传,重可叹也。严陵赵彦肃尝作《特牲》《少牢》二礼图,质诸先师。先师喜曰:“更得冠、昏图及堂室制度并考之,乃为佳尔。”盖《仪礼》原未有图,故先师欲与学者考订以成之也。复今所图者,则高堂生十七篇之书也。厘为《家乡》《邦国》《王朝》《丧》《祭礼》,则因先师《经传通解》之义例也。附《仪礼旁通图》于其后,则制度名物之总要也。区区用心,虽未敢谓无遗误,庶几其或有以得先师之心焉。绍定戊子(1228)正月望日,秦溪杨复序。〔清〕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第58册,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70120—70121页。


杨复所刊图书,还有其自撰《仪礼经传通解续纂祭礼》十四卷。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著录云:“右朱文公编集,而《丧》《祭》二礼未就,属之勉斋先生。勉斋既成《丧礼》,而《祭礼》未就,又属之杨信斋。信斋据二先生稿本参以旧闻,定为十四卷,为门八十一。郑逢辰为江西仓,进其本于朝。”〔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1辑,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第822页。所谓“仓”,乃转运司(俗称仓司)之意,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七载,落款为“绍定辛卯(1231)七月望日三山杨复谨序”,此即该书的刊刻时间。

另据日本学者吾妻重二考证,杨复还于本年刊印朱子《文公家礼》附注本,其书名,应即万历《福安县志》卷七《人物志》和乾隆《福建通志》卷六八《艺文志》所载“《家礼杂说附注》二卷”〔日〕吾妻重二:《朱熹〈家礼〉的刊刻与版本》,《新史学》第10辑,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页。。此附注本的序文见载于《文献通考》卷一八八。

杨复这几部著作的刊刻地点,据万历《福安县志》卷七《人物志》所载,是在福州府学。此本之外,他另编刻了《大学中庸口义》《论语问答》《诗经杂说》诸书。《福安县志》载:“(杨复)受业朱子之门,与黄榦、刘子渊、陈日湖友善。真德秀帅闽,常创贵德堂于郡学,延其讲学。著《祭礼》十四卷《仪礼图》十四帙、《家礼杂说附注》二卷、《大学中庸口义》《论语问答》《诗经杂说》,板存福州府学。门人礼部侍郎李骏、江西提刑郑逢辰上其书。宁宗曰:‘尚有远谋,毋嫌仕进,敕正奏状元。’”〔明〕陆以载等:(万历)《福安县志》卷七《人物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引文中,“常”当作“尝”。

杨栋

杨栋(生卒年未详),字元极,眉州青城(今属四川)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历官荆南制置司幕官、福建兴化知军和福建提刑。

赵师耕撰宋麻沙本《程氏遗书外书后序》,其文曰:“河南《二程先生文集》,宪使杨公已锓板三山学官,《遗书》《外书》则庾司旧有之,乙未之火,与他书俱毁不存。诸书虽未能复,是书胡可缓?师耕承乏此来,亟将故本易以大字,与《文集》为一体,刻之后圃明教堂。赖吾同志相与校订,视旧加密,二先生书于是乎全。时淳祐丙午古汴赵师耕书。”〔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6页。序中提到将《二程先生文集》“锓板三山学官”的“宪使杨公”,指的就是淳祐间官福建提刑司的“宪使”杨栋。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载,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提刑杨栋请谥罗从彦、李侗两先生,次年获准。《豫章文集》卷一五载“淳祐六年三月十七日都省批下朝奉郎直秘阁福建提刑杨栋”《请谥罗李二先生状》〔宋〕杨栋:《请谥罗李二先生状》,《豫章文集》卷一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765页。全文,由此可知杨栋官福建提刑的时间。因赵师耕序撰于淳祐六年,序中所言“《河南二程先生文集》,宪使杨公已锓板三山学官”,一个“已”字,表明杨栋在福建宪司刻印《河南二程先生文集》,应在淳祐六年之前。

据《宋史》卷四二一《杨栋传》载,杨栋知兴化军时,“孔子之裔有居头镇者,栋为建庙辟田,训其子弟”。杨栋后迁福建提点刑狱,寻加直秘阁兼权知福州,兼本路安抚使,迁都官郎官。他在京任宗正少卿进对时,宋理宗问:“止是正心修身之说乎?”栋对曰:“臣所学三十年,止此一说。用之事亲取友,用之治凋郡、察冤狱,至为简易。”故《宋史》对其有“栋之学本诸周、程氏,负海内重望”〔元〕脱脱:《宋史》卷四二一《杨栋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册,第12586—12587页。的评价,正因其“学本诸周、程”,由他将《二程文集》刊刻于福建提刑司,才有可能。

杨士瀛

杨士瀛(生卒年未详),字登父,号仁斋。怀安(今福州晋安区)人,宋末元初名医。宋景定五年(1264)编纂并刊刻《仁斋直指方》二十六卷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有其自序,末署“景定甲子良月朔,三山杨士瀛登父序”〔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四九,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第644页。。因杨士瀛原刊本久逸,《四库全书》收入此书时据以著录之底本,为明嘉靖徽州朱崇正补遗本,故其所编著医籍是否为其自刊,一向不为人所知。嘉靖庚戌(1550)余锓序称,“景定时,杨仁斋以济人利物之诚,得心通意晓之学,著书《总括》,爰修《直指》,列为二十八卷,析之七十九条,刻以遗世”〔明〕余锓:《仁斋直指序》,杨士瀛撰:《仁斋直指》卷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44册,第3页。。文中所说“刻以遗世”,表明此书最早刊本,系杨士瀛自刻本,而朱崇正补遗本所据的底本,应即杨氏原刊本。

日本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补遗》著录有《胎产救急方》一卷,引元延祐二年延平李辰拱序称:“壮岁游三山,获从仁斋杨先生游。先生所刊《活人总括》《直指方论》《医学真经》《婴儿指要》家传人诵,独于胎产一科阙焉……”〔日〕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补遗》,贾荣贵辑:《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607页。由此可知,杨士瀛所编的《活人总括》《直指方论》《医学真经》《婴儿指要》等几种医籍,均由其自刊。

杨氏生平,据南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所述,最早见载于《古今医统》。其文曰:“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世业医学,至父尤精。每以活人为心,集有《直指方论》二十八卷行世。”〔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齐鲁书社2013年版,第71页。事迹又载于万历《福州府志》:“杨士瀛,字登交,怀安人。精医学,著《活人总括》《医学真经》。”〔明〕潘颐龙、林燫等:(万历)《福州府志》卷三一《人文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页。引文中,“登交”当为“登父”。《闽书》卷一三五所载与此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