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腭裂儿童的心理特点
正常个体的社会心理发展由于受遗传、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典型特征。唇腭裂个体由于先天畸形的原因,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除具有正常个体的相应特征外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婴儿期(0~3岁)
婴儿的社会心理发展主要指婴儿的气质、婴儿的基本情绪、婴儿的社会学依恋以及婴儿自我的发展。除了遗传本能外,其发展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情绪分化主要是指哭、笑、恐惧三种基本情绪反应。婴儿的笑是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哭是其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反应,是婴儿表达需要的方式,与饥饿、身体不佳等有关;恐惧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紧张,造成逃避和退缩。大的声响、疼痛等都可能导致婴儿的恐惧情绪,经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婴儿期若抚养不当就会带来各种心理问题。唇腭裂特殊的解剖结构导致其喂养困难,由于无法保证正常的母乳喂养,唇腭裂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婴儿容易哭闹、烦躁,此类婴儿气质类型多为困难型。同时,患儿的先天性畸形会给其父母带来震惊、失望、内疚、焦虑、自卑、幻想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学者称之为“打击综合征”。大部分唇腭裂患儿的父母都很沮丧,甚至有遗弃的念头。有关调查表明,患儿母亲对患儿的微笑、说话,与患儿一起玩游戏等行为少于正常的母亲,对患儿的各种表情及行为缺少积极的回应而导致不良的母婴关系,不能建立起安全型的婴儿依恋,从而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并对其日后的人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幼儿期(3~7岁)
幼儿期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大多是通过游戏进行的,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开发儿童创造力、培养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3~7岁的唇腭裂患儿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畸形,会发现自己与其他儿童在容貌和语音上的不同,可能会因受到其他儿童的取笑而逐步形成性格内向、性情孤僻等心理问题,直接影响此期儿童心理发展。由于缺少与同伴交往,孩子无法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如何恰当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如何处理内心的焦虑和冲突,不利于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由于腭裂语音问题,患儿在社交场合拒绝言语交流或发单音节词与人交往,易导致选择性缄默症或者儿童孤独症的发生。
(三)童年期(7~12岁)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以学习为主导。通过同伴交往及学校集体活动而不断发展自我,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从外部特征逐渐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特征,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这个时期孩子虽然已经有自我评价能力,但非常有限且缺乏独立。唇腭裂患儿比正常儿童有更多的学习困难。部分患者的腭裂语音以及继发的一些听力障碍使他们在学习语言、与人交流、理解和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下降,在治疗过程中不得不经常缺课,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常受到他人的非议、嘲笑,甚至孤立和排挤。以上种种情况,都导致他们可能出现神经症性障碍,如焦虑症、学校恐怖症等,或出现情感障碍,如儿童躁动症,以及抑郁障碍、心境恶劣障碍等。
(四)青春期(12~18岁)
青春期是儿童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的社会心理发展日趋成熟。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个体的发展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第二反抗期”也在此时出现,因而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此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进入“心理断乳期”。个体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喜欢对照镜子研究自己,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的焦虑;非常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情绪波动强烈,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因为对异性的好奇而经受烦恼和烦躁。唇腭裂造成的畸形、瘢痕和语言障碍及社会的负面评价对唇腭裂患者的影响很大,易导致其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以及产生不良行为。患者既渴望与别人交流,又感到害怕和焦虑,因此长期处在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