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精神:创新驱动的核心
- 李春蕾
- 1284字
- 2020-08-03 16:30:01
不盲信盲从,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启蒙主义者对“理性精神”有一个解释:一切所谓的真理、教义、常识,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并为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简单来说,就是不盲从、不盲信、不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唯是,追求真理和真相。
从这一点上来讲,亚里士多德做到了。他所说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就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爱吾师”,意味着对老师充满了尊敬和爱戴,这是道德、伦理、感性方面的;“爱真理”,是要把追求客观规律和真理当成学习的终极目标,不会因为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而不敢去质疑老师的观点,而是秉承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去追求真理。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踏上一条未知道路的时候,总有人会告诉我们:这条路你跟着大多数人的脚步走就行了,因为这是一群人达成的共识。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冷静地思考:多数人的观点就一定代表真理吗?
当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他的这一学说受到了科学界广泛质疑。有人告诉他:“有一百位科学家联名上书,说你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说:“如果确实能够证明我是错的,只要有一位科学家拿出足够的证据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一百个人呢?”
爱因斯坦道出了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真理的判定标准,不是谁的声音大谁就代表真理,而是谁的证据更充分,谁才更有说服力。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简单的四个字:实事求是。爱因斯坦后来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实践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声音大真的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目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不少见。金庸先生在《袁崇焕评传》中,透过一处情节,讲述了这一事实。
袁崇焕的罪名终于确定了,是稀里糊涂的所谓“谋叛”。崇祯始终没有叫杨太监出来作证。擅杀毛文龙和擅主和议两件事理由太不充分,崇祯无论如何难以自圆其说,终于也不提了。本来定的处刑是“夷三族”,余大成去威吓主理这个案子的兵部尚书梁廷栋:“袁崇焕并非真的有罪,只不过清兵围城,皇上震怒。我在兵部做郎中,已换了六位尚书,亲眼见到没一个尚书有好下场。你做兵部尚书,怎能保得定今后清兵不再来犯?今日诛灭袁崇焕三族,造成了先例,清兵若是再来,梁尚书,你顾一下自己的三族罢。”
梁廷栋给这番话吓怕了,于是和温体仁商议设法减轻处刑,改为袁崇焕凌迟,七十几岁的母亲、弟弟、妻子和几岁的小女儿充军三千里。母家、妻家的人就不牵累了。
袁崇焕在前线舍生忘死地抗击敌人,最后就因为有些人认为他有通敌的嫌疑,将其杀死。那些不明真相的百姓,也轻信了这个说法,对袁崇焕恨之入骨。我们无法想象,袁崇焕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多少悲愤,有多少无奈,有多少叹息?虽然历史最终还了袁崇焕的清白,可那又怎样呢?在最需要澄清真相、最需要被信任的时候,袁崇焕还是遭受了不白之冤,谁也无法让时光倒回,改变这一事实。
从这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大众的认知总会回归理性,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人多声音大,真的会让人失去理性和判断力,盲目地随从。所以,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当下的后果,必须要掌握独立判断一件事情正确与否的是非观。只有这样,才不会轻易被舆论所裹挟,作出错误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