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节 防风
Fangfeng
SAPOSHNIKOVIAE RADIX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别名关防风、东防风、山芹菜,为伞形科防风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以根入药,具发表祛湿、解痉止痛之功效。防风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白粉病、斑枯病、根腐病等。
一、防风立枯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植株幼苗的根茎部。发病初期在根茎部先出现长条形黑斑,黑斑很快扩大并呈水渍状,此时病苗中午萎蔫,早晚恢复。之后随着病部不断扩大,根茎部和主根的部分表皮腐烂,病部凹陷缢缩。当病斑环绕根茎一周时,病株枯死。土壤潮湿时,病部常有白色、柔软的菌丝体及形状不一、大小3mm的黑褐色菌核形成。
(二)病原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菌丝分隔明显,直经8~12μm,初期无色,较细,后期逐渐变为淡褐色、大多呈现直角分枝,分枝基部微缢缩,近分枝处有一隔膜。老熟菌丝常形成成串的桶形细胞、逐渐聚集交织形成菌核,菌核无定形,大小不等,淡褐色至黑色,质地疏松,表面粗糙。病菌不产生无性孢子。有性阶段在自然情况下很少形成。担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顶生2~4个小梗,各小梗上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球形、无色、单胞,大小6~9μm×5~7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的腐生性很强,可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一般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菌丝直接侵入寄主为害。病菌可通过雨水、灌溉水、农具转移及使用带菌堆肥等传播蔓延。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早春播后遇低温多雨天气,出苗缓慢则易感病。
(四)防治措施
(1)忌选择过湿和雨涝黏土、低洼、重碱地等做栽培田。播种要均匀,覆土要适度,播后苗前及苗期需保持土壤湿润,苗出齐后要及时间去过密苗,剔除病弱苗,防止病害蔓延。
(2)应多施充分腐熟有机肥及磷、钾肥做基肥。生长后期防风已形成抗旱能力,非特别干旱一般不需浇水,雨后一定注意排水防涝。
(3)药剂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0%甲基拖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8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二、防风白粉病
(一)症状
白粉病是防风的一种常见病害,对产量有一定影响。病菌主要为害防风叶片,受害叶两面形成无定形白粉斑,后期在粉斑上产生小黑点(图7-67、图7-68)。
(二)病原
病原为独活白粉菌Erysiphe heraclei DC.,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真菌。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消失至存留。分生孢子近柱形,少数桶形至柱形,大小20.3~40.6μm×12.7~17.8μm。闭囊壳散生至近聚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径75~120μm。附属丝丝状、近二叉状或不规则分枝,大小30~125μm×3.8~8.9μm,表面平滑至微粗糙,0~3个隔膜。子囊近卵形至球形,有或无短柄,大小45.7~83.8μm×38.1~49.5μm。子囊孢子2~6个,卵圆至椭圆形,19.1~27.9μm×12.7~16.3μm。病菌还可侵害蛇床、芫荽、胡萝卜、水芹、泽芹等多种植物。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温湿度条件适宜时释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植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频繁的重复侵染。温湿条件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气温度在20℃~24℃、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时,最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栽培管理上如浇水过多,施用氮肥过量,植株徒长,环境荫蔽,田间通风不良时发病也较重。
(四)防治措施
(1)清理病残体 冬前清除病残体,集中销毁,以减少田间侵染源。带有病残体的沤肥,需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
(2)农业防治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搞好田间的通风透光,适当增施磷肥、钾肥,避免低洼地种植。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8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以后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三、防风斑枯病
(一)症状
斑枯病是防风生产上常见的一种叶斑病,严重时影响产量。病斑发生于叶片两面,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mm,中心部分淡褐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图7-69)。
(二)病原
病原为一种壳针孢Septoria sp.,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壳针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叶片两面,分散或聚集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孔口稍外露,球形至近球形,淡褐色,直径16~96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直或略弯,顶端稍尖,基部钝圆,具2~3个隔膜,大小16~35×2~2.5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引起初侵染。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又引起再侵染。病害潜育期8天左右,条件适宜,一个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再侵染。潮湿、多雨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吉林露地防风一般在7月开始发生,8月达发病盛期。
(四)防治措施
(1)清理病残体 冬前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选用药剂有1:0.5:200的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等。
四、防风根腐病
(一)症状
根腐病主要为害防风根部,被害初期须根发病,病根呈褐色腐烂。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步向茎部发展,维管束被破坏,失去输水功能,导致根际腐烂,叶片萎焉、植株变黄枯死,严重影响防风产量和质量。
(二)病原
病原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 (Corda)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镰刀菌属真菌。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及病残体中以休眠或腐生的方式越冬。病菌越冬后从根部伤口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水、耕作及地下害虫为害等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一般在5月初发病,6~7月进入盛发期。高温、高湿及连续阴雨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植株生长不良,抗病性降低,发病较重;在地下害虫和线虫为害严重的地块发病也较重。
(四)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 利用芽孢杆菌和木霉菌等生防菌也可防治防风根腐病。消灭初侵来源:防风收后,要及时清除地面病残物,进行整翻土地。在翻耕时,每亩撒石灰粉50~60kg,进行土壤消毒。
(2)农业防治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以减少病原基数,降低发病率;选用健壮无病的种根,不在发病的田块中留种,以减少病害;加强田间管理: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雨季及时排除积水,注意疏松土壤,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 种苗栽前用5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浸苗5~10分钟,晾干后栽种。种子播种前,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5小时。发病初期,拔除病株,窝内撒石灰粉消毒;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丁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