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的终结
- (法)帕特里斯·格尼费 蒂埃里·伦茨
- 2487字
- 2020-06-25 07:56:21
帝国终结的序幕
1260年,成吉思汗和孛儿帖的4个儿子平分帝国的态势被打破,4个汗国的首领中有2个都属于拖雷家族,即忽必烈的元朝和旭烈兀的伊利汗国。他们联手对付另一个觊觎最高权力的兄弟阿里不哥。旭烈兀在支持忽必烈争夺大汗之位的过程中创建了以波斯为中心的伊利汗国(在波斯语中,伊利汗国就是“附属汗国”的意思)。另外两个汗国由术赤和察合台家族控制。也就是说,窝阔台家族在贵由之后就听天由命,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型征战推进得越快,收效便越不稳固,胜利成果未必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然而蒙古大军对他们征服的土地管控得非常好。原因有三。首先,蒙古帝国强盛时期,军事优势明显,除了几次例外,基本上没有哪支军队或者人民敢反抗他们;其次,成吉思汗建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巩固战果;第三,这个帝国很短命,还没来得及经历帝国衰败的经典情节,因此我们没有看到成吉思汗的后人堕落腐化、骄纵淫奢,虽然他们嗜酒如命,甚至因饮酒过度而伤身。
因此,我们要从别的地方去寻找蒙古帝国的弱点。这些弱点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两点相关。一是因为不可避免的权力争斗,周期性地陷入混乱,当然这也是蒙古文化和蒙古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个就是权力继承机制,对于这个过于庞大的帝国来说,让皇室宗亲组成的封闭圈子来选举领导人,这种设计是有缺陷的。蒙古人用这个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机制维持了民族统一,成吉思汗沿袭了这一传统,同时利用了它的弱点。因为他就是靠这种机制获得了权力,淘汰了对手。他的继承人也继承了这些做法,并加以利用,但是得到了相反的政治效果——缔造者拼命打下来的江山陷入分裂。窝阔台接手的半封建政体虽然可以暂时堵住漏洞,但这个政体根基不深,连第一波政治风暴都扛不住。
这应该是成吉思汗最大的失误——没有留下让帝国基业长青的机制。本来他是有能力改变老祖宗立下的规矩的,但是他没有这么做。那么他是否曾有意改变呢?一个攻占了整个大陆的人可能偏偏没有对抗传统的勇气。从这个角度上看,成吉思汗应该对蒙古帝国的衰败负主要责任,他就是罪魁祸首,虽然帝国的衰败和他去世相隔了几十年。当然,在他之后的几位大汗本来也有能力改弦易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吉思汗立下的制度越来越牢固,改变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渺茫。
游牧民族创立的帝国是什么时候走向终结的呢?虽然此前已经有一些迹象,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它的巅峰时刻出现在1255年前后,蒙哥统治时期。蒙哥继承了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扩张事业。虽然帝国的版图在1260年达到了最大值,但是政治层面出现衰退也是在那个时候。当时,蒙古大军初尝败果,无疑让政治衰退变得更加剧烈。败仗和政治倒退原本就是互相关联的,政治倒退必然会造成军事上的失败。
其实,从蒙古大汗离世中受益的不只是欧洲人。几年后,生活在埃及的马穆鲁克人也从中得利。蒙哥汗突然驾崩推迟了一场原本足以摧毁他们的进攻。1260年9月2日,马穆鲁克大军在艾因·贾鲁打败了蒙古大军,这是蒙古人第一次遭遇如此严重的败绩。蒙古大军当时的首领旭烈兀和离世的蒙哥汗,还有潜在的继任者忽必烈是兄弟,于是他率领部分将士回去参加库里尔台,也就是选举继承人的大会。留下来对付马穆鲁克人的蒙古军队的势力显然不够强大。
不过,最后决定艾因·贾鲁战役胜负的是马穆鲁克人的战略。他们没有坐等蒙古军队发起进攻,而是先发制人,并且避免近身战。马穆鲁克骑兵在远距离射击上优于蒙古骑兵,于是他们就不停地向对手射击,等对手大量消减、阵型全无时再把他们彻底打败,指挥官怯的不花也战死沙场。一时间,蒙古士兵丢盔弃甲,虽然后来援军到了,但已经无力回天。
第一次对阵战的失败拉开了蒙古军队吃败仗的序幕,更何况这是一次惨败,使他们蒙羞的是大名鼎鼎的拜巴尔将军。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次战役挽救了伊斯兰文明,它也是蒙古帝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有点反常的是,成吉思汗后人中最出名的忽必烈也是在1260年登上权力顶峰的。这颇有点像帝国的绝唱。这一年,忽必烈在一众支持者的推戴下继承汗位。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东方,慢慢地对帝国其他区域失去兴趣。由于在中国的战事吃紧,他违背了继位的传统规则,因为从军事角度看,这一规则非常荒谬,它要求所有可能的继承人和担任重要职务的宗亲回到哈拉和林,参加库里尔台。这个意义非凡的决定即将使他的天命提前到来。这个决定也说明,忽必烈把夺取整个中国置于帝国的前途之上。事实上,阿里不哥也筹备了一次将自己推上大汗宝座的库里尔台,忽必烈只比他早一个月(1260年6月4日)。不过阿里不哥认为他的库里尔台是合乎正统的,因为是在首都哈拉和林举行;而忽必烈是在中国的上都(现蒙古国境内)。皇族顿时分成两派,一触即发的帝位争夺战不仅是帝位觊觎者之间的正面对抗,也是一众皇族支持者之间的争斗。两位未来的可汗旭烈兀(伊利汗国)和别儿哥(金帐汗国)分别支持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他们在西线发生军事冲突,后来就突破了帝位之争的范畴。帝位之争在3年后分出了胜负。忽必烈凭借扫荡了中国的大军打败了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俯首称臣,只换来了几年的寿命,于1266年去世。
从政治角度来看,这次胜利只能算是惨胜,负面的影响很快就会出现。忽必烈登基的时候,帝位已经被继承大战削弱,术赤和察哈台的后人翅膀硬了,打算单飞。睿智的忽必烈也许早就看到了蒙古帝国的命数,所以放弃了和历史进程对抗。其实,他自己也希望攻下新的领土,创立自己的帝国。总的来说,这个颠覆规则的人内心里还是属于定居民族,所以他不会保留那些留不住的东西。由于他是依仗一群顽强的支持者上位的,这些人获得回报也是理所应当的,例如更高的自治权。他先奖励了旭烈兀。
和众多来自草原的征服者一样,忽必烈对那些灿烂的定居文明颇有好感,这其中最伟大的当属中华文明。为了追逐这份瑰宝放弃部分皇权也是相当符合逻辑的。然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窝阔台的孙子海都想打着成吉思汗的旗号和忽必烈斗到底,这也加速了帝国的分裂。海都的威胁解除后,忽必烈本可以把这些汗国再次聚拢,然而回到黄金时代的蒙古帝国只是一种幻想。于是忽必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东方这片他最在意的土地上。在他统治时期,蒙古帝国走到了尽头,但成吉思汗式的冒险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