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的终结
- (法)帕特里斯·格尼费 蒂埃里·伦茨
- 1292字
- 2020-06-25 07:56:21
加洛林王朝第二次终结:843年的《凡尔登条约》
洛泰尔并不这么想。早在823年,他就在罗马被教皇加冕成共同皇帝,和他父亲路易共享帝位。现在他想的就是让两个兄弟向他称臣,重新恢复加洛林帝国,为此他必须动用武力。然而841年他兵败丰特努瓦。次年,他的两个弟弟路易和查理在斯特拉斯堡结盟,约定不单独跟洛泰尔做私下交易。这项名留青史的盟约是用两种语言书写的,路易用罗曼语宣誓,查理用古德语宣誓。它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这两种文字记录的文书。随后在亚琛举行的一次主教会议上,教士们决定由他们来安排帝国和皇帝的命运,也就是说洛泰尔作为皇帝的任期和传位给他弟弟的时间由主教们来判断,判断的依据是“他们是否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一个丧权的皇帝和两个服从教士指挥的傀儡国王,这样的加洛林帝国还能被称为帝国吗?后来的事情也证实了帝国的终结。
洛泰尔说服两个弟弟,按照渊源、与以前的帝国划分保持一致以及绝对等分的原则把帝国分成3份。这就是瓜分帝国,用事实来终结这个帝国。然而他们面前出现了一道难题: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怎样平分这1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里我们要向三兄弟的实用主义和管理能力致敬。842年10月,他们各自任命了40个国土清点盘查官。然而清点并非易事,因为从来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于是,这些清点盘查官员就到地方上搜集材料,然后通过已有的材料,列一个清单,列出主教管辖区、伯爵领地、私有土地和皇室土地的数量以及他们向君主和领主进贡的数量。这些税赋和收入都有据可查,然后按照国王的信徒的数量进行分配,而不是按照国土面积分配,这个办法其实更公平。另外,兄弟三人还达成共识,各自的封土——也就是说洛泰尔的意大利、普罗旺斯和罗纳河流域的勃艮第地区,路易的巴伐利亚和查理的阿基坦——不在此次计算范围内。需要补充的是,这次分配不考虑族群聚居区和语言区。
仅用当时最基本的方法,人们在842年10月到843年7月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这可以说是历史上行政管理方面的一大壮举。虽然没有附带地图,但是由此产生的《凡尔登条约》描绘出近代欧洲国家的版图,特别是法德这两个大国。这一条约也成为整个中世纪甚至之后各种外交谈判的基准文件。国界线非常清晰,大多遵循自然边界,偶尔有几段匪夷所思的国界线,那是为了遵守平分或者补偿原则。最后的结果是秃头查理统治西法兰克王国,国境线从北至南依次是埃斯考河,从康布雷到色当之间的连线,然后穿过阿尔贡地区、上马恩河谷、朗格勒平原、整个索恩河,夏隆伯爵领地在索恩河左岸的部分也属于查理,随后国境线来到里昂附近,却没有使用罗纳河的天然界限,而是把罗纳河右岸的里昂、维瓦雷和于泽奇这3个地区留给了洛泰尔。路易得到了横跨莱茵河两岸广袤的日耳曼地区。在东西两个王国之间的是洛泰尔的王国,北至弗里西亚,南至意大利,覆盖洛林、勃艮第、普罗旺斯和伦巴第地区。这个王国里有两个首都——罗马和亚琛。作为长子,洛泰尔得到了皇帝这个称号,但这只是一个虚名。历史学家罗伯特·福尔兹这样写道:“《凡尔登条约》标志着加洛林帝国的终结。”帝国已死,法国、德国和洛林万岁!虽然条约规定3个王国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法兰克王国,但这只是一个幻想。